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大气的热力学过程
② 湿绝热过程:类似有 a =(γ – γm)g ΔZ /T 当:γ>γm 时 ,不稳定大气;
,
γ<γm 时, 稳定大气; γ= γm 时,中性大气。
Z
Z
Z
γm
γ
γm γ T γd T 绝对不稳定
γm
γ1 γ2 γd
γd
条件不稳定
绝对稳定
T
1、当: γm<γ<γd时, 称为条件不稳定。(干稳定,湿 不稳定) 2、当γ>γd>γm ,绝对不稳定大气。(夏季午后多见, 易产生雷雨天气)
2)湿绝热直减率
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时,如果只是膨胀 降温,亦应每上升100m 减温1℃。但是,水 汽既已饱和了,就要因冷却而发生凝结,同 时释放凝结潜热,加热气块。 所以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时因膨胀而引起的 减温率恒比干绝热减温率小。饱和湿空气绝 热上升的减温率,称为湿绝热直减率,以 γm 表示。
2.稳定型
若状态曲线在层结曲线左边 时,当A 点的空气块受对流 冲击力作用上升后,空气块 的温度Ti 始终低于周围空气 的温度T。 不能造成对流。这种状态曲 线和层结曲线所构成的面积, 叫做负不稳定能量面积(简 称负面积)。这一类型的气 层叫稳定型,对流运动很难 出现在这种大气层中。(气 层等温或逆温)
m
d
L dqs Cp dZ
L dqs 0 Cp dZ
因为
m d
总有 m d
左图为干、湿绝热线的比 较,干绝热线直减率近于 常数,故呈一直线;而湿 绝热线,因γm<γd,故 在干绝热线的右方,并且 下部因为温度高,γm 小, 上部温度低,γm 大,这 样形成上陡下缓的一条曲 线。到高层水汽凝结愈来 愈多,空气中水汽含量便 愈来愈少,γ m 愈来愈 和γd 值相接近,使干、 湿绝热线近于平行。
气块在循干绝热升降时,其位温是恒定不变 的。这是位温的重要性质。
只有在干绝热过程中才具有保守性。
假相当位温θse
在湿绝热过程中,由于有潜热的释放或消耗,位温 是变化的。 大气中的水汽达到凝结时,假设一种极端的情况, 即水汽一经凝结,其凝结物便脱离原上升的气块而 降落,而把潜热留在气块中来加热气团, 这种过程称假绝热过程。当气块中含有的水汽全部 凝结降落时,所释放的潜热,就使原气块的位温提 高到了极值,这个数值称为假相当位温,
v
可以证明:
dQ C pdT RT(dp ) p
或
上式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在气象中的常用形式。 该式说明: ①气块的温度变化与外界所施热量有关,得 热增温;失热降温。 ②气块的温度变化与气压变化有关。当所施 热量一定时,体积被压缩,增温剧烈,体积 膨胀消耗热量,升温缓慢,或降温
dQ RT dp dT Cp C p p
R Cp
干绝热过程中, 温度变化完全取决 于气压的变化。
Cp=1.005 J/gK R =0.287J/gK
T P T0 P 0
0.286
2、干绝热直减率和湿绝热直减率
1)、干绝热直减率 干绝热过程中气块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叫干 绝热减温率。用 d 表示。 按定义 dTi
-㏑P
γd
γ T
γ
γd T
稳定大气
-㏑P
不稳定大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γd
γ T
中性大气
现举例说明:设有A、B、C 三团空气,均未饱和, 其位置都在离地200m的高度上,在作升降运动时其 温度均按干绝热直减率变化,即1℃/100m。而周围 空气的温度直减率γ分别为0.8℃/100m、1℃/100m 和1.2℃/100m,则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稳定度(图 2· 25):
第四章 大气的热力学过程
一、大气垂直运动中的热力学过程
⑴ 气温非绝热变化 空气与外界有热量交换,称为非绝热变化; ⑵ 气温绝热变化 空气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称为绝热变化。
气块(团)
垂直运动(绝热变化)
水平运动(非绝热变化)
气块(团)
(一)气温的非绝热变化:
空气与外界有热量交换,热量交换方 式主要有五种: 1. 热传导:依靠分子的微观热运动 来传递热量。空气密度小,导热系数小, 所以分子热传导只能影响到紧贴地面的 一薄层,对较大规模的热量传递来讲可 忽略不计。
4、
湍流: 空气的不规则运动 称湍流。湍流交换的热量远远大 于分子传导交换的热量。湍流不 仅在热交换中起重要作用,蒸发、 扩散等的大小也取决于湍流运动
5、蒸发(升华)和凝结(凝华)
水在蒸发(或冰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
相反,水汽在凝结(或凝华)时,又会放 出潜热。 如果蒸发(升华)的水汽,不是在原处凝 结(凝华),而是被带到别处去凝结(凝 华),就会使热量得到传送。
通常在大气下层,γm 比γd 要小得多,因此气 层的下部降温速度要比上层慢,气层的γ将不断 增大,经过一段时间后,有可能γ>γm 或γ> γd,气层将由稳定骤然变得很不稳定。
在低纬度地区的海面上,这种情况经常出现,
稳定度对垂直运动的影响 层结稳定时,垂直运动受到抑制,水汽尘埃 以及污染物聚集在低层,不易向上扩散,在工 业区易形成污染,易形成雾、霾等天气现象。
绝热过程:
当 dQ=0时(2.29)式将成为:
RT dp dT Cp p
a、干绝热过程 :干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 做垂直升降运动时,称为干绝热过程。 干绝热方程 (泊松方程) 对(2-30)式从初态(T0、P0)到终 态(P、T)积分可得干绝热方程:
P T T0 P 0
1、判断原理(阿基米得浮力原理)
Ti T a g T
式中Ti空气块温度比,T周围空气温度,a为加速度 Ti >T时,a >0 ,不稳定大气; Ti <T时,a <0, 稳定大气; Ti =T时, a = 0,中性大气; Ti与T相差越大,加速度就越大,因此暖气块 会上升,冷气块会下降。 当:
二、大气静力稳定度
(一)大气稳定度的概念 许多天气现象的发生,都和大气稳定度有密 切关系。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扰 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它表示在大气层中的个别空气块是否安于原 在的层次,是否易于发生垂直运动,即是否 易于发生对流。
大气层结——大气中温度、湿度随高度的分布
(四)位势不稳定 在实际大气中,有时整层空气会被同时抬升,在 上升的过程中,气层的稳定情况也会发生变化, 这样造成的气层不稳定,称为位势不稳定。 例如,某一气层的γ在初始时小于γm,因此气 层是绝对稳定的。
如果该气层的下层水汽含量比较大,上层水汽含 量少,在气层的抬升过程中,气层下部的空气很 快达到饱和,并沿γm 继续降低气温,而该气层 的上部仍以γd 的递减率降温,
d
可推导得(过程略):γd =0.98 ℃/100m
dz
气象工作中常把γd看作常数,近似有 γd =1
℃
/100m
说明在干绝热过程中,气块每上升100米, 气温约下降1 ℃
必须注意:γd
与γ(气温直减率)的 含义是完全不同的。γd 是干空气在绝 热上升过程中气块本身的降温率,它近 似于常数;而γ是表示周围大气的温度 随高度的分布情况。大气中随地-气系 统之间热量交换的变化,γ可有不同数 值,即可以大于、小于或等于γd 如果气块的起始温度为T0,干绝热上升 △Z 高度后,其温度T 为 T=T0-γd△Z
3.潜在不稳定型
某一上升空气块的状态曲线, 不完全在层结曲线的左方或右 方,而是这两条曲线相交于B, 交点B 以下为负面积,交点以 上为正面积。这时,只要P0 高 度上有较强的对流冲击力,足 以迫使这一块空气抬升到B 点 以上,上升空气块的温度就会 高于周围大气的温度,从而获 得向上的加速度,使对流得到 发展,故称这一类型的气层为 潜在不稳定型。
2.用温度直减率判断
① 干绝热过程: 假设:初始气块与周围大气的温度是 T0,气 块的减温率是 γd,周围大气的减温率是γ , 有: Ti= T0 -γdΔZ T= T0 -γΔZ
可推出: a =(γ–γd)gΔZ/T
γ >γd 时,a> 0 , 不稳定大气 γ <γd 时,a< 0 , 稳定大气; γ = γd 时,a = 0 , 中性大气。
3、当:γ<γm时,必有 γ<γm<γd,称为绝对稳定大气。 (等温和逆温时属此类情况) 。 γ越大,气层越不稳定;γ越小,气层越稳定。
(三)不稳定能量的概念
不稳定能量就是气层中可使单位质量空气块离开初 始位置后作加速运动的能量。 我们常把某一时刻气层实际的气温随高度分布曲线 绘在T-E(高度)坐标系中,并称之为气层的层结 曲线, 根据压高公式,气压是高度的单位函数, 因此常把E 坐标变换为P 坐标,例如T-lnP 坐标 (图2· 27)。
TlogP图
蓝线:表示层结曲线 红线:状态曲线
气层能提供给气块的不稳定能可 分为下述三种情况:
1.不稳定型 气块受到某种冲击向上运 动时,气块的温度始终高于 周围大气的温度,气块将不 断加速向上运动,温差愈大, 气层能提供气块加速的不稳 定能愈多,这种作用愈明显, 这时,状态曲线位于层结曲 线右边,这种情况在实际大 气中很难持久地维持,因此 也很少出现。
1.大气层结稳定度的概念:表示大气层对扰动气 块产生作用的趋势和程度。
在静止大气中,某一气块儿受到扰动在垂直 方向产生一定位移后,将有三种情况可能发生:
① 有返回原来位置的趋势——稳定大气
② 更加远离平衡位置—— 不稳定大气。 ③ 静止在新的位置达到平衡—— 中性大气。
(二)判断大气稳定度的基本方法
层结不稳定时,对流、湍流强,水汽尘埃等 易向上扩散,污染轻,
对天气的影响:层结不稳定时常出现积状云, 阵性降水,如雷暴、冰雹等天气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