植物病理学实验课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 --梨火疫病菌(Erwinia amylovora) --大白菜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
(2)细菌喷菌现象
植物保护通论病理学实验一
植物细菌病害的症状识别与病原观察
张美祥
Email:meixiangzhang@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基本概念
植物病害:
-- 植物由于致病因素(生物、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其正常的生理和生 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 现各种病理变化,呈病态,甚至死亡。
“病害四角”
植物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
• 细菌的形态
– 个体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放线菌等 – 群体形态-菌落:形状、大小、高低、表面的粗细、边缘的形状等
• 细菌的结构
– 细胞基本结构:无细胞核
– 细胞特殊结构:鞭毛、荚膜、粘液
• 细菌的繁殖
– 适宜条件下,20分钟分裂一次,一个细胞1小时即繁殖成109个细 胞。
由细菌侵染所致病害,受害部位的薄壁 细胞或维管束组织一般都有大量细菌存在, 可以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细菌从病部喷 出,这种现象称为喷菌现象。 喷菌现象为细菌病害所特有,这是简便 而可靠的诊断方法,是区分细菌病害或真菌、 病毒病害的最简便的手段之一。
本次实验课
(1)植物细菌病害症状与病原形态观察
梨火疫病
• 病原:梨火疫病菌(G-) • 拉丁文:Erwinia amylovora
大白菜软腐病
• 病原:大白菜软腐病菌(G-) • 拉丁文: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1、初染剂结晶紫 碘液媒染 复染剂(如番红)复染 结果:蓝紫色的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红色的细菌属于 革兰氏阴性菌。 2、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 壁厚、类脂质含量低,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细胞壁脱水、 使肽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脱色和复染后仍 保留初染剂的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不同,由于其细胞壁 肽聚糖层较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质被 乙醇(或丙酮)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 比较容易被洗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上复染剂 的红色。
--以4种病害的中的任意一种为研究对象,观察病害的喷菌现象
(3)课堂作业
--什么是细菌的喷菌现象? --喷菌现象的意义? --简要写出观察喷菌现象的一般步骤?
8
水稻白叶枯病
• 病原:水稻白叶枯病菌(G-) • 拉丁文: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
• 病原: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G-) • 拉丁文:Acidovoras avenae subsp. citrulli
– 可以使作物在几天之内,受到严重的损失
• 革兰氏染色反应
细菌病害的特点
• 侵入途径
– 自然孔口:气孔、水孔、皮孔和蜜腺等 –半透明水渍状或油渍状晕圈
– 后期空气潮湿时有菌脓溢出
• 症状识别及诊断
– 症状:坏死、腐烂、萎蔫、枯焦
– 显微镜检查:喷菌现象 – 田间病征:菌脓
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
• 侵染性病害病因
– 病原菌
• 非侵染性病害病因
– 化学因素
– 物理因素 – 自身遗传因素
• 二者关系
– 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
• 区分诊断
– 发病比较普遍、面积较大
– 没有发病中心 – 柯赫法则
植物病害的成因(cause)
寄主植物 病原物 环境条件 人类干扰
“病害三角”
细菌革兰氏染色结果
G-
G+
喷菌现象
• 材料:水稻白叶枯病叶片
19
实验步骤
• 载玻片上滴加一滴水 • 剪取水稻条斑病菌叶片病健交界处组织块 • 将组织块放于水中 • 盖上盖玻片
• 静置1分钟后于显微镜下观察
• 对光仔细观察组织块周围的变化
20
21
22
课堂作业
--什么是细菌的喷菌现象? --喷菌现象的意义? --简要写出观察喷菌现象的一般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