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人:您好,非常感恩在互联网上收到您的每月一信!您用自己《道德经学用》真实故事的创造之爱,来祝福三界众生安平泰;祝福地球母亲安平泰;祝福祖国繁荣昌盛;祝福我们的家庭安康幸福;祝福我们今天每一个自己新年新气象的美好与希望!您能够温暖人心、温暖社会的《道德经》学用真实故事,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安定与和谐,给我们的家庭带来了温暖与幸福,给我们的生命带来了吉祥与风采!谢谢您的功德大爱!谢谢您的法布施!走进2017年,走进元旦月。
今天是新年的第一天,我们在千万声的祝福中,行走在前进的大路上;同时我们也在声声祈祷:在新的一年里,愿地球母亲在美丽的绿色中吐露芬芳;愿累累硕果、勤奋工作的丰收景象川流不息;愿人人健康、快乐、幸福的频频光华荡漾在人间!现在,让我们进入2017年元旦月的祈祷文。
让我看得到,听得到,感觉到,我知道:我是一个手捧祝福,敬献大爱的《道德经》学用践行者。
我每月诵读《道德经》100遍,每天做拳操舞,真诚奉献祝福给父母、给长辈、给领导、给员工、给客户、给社会、给大众、给国家、给世界。
在声声祝福中,我们挥手告别昨天,留住美好,迎接快乐幸福的新一年元旦月。
我明白,轻敌、骄横、躁动往往就是“贪嗔痴”所致。
“贪嗔痴”是人类创造苦难的根源,不能清醒地看到它们的危害性,就会被它们所侵蚀、所绑缚,而成为自己幸福人生的最大障碍!“贪嗔痴”的人表现为:自以为是;自己不快乐,让人也不快乐;常做一些既不利已,又不利他的事情……人世间很多疾病、灾祸、战争的根源也就在此。
我明白,“哀者必胜”是千年古训。
哀者胜矣,贵在慈悲;哀者胜矣,贵在全心全意地“守一”;哀者胜矣,贵在其为下,而下者为王。
世界的和谐大同,并不一定非要通过战争来实现。
忠心为民、一心为公、虚心处下、认真工作的修行,从自己做起,也可以影响到我们周围的世界。
我明白,老在担心自我的得失输赢,结果很难赢。
只有利他利己的发心和行动才不会输!您所做的,都会回到您身上。
心中的恐惧埋怨、躁动不安,长期沉积在人体某个部位,就会引起不适,进而会影响整个身体的机能,因此破坏性的想法是损耗、摧毁生命的杀手。
我明白,做好事,别人不知道,这是“阴功积德”。
这种阴功慢慢累积起来,留给后代子孙的就是福德护佑。
心中有丰满大爱的人,所有的是非埋怨吸纳到他这里就会净化,从他这里再发出去的声音就是和谐,一切着相的争议,就是这样化解的。
为自己活着的人狭隘,为别人意见活着的人很累,为更多人幸福活着的人高尚,人生就是要过有爱与喜悦的生活。
现在,我是一个勇猛精进的修行者,我已经准备好了,向着2017年元旦月完全开放,人生三层楼的创造之爱、广大之爱、平衡之爱的“安平泰之光”充满我的全身;大平安、大自在、大富足的力量,源源不绝地流贯我的全身!我可以展现无限的爱与创造力!我接受来自祖先与父母的祝福!我接受上天对我健康、学习、事业、关系等方面的祝福!无限的幸福充满着我们的家,守护着我们的家!我值得享受人世间所有美好事物的平安富足!把爱传出去。
谢谢!下面,我们邀请大家一起进入《道德经》第六十九章《轻敌祸大》。
【原文】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rǎng)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jī)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译文】用兵人说:我不用攻势,宁取守势,不敢进一寸,宁可退一尺。
这就是已经行动像没有行动一样,要奋臂进击却像没有臂膀一样,迎击敌人像没有敌人一样,手拿兵器像没拿兵器一样。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乎丢失吾宝。
两军相对,仁义慈悲者胜。
下面,我们邀请大家一起进入《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祸大轻敌》。
本章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不仅是倡导“不争”,更是反对无端的霸权主义和战争!虽然有时战争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但对战争的无知不做准备,也是愚昧的,也是自取灭亡的。
真正的圣人之道,是希望天下太平,但也要懂得遏(è)制战争的法则和艺术,懂得制胜之道。
本章共五十四个字,分三段来阐述。
第一段共十九个字,即: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本章第一段中,老子主要阐述了有道之人对待战争的态度,即:第一,决不能因贪婪或怨气而主动发动战争,或在战争中主动进攻,而应以守、以克制为主。
第二,对待战争,非但不能主动进攻,而且要能退则退,能让则让,尽可能避免生灵涂炭的大规模杀戮。
本段分两个层面来阐述:第一层面,老子主要是从理论上在传达“得道者昌,失道者亡”的中国古训。
首先,自古以来,对于战争用兵上有一句话很重要,那就是“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这里的“主”,就是指主动发动战争的一方;这里的“客”,就是指被动地应对战争的一方。
这里的“不为主而为客”,是指做人不应该惹事,做人应该学会谦卑示弱——这种谦卑示弱,就是不会主动去挑起战争,而是要充分地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
而且,当面对敌人示之以弱时,不主动前进一寸,而宁愿后退一尺。
因为在人们心目中,战争不是什么好事,谁挑起战争,谁在道义上就处于下风!因为兵者自古皆是凶事,而不是吉事,是逼不得已才来打仗,或者为自卫,或者为除暴——太暴虐了,您非得把它除掉不可,那都是为了自救,也是为了救人。
好比说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早探知到日本计划偷袭珍珠港的情报,但为什么还要跟日本谈和呢?因为美国没有办法先动手,他必须要“为客”——只有您先打了,我才打您。
所以等到日本对珍珠港发动攻击,美国举国齐哀,才有哀兵必胜之势,最后果然一举致胜。
同样在二战时,日本人看不起中国人,他们认为三个月就可以把“支那事件”解决了,最后绝没有想到中国人抗战了七年之久!为什么?因为捍卫主权的哀兵必胜,最终结果就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其次,这里的“进寸”就是指进入别人的领地,这里的“退尺”就是指进入了自己领土控制范围的识别区。
这些都表明自己是站在道义的立场上,以不好战的姿态来面对战争。
如果打仗是不道义的,就会面临外界强大的压力,就会站不住脚跟,就会影响到队伍的士气,就会走向失败,就会受到历史的审判。
所以这里的“不敢进寸而退尺”,也说明了用兵打仗是凶事——战争所到的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战争本身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关系到千千万万人的生命与财产,必须要谨慎,绝不可以轻易冒险,轻敌是一定会遭致失败的。
您虽然是进寸,即使只进一寸,也要非常谨慎地来做这件事情,否则宁可退让一尺。
好比这个剑锋来了,没有哪个傻瓜反到迎着剑刃的锋芒而上,您总是要先躲开。
真正善于用兵的人,只是以静待动,这就是老子表达的“慎战”。
也就是在交战的关键时刻,前进“一寸”则有时全军覆没,后退“一尺”则海阔天空。
所以这里的“不敢为主”泛指“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器长(zhǎng);不敢为天下先,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以老子的主张是“后发制人”,是不争之德,用人之力,是谓“天道”。
再次,本章从用兵的角度来阐述了“守柔”、“守雌”、“处下”的道理。
“主、进”是属于主动一类的行为,“客、退”是属于被动一类的行为。
本章第一段开篇就告诉我们说,战争应该尽量避免,战争不应该主动挑起。
战争的结果总是两败俱伤,所以要不得以而为之,所以不敢进寸而要退尺,反而容易保全自己。
战争是暴力行为,最初发动战争的目的往往是为了逼迫对方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意志,这是人类自相残杀的野蛮行为,这种行为深为天道之所忌。
历史上无数例子都说明了“好战者必亡”这个亘(gèn)古不变的道理。
第二层面,本段还是从理论上在传达“以退为进,吃亏是福”和“一心为公,忠心为民”的民生关怀情怀。
首先,以道治国,面临争战如何对待?答案是“用兵有道”。
用兵有道在于三:第一,在于宁守无攻,宁退勿进,谨守“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
第二,如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实为大善。
如果被迫一战,也先大忍之至。
有大善大忍的不争之德,天必佑护,军必威猛,心必沉实,智必高超,敌必感佩且惊惧。
第三,天道不允许主动屠杀,却允许迫不得已之际主动防卫。
挥兵必挥仁义之师,战争只能出自对生命与民生的怜悯,只有出自对天命与道德的敬畏。
所以用兵以德,并非一味退却、一味消极防御!天道慈悲,却有威严同在——天虽有好生之德,却亦难容不可救药的生命。
故以德用兵,同样会在天意昭彰、时机有利之时,迅猛出击。
所谓物极必反,不争而争,所以一击必中,一举可定乾坤。
实际上,定与不定,人力只是工具,天意才是根本。
其次,对于圣人来说,战争是不能轻易开启的!我们不去主动发动侵略战争,而是忠心为民,一心为公,重视民生,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才是最有力量的治国理念。
国富民强才是军事强大的基础,打仗最终是国家综合实力之间的竞争。
所以,有道之人虽然不发动战争,但却要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上做好应战的准备,这也是天下太平的一个重要保障。
再次,历史上很多人物把握了“不敢为主而为客”这个道理获得成功。
有人用了这一节的道理去创业即大获成功;有人运用这一节的道德去“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视客观的形势而动,不固执自己的主观想法,即收获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人生成功。
所以,“不敢为主而为客”这句话,就是善于适应环境,把握时代的脉动,把握一切的条件,而顺着环境的自然趋势,达到自己顺势而为的成功。
所以“不敢进寸而退尺”这个道理,后世发展成一句名言,即“以退为进,吃亏是福”。
第二段共十四个字,即:“是谓行无行,攘(rǎng)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本章第二段主要讲无为“用兵”的无不为,是遵循老子的“不以兵强取天下,而以无事取天下”的用兵有德思想。
从本质上来看,老子是反战的,这一段是老子把谦让、无为、静柔的哲学思想运用于军事生活而已。
本段分两个层面来阐述:第一层面,有道者奉行和平主义,从不侵犯别人,宁愿退一步,也要尽量避免战争。
当然奉行和平主义,不等于不会遇到战争。
首先,“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是告诉我们三点:第一,对于有“道”者而言,没有必要去炫耀自己的军队是多么强大,只要关键时候能顶用就行,这是符合《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中所说的“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的原则。
第二,《道德经》的文化是以“和谐”为核心的,战争也只是为了防御。
因为战争本身并不是什么好事,即使是取得胜利,自己也会损伤不少。
况且天有好生之德,杀戮他人及造成自己人的牺牲,都是有悖于天道的“慈”德。
这与“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完全一致,也是老子对第六十八章中的“是谓配天古之极”思想的继续阐述。
第三,对于有“道”的国家而言,军队是为了防止迫不得已地应战而存在的。
所以圣人治理国家,不是充当世界警察,而是在搞好国富民强。
特别是在做好民生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国防建设——我们不惹事,但事情来了,我们也要有能力、有智慧,来保卫国家、保卫人民!其次,“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的“四无”,这是达到了“为无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