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
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译文
得到宠爱或受到屈辱,以至于感到惊喜或惊恐。
重视大患(即“宠”与“辱”)以至于如同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
什么叫宠辱若惊?由于得宠者地位卑下,因此得到宠爱就会为之惊喜,失去宠爱就会感到惊恐。
这就是宠辱若惊。
什么叫贵大患若身?人之所以有大患(即宠辱),是因为人患得患失而心中只有自己。
如果人达到不患得患失、心中没有自己(即无身)的境界,那么人还有什么忧患呢?
所以,崇尚把自身献给天下者,就可以把天下交给他;情愿把自身献给天下者,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评析]本章所讲关于"贵身"和人的尊严问题,大意是说"圣人"不以宠辱荣患等身外之事易其身,这是接着上一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的而言的。
凡能够真正做到"为腹不为目",不为外界荣辱乱心分神者,才有能力担负治理天下的重责。
对于本章主旨,王夫之作过如下精辟的发挥。
他说:"众人纳天下于身,至人外其身于天下。
夫不见纳天下者,有必至之忧患乎?宠至若惊,辱来若惊,则是纳天下者,纳惊以自滑也。
大患在天下,纳而贵之与身等。
夫身且为患,而贵患以为重累之身,是纳患以自梏也。
惟无身者,以耳任耳,不为天下听;以目任目,不为天下视;吾之耳目静,而天下之视听不荧,惊患去已,而消于天下,是以百姓履籍而不匹倾。
"(王夫之:《老子衍》)一般人对于身体的宠辱荣患十分看重,甚至于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
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
许多人是以荣庞和功利名禄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为享荣华富
贵、福佑子孙。
总之,人活着就是为了寿、名、位、货等身边之物。
对于功名利禄,可说是人人都需要。
但是,把它摆在什么位置上,人与人的态度就不同了。
如果你把它摆在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错特错了。
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过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中,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所托命。
这种态度基本上是正确的。
词解:
宠:喜欢,有功而赏谓之奖,谓之公平;无功而赏谓之宠,谓之不公。
辱:折损,有错而罚谓之罪,罪有应得;无错而罚谓之辱,或因不察。
若:好像,就是。
惊:惊恐,惊惶失措,危害之大,足以使人惊恐,又含有惊惶失措的意思,即治国错误之策。
宠辱若惊:无功而赏谓之宠,无错而罚谓之辱,它们的造成的危害,足以使君王感到惊恐。
作为治国的失策都是一样的。
贵:宝贵,第一位的。
患:患得患失,最重要的事,大患,最重要的大事。
若:就是。
身:身家性命。
贵大患若身:人,第一位的最宝贵的,最重要的大事,就是身家性命。
何谓:为什么说。
何谓宠辱若惊?
为什么说,无功而赏谓之宠,无错而罚谓之辱,它们的造成
的惊恐和危害都是一样的?
下:次一等。
宠为下:宠是因情感而为之,君王不易纠正,易生妄侫。
而辱多是因不察而造成,君王详查可解,易得谅解。
所以说宠的危害更大,比辱还要次一等。
之:意指宠。
得之若惊:得宠的会心生妄侫,其危害足以使君主惊恐。
失之若惊:失宠的会离心离德,其危害亦足以使君主惊恐。
是谓:所以说。
是谓宠辱若惊:所以说,宠爱与辱恨,它们的危害都足以使君王惊恐。
何谓贵大患若身?:为什么说,人,第一位的最宝贵的,最重要的大事,就是身家性命?
我:自己,这里以自己举例。
有:有做为。
大患者:有大事业的人或为事业患得患失的人。
为:因为。
有身:拥有身家性命。
我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我之所以要有做为,成为一个有事业的人,每天患得患失,都是为了自己身家性命,为了身家性命而忧。
及:如果。
无身:没有身家性命。
何:任何。
患:事情,患得患失。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如果我没有身家性命,我还会有什么事情可做呢?亦可以解为:如果我没有身家性命之忧,我又何必
患得患失呢?
故:所以,总结词意。
贵:宝贵,这里有尊重的意思。
身:个体生命的表述。
以:原则之意。
为:作为,治理。
天下:国家社会的表述。
若可:就是可以。
寄:传递,给于。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所以,以尊重天下人的身家性命为原则的人,就可以把国家传递给他掌管。
爱:呵护,喜欢。
托:托付,有管理之义。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以呵护天下人的身家性命为原则的人,就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管理。
意解:
无功而赏谓之宠,无错而罚谓之辱,它们的造成的危害,足以使君主感到惊恐,作为治国失策它们都是一样的。
最宝贵的,第一位的,患得患失之中最重要的大事,就是对身家性命的拥有。
为什么说,无功而赏谓之宠,无错而罚谓之辱,它们的造成的危害,足以使君王感到惊恐呢?
宠是因情感而为之,若生妄侫,君王不易纠正。
而辱多因不察而造成,若得谅解,君王详查可解。
所以说宠的危害更大,比辱还要次一等。
得宠的会心生妄侫,其危害足以使君主惊恐。
失宠的会离心离德,其危害亦足以君主惊恐。
所以才说,宠爱与辱恨,它们的危害都足以使君王惊恐。
为什么说,最宝贵的,第一位的,患得患失之中最重要的大事,是对身家性命的拥有呢?
以我为例,我所以要有做为,有事业,每天患得患失,都是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啊。
如果我没有身家性命,没有身家性命之忧,我又何必忙忙碌碌,患得患失呢?
所以,
能像宝贵尊重自己的身家性命那样,去宝贵尊重天下人的身家性命,就可以把天下传递给他掌管。
能像爱心呵护自己的身家性命那样,去爱心呵护天下人的身家性命,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管理。
悟解:
本章讲的是君王应该具备的人本主义理念,尊重个人的生命与财产。
要认识到天下人都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放在第一的。
尊重和爱护天下人,就是对其身家性命要尊重,要呵护。
只有这样的君王才可能有资格掌握管理天下。
这个道理,现在人看来是浅显的,但是历史上草剪人命的短命君王却是比比皆是。
老子处在东周末期,除了战乱,饥荒,还有当时殉葬制度,对生命的漠视远不是现在人们可以想像的到的。
老子以自身为例,说明身家性命对人是第一可宝贵的,第一位的重要性,从而推及天下人的身家性命,也是天下人最宝贵,最重要的。
因此道德经所说的贵身,爱身,其思想在当时也是非常超前的。
对于君王治国的宠辱之术进行了分析,指出宠辱之术,国之大害,其危险足以使人惊恐,而宠尤甚于辱。
它们的一致性,都
是没有客观公正的行使赏罚之权。
后人将宠辱若惊,解成宠辱不惊。
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而后,宠辱不惊又被演绎为荣辱不惊。
被中国古代有知识的人,尊为大智大勇的英雄修为,贤达智者的修养品行。
其尊崇高度,也是人不能所及的。
其实,宠辱不惊,凡人能做到的很少,只能停留在书本上,故事中。
若得到宠爱不知感激,受到辱恨不知惊恐,可能就不是人啦,只能是超人,或石头,现今是无法立足于社会的。
老子的贵身爱身,一般的解注,多解为爱自身,因为爱自身,推及社会,珍爱所有的生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博爱的心怀掌管天下。
其实老子是现身说法,以自身之贵,为天下人导出生命之可贵,其意还是说,为人君者,不可漠视天下人的生存诉求。
重视者掌管天下,漠视者失去天下。
这是人类历史上,帝国时代王权更迭的铁律之一。
宠为下。
又可以解成,得宠而又失之,自然是为下了,那么,还是不要得宠的好,所以邀宠自然为下了。
还可以解成,为了得宠而甘愿低下谦卑。
即邀宠者自然自处其下了。
然而。
得宠而不失者,自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啦,所以,自古以来,邀宠的比比皆是,他们绝不会认同“宠为下”的。
宠字多用于贬意,它是因上位者情感喜欢而得来一种待遇,不是因功勋或才能而得到的待遇。
如宠臣与贤臣,宠妃与贤妃等。
爱自身者,未必爱天下。
爱天下者,未必爱自身。
有吾即有
身,有身即有患,人生的烦恼,是实实在在的无奈。
所有的宗教,所有的修行者,都努力的试图摆脱它,各自的成果,繁复如浮云。
诗云:春江水暖鸭自知。
摆脱的如何只有自己知道。
——道理无穷,偶所议者,一斑尔,贴出来,为享好者,异议者,可同存,不当者,可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