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0七年第一期 茶叶科学技术45品味朱熹的武夷山水茶之意境刘旋 郭雅玲(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福州350002)“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南宋理学家朱熹把他那云淡风轻,朴实自然的情怀,写给了九曲溪。
将近千年的岁月里,他的《九曲棹歌》中“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 等诗句至今仍然让人回味无穷。
有文赞,朱文公一曲《武夷棹歌》,实是武夷山风景的画龙点睛之笔,武夷山水因此而灵动。
山沿水立,水随山转,山光水色,茶园涌翠,交相辉映。
1 溪光山色 佳茗飘香武夷群山,或巍巍伟岸,或柔柔妩媚。
山山之力度,山山之风骨,各领风骚。
自古道高山好水,水傍山流。
武夷山水琴瑟和鸣,诠释的是天长地久。
千百年来,清清澈澈的水一步一缠绕,氤氤氲氲的山一转一回眸,望穿石壁,望穿秋水,相环相错,相依相守。
川原红绿一时新,暮雨朝情更可人。
难怪有人感叹,原来山水也如情人,如名曲,可以让人销魂铄骨。
只因“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苋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茶商人数远少于茶农,位于金字塔中间,上承茶栈剥削,又向下转嫁于茶农;茶栈位于上层,无风险,坐享收益;洋行位于最顶端,对茶业可任意操纵,获取暴利。
由于茶栈、洋行的利益是建立在对茶商、茶农的剥削基础之上的,因此他们反对对既存利益链的任何改变企图,任何对茶农和茶商利益的强调、维护行为都会危及茶栈和洋行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
以“金字塔型”模型来理解茶农、茶商、茶栈与洋行之间的利益关系,较为形象贴切。
“金字塔”模型不仅反映了茶农、茶商、茶栈和洋行在人数上的逐渐缩减,而且还真切反映了他们之间利益由低层到高层的集中和损失由高层到低层的转嫁。
但“金字塔型”只能反映出茶叶产业中三者人数和利益的流动关系,不能直观描述出其他因素如捐税、各项陋规、社会动乱等对茶业的影响,虽然这些影响因素并非是决定性的。
这个结构模型应将这些因素融入其中,使其更加复杂化,综合化。
参考文献[1]吴觉农,胡浩川.祁红茶业复兴计划.国际贸易导报,1933,5:45[2]方翰周.两湖茶业改进之我见.国际贸易导报,1933,5:54[3]张本国.皖西各县之茶业.国际贸易导报.1934,6(7):195[4]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湖北羊楼峒老青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出版.1936,42 [5]上海商品检验局.湖北羊楼峒老青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上海商品检验局出版社.1934,31[6]张本国.皖西各县之茶业.国际贸易导报,1934,6(7):195[7]张本国.皖西各县之茶业.国际贸易导报,1934,6(7):195[8]傅宏镇.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国际贸易导报,1934,6(7):142[9]戴啸洲.鄂西茶业.实业部月刊.199[10]吴觉农,胡浩川.中国茶叶复兴计划.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66[11]徐方干.视察杭州旧属茶业报告书.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962[12]傅宏镇.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国际贸易导报.1934,6(7):145-146[13]范和钧.屯溪茶业调查.国际贸易导报,1937,9(4):115[14] 李壬.浙江省之茶业.实业部月刊,1937,2(4):153[15] 江西茶业之展望.经济旬刊,1934,2(13):6[16] 吴觉农,胡浩川.中国茶叶复兴计划.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61[17] 吴觉农,胡浩川.中国茶叶复兴计划.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66[18] 吴觉农,胡浩川.祁红茶业复兴计划.国际贸易导报,1933,5(11):44[19] 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459[20] B.P.Togasheffs“China as tea produce”,78-81,转引自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编.江西之茶.1934茶 史 文 化茶叶科学技术 二00七年第一期46武夷山是山水石的一体化,是中国古典山水美学的精粹之所聚者,自然风光独树一帜,“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与“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的绝妙结合,它异于一般自然山水,是以奇秀深幽为特征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园林。
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武夷茶独特的品质、风格、情趣交相辉映,相映成趣,故为历代人们所钟爱、文人骚客题咏者甚多。
挥名山胜景,品茗赋诗,是风流倜傥的表现,唐宋以来,极为盛行。
对武夷山水情有独钟的朱熹,对武夷茶之钟爱之情依然是深刻如崖,博大如山。
朱熹的《咏武夷茶》一诗一直流传至今。
其诗曰: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于自栽。
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
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
咀罢醒心何处所,近山重叠翠成堆。
翠绿流淌在云间,芳香悬挂在峰巅。
在云雾中、山崖处、溪水旁之茶芽,集武夷山地灵和茶文化之大成,能让人在游山玩水小憩时,饱赏武夷茶之天然甘美和武夷茶文化之历史凝炼。
2 啜茗吟味 见心明理丹山,铮铮神骨;碧水,悠悠心灵。
造就武夷之哲理美,月映万川。
武夷山是儒、释、道三教同山之处,著名史学家蔡尚思教授曾赞道:“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朱熹(1130-1200年),宋理学家,闽学集大成者,字无晦,号晦翁,在武夷山蛰居40多年,嗜茶而戒酒,晚年自称“茶仙”。
乾道六年(1170),朱熹在建阳芦峰之颠云谷,构筑“竹林精舍”有房三间,堂后结草为庐,称“晦庵”。
在北岭“躬耕园亩,聊补食用;种植茶圃,耕且食之,名曰茶坂”。
春来,携来摘取“灵芽”;冬至,荷锄耕耘,颇得耕读之乐。
曾以《茶坂》为题赋诗曰:“携籝北岭西,采撷供茗饮。
一啜夜窗寒,跏趺谢衾影”。
巩志先生曾对此评述,诗文低回浅出,曲径通幽,将人引入清新的武夷寒夜,不禁让人浮想出啜饮手栽名茶,睡意顿消,十分高雅的意境。
淳熙十年(1183)朱熹在隐屏峰下构筑精舍,著书立说,授经讲学,聚友品茗。
或宴于泉边,或宴于竹林,或宴于溪畔,或宴于亭榭,一只炉子,一把茶壶,数只兔毫紫盏,舀几瓢九曲清溪水,徐徐烹来,芳香四溢,觉物我合一。
他还利用九曲溪上的一决有罅隙的天然石头当做茶灶,以倡导茶事,并咏《茶灶》,诗曰:“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
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 朱熹在寓居武夷山之时,还亲自携篓去茶园采茶, 以此为乐事。
传说隐屏峰下,旧有朱熹手植茶一株,因山僧不堪县官铢求,潜以沸汤浇之遂枯的故事。
有清人诗句为证:“县官不解修祠祀,但索文公手植茶。
”朱熹深深知道茶乃纯洁、中和、清明之象征,武夷山水帘洞三贤祠前有朱熹手书“客来莫嫌茶当酒,山居偏与林为邻。
”是他与茶与山结缘、清贫生活的写照。
在武夷精舍讲学时,曾以茶论道,以茶穷理,深入浅出,品评建茶,颇发人深省。
《朱子语类·杂类》中有条对话云:“物之甘者,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必甘。
茶本苦物,吃过却甘。
问此理何如?曰: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
盖理本天下之至严,行之各得其份,则至和”。
朱熹说品茶与求学问一样,在学的过程中,要狠下功夫,苦而后甘,始能乐在其中。
朱熹于品茶中体验茶之苦茶之甘的感受,见心明理,道出“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的人生哲理,实为独特的品茗理论。
朱熹论茶不仅局限于修身养性,而且上升到“理而后和”,正是《中庸》所云:“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庆元学案·晦翁学案·中和论》提到“礼本于天下之至严。
礼行,则黎民各得其份,则至和”。
所以“国治而后平天下”,这和饮茶先苦后甜的道理一样。
斗茶品茗,以茶促人,以茶论道,推进文明教化。
后来,康熙帝御书以“学达性天”来颂赐朱熹,匾额悬挂于武夷精舍。
“理而后和”是朱熹对茶的“礼”的思想升华,礼是和的前提,有礼才能有和;而礼行得“各得其份”,便能得到“至和”。
茶之重礼,可提高中国人生活的文化品质。
礼和人际关系无疑起过而且至今仍在起着重要作用。
朱熹论及建茶,进则为台阁胜士,退则如草泽高人。
喻武夷茶为“成德之君子”。
建茶处草泽乃是佳品,作为腊面处台阁亦为名茶。
朱熹评茶也是喻己,他一生“安贫乐道,廉退可嘉”,不骄不躁,不贪不图,可见武夷山水茶,早已融进了古人的生命里,这也许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朱熹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
时时,事事,处处都以儒家道德标准来教诲门人,以“中庸之为德”教诲学子,以评茶论道来激励人,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始得中庸之为德的理,认为“至诚”则能达到人生之境界。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
山水和谐隽永,茶人宁静致远。
而今品味朱熹理学的只言片语与茶文化意境,颇感茶理与武夷山水茶浑然一体。
能不说武夷山水茶之惠泽吗?参考文献[1]黄贤庚. 《佳茗飘香》. 福建人民出版社.[2]陈行一.武夷茶史文献杂撷 . 农业考古,1995,(04):202-204[3]郑秀清.武夷文化评说.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02):53-56[4]巩志.宋儒朱熹与武夷茶. 茶叶通报, 2000,22(04):48-49[5]巩志.朱熹以茶论道.福建茶叶,1995,(03):41-42茶 史 文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