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

第十一章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
11.1 复习笔记
一、王充的社会思想
王充(27~91年),字仲任,会稽上虞(浙江上虞)人。

东汉学识渊博的学者和思想家。

著作主要有《论衡》、《政务书》、《讥俗节义》等。

1.论人性与人的社会化
(1)人性
①关于人的本性问题,王充对于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扬雄的善恶混之论,都不完全同意。

他认为“人性有善有恶”。

②他的善恶标准仍然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的价值标准,是把符合该阶级伦理规范的行为叫作“善”,相反者则为“恶”。

(2)人的社会化
王充认为,“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善和恶是可以互变的,关键在于后天的社会教育和熏陶。

教育和熏陶的过程,即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他认为人的社会化主要靠三个途径:
①自己主动地学习。

人都是有智能的,主动参与社会化,是成人的重要前提。

如果自己没有学习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的欲望,只靠别人或社会的强迫,不能收到理想效果。

②尊者长者的教告劝勉。

人的社会化是在人群中完成的,年长和位尊的人都会提供社会化的剧本,起到鞭策、鼓励的作用。

凡君主、父老、师长都有义务对臣民、子孙、学生进行社会规范的教育,并矫正他们的越轨行为。

③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发现人的社会化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表现出对社会的适应和越轨的。

对一个人来说,如果我们把第一点叫作自觉的社会化,第二点叫作被教诱的社会化,那么,第三点可以叫作无意识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是在社会互动中实现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这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必然潜移默化地互相影响着。

2.论社会交往与互动
(1)社会交往
①社会是由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构成的。

王充认为,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

②要维持社会交往的连续性,做到礼尚往来,须以平等为基本前提。

否则,经济地位低下的人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维持这种交换关系。

③在当时社会,人是不可能脱离交换关系而存在的,这是因为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既定目的,就必须参与社会互动,因此这种交换关系是有成本的。

(2)“三累”、“三害”
王充以人都想做高官为例,要实现做高官的目的必须受“三累”、“三害”的影响。

①三累产生于交友的过程之中。

第一累:人们在结交朋友时往往不能慎重选择,如果朋友志同道合,感情就亲密;否则就会疏远冷淡,从而产生怨恨之心,于是他们就诋毁破坏你的有目的的行为。

第二累:人们的才能有高有低,但又同时都想实现同一目标,才能高者得到了,才能低下的因不能得到而产生惭愧怨恨之意,于是去诋毁破坏你有目的的行为。

第三累:人们要互相交往,但交往中不可能总是关系融洽,关系不融洽就会疏远,就产生怨恨,于是就诋毁和破坏你的有目的的行为。

②当人们摆脱了“三累”的困扰之后,又要接受三害的困扰。

第一害:在争权夺势的过程中,一些人为了往上爬就去诋毁别人,而上级官吏昏庸,相信了谣言。

第二害:上级和下级的爱好不相同,操行好坏也不相同,操行高尚的官吏名声越来越清白,不断提出高明的建议,那些操行污浊的官吏就愤恨他,暗地里挑他的过错,利用一些小的诽谤,给他罗织罪名,打击报复。

第三害:上级官吏很宠爱他的僚佐,而这僚佐操行不清白,就一定会提拔他所亲近的人,对与他意见不合者就大肆攻击。

清正的官吏与他抗争,就被他憎恨,于是他在上级面前诋毁清官。

③对王充三累三害的评价。

a.王充所总结的三累三害的过程,就是社会互动的过程。

他是把这三累三害作为社会行为中的一条普遍规律看待的。

王充揭示出了个人的一定社会目标的实现只能在社会的人与人的互动之中完成的规律,而这个互动的过程是极为复杂的,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互动过程中,很多人的目标是不能实现的。

b.一个人的既定目标能否实现与个人的操行无关,完全是社会互动中的偶然机遇所致。

王充看不到社会中人与人的互动是有规律可循的,而只归结于幸与不幸,归于偶然的机遇,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3.论饥寒致乱
(1)饥寒致乱说
①王充认为,衣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欲望,这是由人类的生物性决定的。

人类的生存,首先要解决饥寒问题。

这种欲望表现出来,演化成人类的种种社会行为,构成社会秩序。

社会秩序混乱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民的饥寒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

②人的行为是善还是恶,不在于人的“质性”,而在于生活是否富裕。

善行恶行全是由经济状况来决定的。

(2)饥寒致乱说的评价
①王充的饥寒致乱之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表现出他对人民饥寒贫困的深切同情和批判精神。

②他把人们饥寒及善恶和社会秩序的理或乱明确地联系在一起,并把饥寒看作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这种社会思想在当时是有现实意义的。

③他能够认识到,人民的饥寒是由于年景的欠与丰所决定的,而年景的好坏又是由“时数”所决定的,时数是自然规律的表现,不是人类所能控制的。

④他没有彻底摆脱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相信社会秩序的理或乱,最终必然受到天的“时数”的决定,社会就这样一治一乱、一兴一废、一昌一衰相交替地进行着,在思想上陷入了社会宿命论的泥淖。

4.论社会变迁与社会整合
(1)社会变迁
①王充从文化特征上否定古今时代不同的观点,主张古今不异。

②他认为,有人说上世质朴,下世之人轻浮,是因为持这种观念的人只看到了物质生活条件及劳动方式的变化。

③其实,上世和下世是一样的,尽管上世和下世在生活方式上多有不同,但是人们的文
化理念、文化规范、文化心理是相同的。

同时,社会整合方法也是古今相同的。

(2)社会整合
①王充认为社会整合方法是古今相同的。

社会的法则总是提倡制度的控制与质朴诚信控制互相交替。

②王充认为社会发展表现出循环往复的一面,是一位社会循环论者。

他认为,继承周朝而整合社会的君主,应该倡导忠厚淳朴,这是一个“忠-敬-文-忠”的循环的社会整合过程。

③王充认为社会的治乱不是由天主宰的,而是受着“时势”的制约。

社会治乱不是被某一个人的意志所主宰的。

(3)对王充社会变迁思想的评价
①王充把形而上的“天道自然”的基本观点用于解释社会的治乱,是无可非议的,但他过分强调自然的力量,忽视了人对社会的能动整合作用,他强调社会的治乱不是人能控制的,与人的贤愚、善恶及政教得失无关,而是由“时势”等超现实社会的东西决定着,这就陷入了社会宿命论。

②王充作为汉代具有强烈叛逆精神的思想家,在对待社会现实方面却寄希望于上层社会的思想觉悟,忽略了制度与文教在社会整合方面的重要作用,陡然失去了批判的力量。

二、王符的社会思想
王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其生平事迹不可详考。

是东汉后期的进步思想家,其所著《潜夫论》一书,大多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文章。

1.论人的社会化
(1)王符认为,人的本性是相似的,行为的善与恶不是先天的,也不是由社会地位决
定的,而是在后天的积累中养成的。

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政府官员,其行为的善恶都是在社会中习得的。

学善即可为善行;学恶即可为恶行。

(2)社会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德政和恶政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人的行为方式及生活方式受到环境的深刻影响。

人的社会化也不能盲目接受社会提供的“剧本”。

因此,王符主张,社会化过程中,人应主动认知、辨识、体验社会行为规范。

2.社会平等思想
(1)内容
王符于对社会法律道德的批判最有价值的贡献是他的社会平等思想,而“贤者”与“小人”的概念是他立论的基点。

①王符愤怒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是个被颠倒了的不平等社会,认为那种以尊贵者为贤人,以贫贱者为小人的评判人格的方法是错误的。

正确的评判应当是:贤人君子应得到尊贵,小人应得到贫贱,但现实社会中有很多贤人君子屈居贫贱,很多小人却得到了尊贵。

②王符认为评判贤者与小人,要看人的“志行”而不能以他的际遇为根据。

他提倡按人的贤愚取人,反对按是富贵荣华还是贫贱困穷来判定人的贤与不肖,反对尊贵与贫贱的等级隶属,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社会平等思想。

(2)评价
①王符对贤人、小人的分类评价,深受东汉社会重视人伦品鉴风尚的影响。

汉行察举、征辟制度,方法是品评个人才能,以有效地分配他们所应分得的职能,做到名副其实。

这种对“名”与“实”的辨识,奠定了士人的名教意识,成为汉魏时期的重要社会思想。

②王符的“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的命题,尽管是用社会价值评判来批判现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