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第一辑电子版本目录经典语录 (2)《论语》六则 (2)《孟子》三则 (3)《大学》二则 (4)《中庸》二则 (5)官箴一则 (6)红色语录三则 (6)散文选萃 (7)苛政猛于虎 (7)劝学(节选) (8)牧民 (10)刻舟求剑 (11)杂说(之四) (12)爱莲说 (13)清贫 (14)论学问 (17)我有一个梦想 (18)诗词撷英 (20)君子行 (2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1)满江红 (22)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23)沁园春.雪 (24)自嘲 (25)出益州 (26)囚歌 (26)冬夜杂咏 (27)名誉 (28)楹联集锦 (29)经典释名 (31)《论语》 (31)经典语录《论语》六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曾子曰:“吾日三省[1]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学而》)【注释】[1]省(xǐnɡ):反省,检查。
[2]传不习乎: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都温习了呢?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注释】[1]弘毅:强毅。
子曰:“知[1]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注释】[1]知:通“智”。
《孟子》三则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1],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2],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3]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公孙丑下》)【注释】[1]郭:外城。
[2]池:城外的护城河。
兵:兵器。
革:甲胄。
[3]畔:同“叛”。
孟子曰:“桀纣[1]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2],所恶勿施尔也[3]。
”(《离娄上》)【注释】[1]桀:夏代暴君。
纣:商代暴君。
[2]所欲与之聚之:人民所希望的,替他们聚集起来。
[3]恶(wù):讨厌,憎恨。
施:加。
尔也:如此罢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大学》二则民之所好好之[1],民之所恶恶之[2],此之谓民之父母。
【注释】[1]所好好之:二好均读为hào,动词,喜好。
所好:喜好的东西。
[2]所恶恶之:二恶均读为wù,动词,讨厌、憎恨。
所恶:讨厌的东西。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1],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2]。
【注释】[1]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昭明的意思。
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明德,指光明德行。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想使高尚的道德昭明于天下的人。
[2]“致知”句,意为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中庸》二则子曰:“好学近乎知[1],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注释】[1]知:通“智”。
后文“知”,均解为知道。
凡事豫[1]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2]【注释】[1]豫:通“预”,准备。
[2]跲(jiá):阻碍。
困:窘困。
疚:愧疚,后悔。
穷:困窘。
官箴一则〔明〕年富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
公生明,廉生威。
红色语录三则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资本论〉法文版序言》)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列宁《青年团的任务》)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散文选萃苛政猛于虎《礼记》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1]。
夫子式[2]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3]”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4]。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5],苛政猛于虎也。
”【解题】本文题目为后人所拟。
篇中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但更可悲的是苛捐杂税竟然甚于虎口。
【注释】[1]有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
[2]式:通“轼”,古代设在车箱前供立乘者凭扶的横木。
在车上表示敬意时,用手扶轼,俯身而立,也叫“轼”。
[3]子:“你”的敬称。
壹:的确。
重(chóng)有忧:连着有几件悲伤的事。
[4]舅:古人称公公为舅。
焉:“于之”的合字,“死焉”即“死于虎”。
[5]小子:年轻人,此处用以称呼学生。
识:通“志”,记。
劝学(节选)《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5]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6]。
假[7]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9],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0]锲[11]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螾[12]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13],非虵蟺[14]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解题】本篇系统地阐释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特别强调学习勤奋刻苦的重要性,被历代文人奉为治学劝进的经典著作。
【注释】[1]已:中止。
[2]中(zhòng):符合。
绳:木工用墨线取直,“中绳”谓木料很直。
輮:通“煣”,指用火烤木料,把木料弄成圆形。
规:圆规。
[3]有:同“又”。
槁暴:晒干。
槁:干枯。
暴(pù):同“曝”,晒。
挺:直。
使之然:使它变成这样。
[4]受绳:用墨绳量过。
金:指刀剑。
砺:磨刀石。
日参省(xǐnɡ)乎已:每天多次自我反省。
知明:智慧明达。
过:错误。
[5]跂(qí):踮脚。
[6]彰:明显。
[7]假:凭借。
[8]“君子”二句:君子本性与人无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
生:通“性”,指本性。
[9]跬(kuǐ)步:举足一次为跬,即半步。
[10]“骐骥一跃”四句:骏马一跃,达不到十步之遥;虽是劣马,努力走十天也能赶上好马,原因在于中途不停顿。
驾:马一日所行的路程。
[11]锲:刻。
[12]螾(yǐn):即蚯蚓。
[13]跪:指足。
螯(áo):蟹首上开合如钳的两只脚。
[14]虵(shé):同“蛇”。
蟺(shàn):同“鳝”。
牧民(节选)《管子》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
[1]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2]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
[3]……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民恶忧劳,我佚乐之;[4]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5];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
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
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6]危矣。
【解题】《牧民》主要探讨统治人民、管理人民的方法,集中体现了管子的民本思想。
本段选文提出管理人民的要义在于满足人民的意愿,使人民生活幸福。
【注释】[1] “务在四时”二句:凡守土官长,务须致力于不废农事,使仓库里粮食丰盈。
务:从事于,致力于。
四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四时农事。
仓廪:仓库。
[2] “国多财”四句:国家富饶,就能吸引远方的人民;土地开垦充分,就能使百姓安居。
辟:开垦。
举:尽、全。
[3] “上服度”四句:居高位者的行为合于礼度,使六亲各得其所,就能使之因感恩而团结;礼义廉耻建立起来了,君主的命令就能得到执行。
服:行为。
度:礼度。
六亲:父母兄弟妻子,此处泛指宗族。
四维:原指系在网角上的绳索,此指礼、义、廉、耻。
张:建立。
[4] “民恶忧劳”句:百姓不喜欢忧劳,我就使他们安逸快乐。
以下三组句子皆同一句法。
佚:通“逸”,安逸。
[5]“能佚乐之”句:统治者能使人民安逸快乐,人民就会为统治者分担忧劳。
前一“之”指人民,后一“之”指统治者。
以下三句为同一句法。
[6]上位:统治地位。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1],曰:“是吾剑之所从坠[2]。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4]其国,与此同。
时已徙[5]矣,而法不徙。
以此为治,岂不难哉!【解题】标题为后人所拟。
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察今》篇主要阐明法令制度应当随着客观形势的改变而变化,否则就会失去功用,甚至造成严重恶果的道理。
该文以朴素的唯物思想为指导,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有一定的进步性。
刻舟求剑是文中用来比喻的一个寓言,讽刺了不能因时制宜的迂腐。
【注释】[1]遽契其舟: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
遽:急速,立刻。
契:同“锲”,刻。
[2]“是吾剑”句: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是:代词,这个地方,这里。
[3] “从其所契者”句:从刻着记号的那个地方下水寻找他的剑。
求:寻找。
[4]为:治理。
[5]徙:变迁。
杂说(之四)〔唐〕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5]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6],食之不能尽其材[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8],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解题】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