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8课三大战役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大战役教学设计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意义。

2.掌握渡江战役及解放南京等史实。

3.总体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时期。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

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1.三大战役。

2.百万雄师过大江。

●教学难点1.渡江战役的意义。

2.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教学方法1.诗词导入法。

可以用关于本节内容的诗词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讨论法。

3.图文结合法。

本课两大内容都需结合地图学习,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战争的发展进程。

4.引导分析法。

对于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原因,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5.图表法。

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对相关内容作出归纳,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挂图《三大战役示意图》《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3.《大决战》等影片及相关设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请看投影。

[投影显示]同学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后写的。

诗中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挡使中国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表达统一中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

那么,渡江战役是怎么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第18课战略大决战一、三大战役1.三大战役的背景[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上一课学习了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历史,从中知道,人民军队转入反攻,标志着蒋介石二十多年的反动统治开始由发展转向灭亡。

这并不是空话,到1948年8月,这种效果就显现出来了,请看投影。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国共双方的情况。

(指解放战争第三年)[学生归纳]……[教师讲述]经过两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

人民解放军已增至280万人,共有五支野战部队:西北野战军7万人,华北野战军20万人,中原野战军20万人,华东野战军42万人,东北野战军70万人。

并已基本形成野战军、地方军和游击部队三者结合的完整体系。

军队素质和战术水平大为提高,不但能打运动战,而且能打阵地战,攻坚战能力也大为增强;士气旺盛,斗志昂扬。

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1/4,人口占全国1/3,土地改革大部完成,部队后方更加巩固。

国民党被歼264万人,它的总兵力已下降为365万人,其中用于一线约174万余人。

蒋军虽然还有相当大兵力,但在战略上已被人民解放军分割为五个孤立集团,东北55万人,分布于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华北55万人,分布于平绥线、北宁线诸点;徐州60万人,布防于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津浦两路十字架上;华中75万人,部署于以汉口为中心的地区;西北30万人,布置于以西安为中心的地区。

国统区的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爱国民主运动深入发展,农村游击战争不断发展,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已呈现不稳。

(要向学生说明东北为卫立煌集团,华北为傅作义集团,华东为刘峙集团,华中为白崇禧集团,西北为胡宗南集团)在这种形势下,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了。

这时,能不能迅速果断地抓住战机,组织决战,各个歼灭敌人,敢不敢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成了战略决策上的关键问题。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全面讨论和部署夺取全国政权的各项工作,提出从1946年7月算起,用五年时间,发展解放军500万,歼灭国民党军队500万,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决定解放军第三年度仍然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

根据九月会议的精神,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军委,先机制敌,因势利导地组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出色地完成了在长江以北消灭敌军主力,加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任务。

国民党亦面临着需要作出决策的时刻。

早在1947年冬,美国曾向蒋介石提出:北纬40°以北(安东—安西)暂时放弃;北纬35°以北(陇海线)要力争;北纬30°以北(长江线)要坚守;北纬30°以南(华南)进行经营。

蒋介石是从来不肯放弃一城一池的,舍不得丢掉东北,并且企图牵制东北解放军不能入关作战,总是犹豫不决,一拖再拖。

半年以后,战局继续向不利于国民党方面发展。

蒋介石才决定放弃东北,但又说准备在东北坚持到十月底,以观时局的发展,原则上不放弃沈阳,同时作撤退准备。

蒋介石这种战略意图上的矛盾状态,显露出他自己已心慌意乱,无所适从。

这时,中央军委果断地把战略初战放在了东北战场。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大家可以讨论解决。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大家可以从兵力对比情况;敌军分布情况;敌军的战略意图;民心向背等方面去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讲述]我们共同来总结一下前面几位同学的回答,首战东北有几大好处:一、东北解放军有70万野战军和30万地方部队,共有100多万,而国民党只有军队55万,其中正规军48万。

被围困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东北战场是我军兵力超过敌军兵力并完全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惟一战场,这就将初战的胜利放在了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二、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东北敌军,就能实施战略机动,挥师入关,有利于关内战场的作战。

就能以东北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战略总后方。

三、土改完成,人民群众支援,更重要的是敌人在撤守问题上摇摆不定。

给了解放军一个绝好的歼敌机会。

四、如果把决战方向首先指向华北战场,则会受到国民党华北、东北两大集团军的夹击而陷于被动;如果首先指向华东战场,则会使东北敌军迅速撤入关内,实现其战略收缩的意图。

因此,将战略决战的初战放在东北战场就成为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

下面我们看这三大战役的具体内容。

[板书]2.三大战役[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将课本上关于三大战役的内容仔细看一遍。

然后复述其主要内容。

[学生看书]……[学生复述]三大战役的基本情况[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说出每一次战役胜利的意义和三大战役总的影响。

[学生回答]……⎪⎩⎪⎨⎧平律战役淮海战役辽沈战役[教师讲解](附“三大战役示意图”)同学们,先在图上找到以下地方:长春、沈阳、黑山、锦州、营口、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徐州、蚌埠、碾庄、双堆集、陈官庄、确山,然后再看三次战役的具体情况。

教师讲述:(一)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首先向北宁线锦塘段出击,至10月1日,除锦州、锦西两孤立据点外,全为解放军控制。

10月14日,解放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31小时激战,全歼守敌8万余,生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等。

攻克锦州,完全封闭了东北境内敌人陆上的退路,这就决定了东北敌军全部被歼的命运。

10月17日,长春曾泽生率六十军全军26000余人起义。

19日,在东北野战军待令攻歼下,国民党东北“剿总”另一副司令郑洞国率四万余人投诚。

长春宣告解放。

10月26日,打虎山地区的援锦廖耀湘兵团十万之众全部就歼,廖耀湘等均被活捉。

11月2日,沈阳、营口解放。

10日,锦西被收复。

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歼敌47万人。

(二)1948年11月7日,淮海战役打响了。

华东野战军分三路迅猛包抄徐州东面的黄百韬兵团。

8日,何基沣、张克侠部二万人起义,敌北面防线出现裂口,华东野战军乘势直插徐州和碾庄之间,包围了黄百韬兵团,11月22日,全歼该兵团,黄百韬自杀,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

11月23日至25日,中原野战军在徐州与蚌埠之间的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河南信阳匆匆赶来增援黄百韬的黄维兵团。

12月1日,徐州敌军西逃,妄图汇合黄维兵团共同南逃。

被华野追击部队包围于陈官庄、青龙集地区。

12月16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全部消灭了黄淮兵团12万人,生俘兵团司令官黄维。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结束。

1949年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三路向被围困在陈官庄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击。

仅仅四天,便歼敌30万。

活捉杜聿明,击毙邱清泉。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此役歼敌55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中原和华东地区。

(三)1948年12月5日,入关的东北解放军攻克密云,打响了平津战役的第一枪。

为了防止敌人逃跑,对华北敌军采取了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策略。

同时令华野对杜聿明集团两星期内不作最后全歼的部署。

12月21日对华北敌军分割包围完成。

1949年1月14日,向天津发动进攻,经29小时激战,歼敌13万余人,活捉陈长捷,解放天津。

塘沽敌人惧遭歼灭由海上逃跑。

为了减少人民的损失,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于1月16日向傅作义送出通牒,提出和平解放北平的办法。

经过我党的努力工作,傅作义终于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北平问题的协议》。

1月22日,傅部开始向指定地点集中,31日,我军入城接防,古城北平遂告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胜利结束,歼灭和改编敌军52万,基本上解放华北地区。

同学们,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战役进行中,各解放区人民以无比巨大的热情,以源源不绝的人力、物力给予前线以空前规模的支援。

据统计,仅为支援淮海战役,动员起来的民工即达543万人,担架30.5万幅,大小车辆88万辆,牲畜76.7万头。

船只8500支。

筹粮9.6亿斤,挑子20.6万副。

解放战争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支持,这是个有力的证明,陈毅同志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确实如此。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以伟大的革命气魄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选定决战方向,并针对东北、华北、华东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有力地保证了这场伟大的战略决战的胜利。

(或放电影《大决战》相关片断)[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列表概括三大战役。

内容应包括:战役名称、作战部队和指挥员、战役时间、歼灭或改编敌人数、解放地区、歼灭或俘敌指挥官。

(教师等学生把表格设计完成以后,用投影打出样表。

)[投影显示][教师过渡]同学们,三大战役是国共双方的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

一直打到长江北岸,等候命令渡江作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