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一般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它是一种活着的过去,经过历史不断累积,不断丰富并沿袭至今。
山东大鼓:是北方各种大鼓中较早进度城市,较早成熟成型的曲种之一。
何老凤、郭大妮、黄大妮、王小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武生,杨小楼。
学堂乐歌:是什么: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
意义: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
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堂乐歌基本内容: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墙欺凌的爱国精神。
2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代表性作品有沈心工作词的《革命军》等,此类歌曲大多产生于辛亥革命后。
3配合向中小学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的各种所谓的军歌。
4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
代表作秋瑾作词的《免女权》等。
5鼓吹新文化,倡导出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
6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教育。
7鼓吹忠君,尊孔等等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题材,如陈颂平的《尊孔》。
学堂乐歌基本形式:根据日本新式学校唱歌的经验和中国当时的国情,我国"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也是以在学校内集体歌咏、并通过学唱这些歌曲学会西方的记谱法(五线谱、简谱)和基本乐理的知识。
但是,对于这些歌曲的编写,当时一般都采取以外国(日本、欧美)现成歌调配以我国自编的歌词给以填配而成的,而以我国传统音乐的音调来进行填配的歌曲相当少、以我国音乐家自创曲调来编写的更少。
此外,当时这些歌曲大多采取"单音歌唱"(即齐唱曲调)的方式,而极少以多声合唱的方式。
此外,除了李叔同外,一般对伴奏均无特定要求。
沈心工:沈心工1870年2月14日生于上海,名庆鸿,字叔逵。
心工是他作歌、作曲时用的笔名。
沈心工也于1902年4月赴日本,与鲁迅同期进入设在东京的弘文学院。
在日本,给了沈心工最大触动的,是明治维新以后在学校教育、政治宣传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的乐歌活动。
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乐歌之一《男儿第一志气高》,就是沈心工当时的第一首习作。
此歌后来在国内广为传唱(初名为《体操--兵操》)。
作品:沈心工的乐歌题材较为广泛:有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黄河》、《从军歌》、《爱国》等;有直接鼓吹国民革命、歌颂共和新政的《革命军》、《美哉中华》等,有提倡男女平权,重视科学的《女学歌》、《电报》《纺织》等。
他所编乐歌,多数是儿童歌曲。
由于他长期担任教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唱歌要求有较深入的观察与了解,因而善于描写儿童生活中所接融到的一些事物,使儿童感到亲切。
他也是最早使用白话文写作歌词的作者,所作歌词浅而不俗,简明易解。
他选用曲调比较注意音乐语言的生动性和儿童特点。
如他所编的《体操─兵操》、《赛船》、《竹马》、《铁匠》等乐歌,在学生中广为梳传。
由他作曲的乐歌还有:《黄河》、《革命必先格人心》、《军人的枪弹》、《采莲曲》、《今虞琴社社歌》和《辍悼歌》等6首,以《黄河》一曲影响最大,此曲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真挚感情。
李叔同:弘一法师(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客居天津。
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
他的作品大部分代表的歌曲,主要集中在他回国后任职示范教学期间,如,《春游》《送别》》《莺》《归雁》《西湖》等。
此外,有不少是触景生情的个人抒怀之作,如《早秋》《冬》《月夜》等。
曾志忞:号泽民,上海人。
其实他也是20世纪初最早(1901年)赴日留学的热血青年。
起初他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很快就被日本明治维新后活跃的新音乐生活所吸引。
到了1903年,在学习法律的同时,他又进入东京音乐学校学习西洋音乐。
沈心工在东京组织的“音乐讲习会”,曾志忞也是最积极的参加者。
音乐活动:他的《音乐教育论》是早期较有深度的探讨如何发展中国音乐教育的论文,并在《醒狮》杂志第一至三期(1905、10—1906、4)发表了我国第一篇介绍西洋和声知识的《和声略意》。
并与高寿田、冯亚雄等人合作,于1907年创办上海贫儿院音乐部与管弦乐队。
1914年出版了由高寿田译述,曾志忞校订的《和声学》,被教育部审定为师范学校中学教科书,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和声教科书。
华彦钧:国民间音乐家。
人称阿炳,江苏无锡人。
父名华清和,是无锡洞虚宫道观偏殿雷尊殿的当家道士,精于道教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
阿炳从小受到父亲的严格训练,学会了演奏笛子、琵琶、二胡、鼓等乐器,15~16岁已成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
1918年左右,华清和去世,阿炳继为雷尊殿当家道士。
这时他对民歌、戏曲等有着强烈的爱好和追求,拜了不少民间艺人为老师,学习、掌握了大量民间音乐,这对他以后创作特点及演奏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约1928年,阿炳双目失明,时人因称其为“瞎子阿炳”。
由于社会动乱,道产亦变卖殆尽,阿炳开始了流浪卖艺生涯。
他的大部分器乐作品出于这个时期。
“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在全国掀起的抗日救亡运动影响下,阿炳常常在无锡崇安寺等地演奏救亡歌曲,编唱时事新闻等。
阿炳的流浪生活,使他大量接融到江苏南部的民歌小调、丝竹乐、锣鼓乐、锡剧等,对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新鲜而生动的素材。
但阿炳的创作不是这些民间音调的简单组合,而是创造性地加以丰富、发展而有别于当时的民间音乐。
他所创作的3首二胡曲:《寒春风曲》约成于20年代末,《听松》约作于30年代初,《二泉映月》约作于30年代末。
这些作品表达了阿炳对辛酸的现实生活的沉思,也寄托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阿炳留下的3首琵琶曲,即《昭君出塞》、《大浪淘沙》和《龙船》。
阿炳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深朴苍劲,多以短弓见长,滑音的演奏给旋律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在琵琶演奏上,他也有很深造诣,左手触弦坚实、右手以大指开板为特点,气质淳直、粗犷健朗。
阿炳以自己的创作、演奏(包括编唱新曲)等,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表现了被压迫阶层在旧社会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
杨元亨:中国民间音乐家。
吹歌艺人。
名小白,号老利,河北安平人。
因家贫9岁出家当道士,从其师永兴学做法事,学识字和读唱工尺谱,并习奏笛、箫、笙、海笛、板胡、二胡、鼓等多种乐器,尤以掌握管子的演奏技巧最精。
16~17岁时,已在冀中安平、束鹿、定县等地的道场活动中负有盛名。
30年代后期,日本侵略军蹂躏冀中,元亨所在道观被毁,遂还俗回乡,在民间吹歌班社传授技艺。
1950年2月,受聘为中央音乐学院管子教师,任教近十年。
杨元亨的管子演奏,讲究唇、舌、齿、喉技艺的严格配合。
其风格淳朴爽朗,简洁明快。
其常奏曲目近200首,包括道教音乐、民间歌曲和民间器乐曲牌等;并能演奏河北梆子、山西梆子、京剧、昆曲、评戏、哈哈腔、老调梆子等许多剧种的唱腔。
不少民间乐曲,如冀中吹歌的《放驴》、《小开门》、《小二番》、《拿天鹅》、《叠里金钱》、《老板集贤宾》、《双黄莺》等,经他演奏加工而在民间广泛流传。
他演奏的道教音乐和其他民间音乐100多曲,已录音记谱传世。
广东音乐:是以广东民间小调为基础,又吸收了粤剧,粤曲,以及外省民间音乐而逐渐形成一种新型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
新型音乐社团:1 中华音乐会2国乐研究所3大同乐会4杭州国乐研究所5乐林国乐社6上海云和会7苏州吴平音乐社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音乐科:由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创办。
王光祈:光祈(1892—1936年),中国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
字润玙,一字若愚。
1892年8月15日生于四川温江,1936年1月12日病逝于德国波恩。
1908年进成都高等学堂分设的中学堂,1912年毕业。
1914年到北京,入中国大学攻读法律,同时任职于清史馆,并先后担任成都《四川群报》驻京记者和北京《京华日报》编辑。
1918年与李大钊、曾琦等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在翌年 7月1日的成立大会上,被推为该会执行部主任。
同年底,在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等支持下,又创建“工读互助团”。
1920年赴德国留学,先学德文和政治经济学,并兼任《申报》、《时事新报》和北京《晨报》的驻德特约记者。
1922年起改学音乐,在柏林从私人教师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1927年入柏林大学攻读音乐学,师从E.M.von 霍恩博斯特尔、A.舍尔林、H.沃尔夫和C.萨克斯等教授,1932年起任波恩大学中文讲师。
1934年以论文《中国古代之歌剧》(今译《论中国古典歌剧》)获波恩大学博士学位。
他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位重要的音乐学家,他是我国近代音乐学事业的发展做出相当宝贵的贡献。
萧友梅:友梅(1884~1940),中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字思鹤,又名雪明。
1884年1月7日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1940年12月31日卒于上海。
1901年赴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教育学,同时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音乐。
1909年回国,1912年赴德国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理论,1916年以论文《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获得博士学位。
1920年回国,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
1927年与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院,任教务主任,1929年改建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由他主持校政。
他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为创立和发展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作出重要贡献。
萧友梅在音乐创作和音乐学方面也有显著成绩,音乐作品主要有弦乐四重奏《小夜曲》(1916,为中国第一部重奏作品),钢琴曲《哀悼引》、《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及《问》、《五四纪念爱国歌》等100多首声乐作品,音乐学著作主要有《和声学》、《普通乐学》、《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阶概说》、《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等。
赵元任: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
1910年为游美学务处第2批留学生,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1914年获理学士学位。
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19年任康奈尔大学物理讲师。
1920年回国任清华学校心理学及物理教授。
1921年再入哈佛大学研习语音学,继而任哈佛大学哲学系讲师、中文系教授。
1925年6月应聘到清华国学院任导师,指导范围为“现代方言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等。
1929年6月底国学研究院结束后,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
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
主要著作有《国语新诗韵》、《现代吴语的研究》、《广西瑶歌记音》、《粤语入门》(英文版)、《中国社会与语言各方面》(英文版)、《中国话的文法》、《中国话的读物》、《语言问题》、《通字方案》,出版有《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