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文学观念四讲(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吴晓都:各位读者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将概括地讲讲俄国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三位主要的文学理论家的文学观念。
这三位文学理论家分别是别林斯基、什克洛夫斯基和巴赫金。
我做个自我介绍,我是吴晓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我的工作就是从事俄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的研究。
俄罗斯是个文学大师辈出的国度,在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过程中,就出现了别林斯基这样伟大的文学批评家。
:众所周知,俄罗斯是一个世界公认的文学大国,艺术大国,从十九世纪初以来,不仅涌现了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赫尔岑、冈察洛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布宁、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和萧洛霍夫这样灿若星辰的文学大师,而且在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方面对世界文化也多有重要建树。
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维谢洛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什克洛夫斯基、雅克布森、艾亨鲍姆、卢那察尔斯基、巴赫金、赫拉普钦科和洛特曼等文艺理论大家对近现代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特殊贡献。
了解俄国文学观念有助于我们阅读和欣赏俄罗斯文学作品与流派,深入解析这些作品的特点与意义。
今天我主要向大家介绍俄国文学批评和文艺学理论史上的三位大家的文学观念。
他们三位大家分别是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二十世纪的形式学派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和语言文化学家巴赫金。
首先我们来谈谈别林斯基与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念。
大家知道,从“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时代开始到被称为欧洲现实主义小说艺术高峰的列夫·托尔斯泰时代,也就是大约十九世纪的三十年代到十九世纪末这段时期,被文学史家称作俄国文学的“黄金时期”或“黄金时代”。
普希金的长篇诗歌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和短篇小说《驿站长》的问世,揭开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序幕。
普希金的学生和亲密友人果戈理秉承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创作了长篇小说《死魂灵》和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更开创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民族流派“自然派”。
在这两位文学先师的影响下,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力作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学潮流,:赫尔岑的小说《谁之罪》、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莫夫》、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前夜》《父与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和契诃夫的系列短篇小说为世界读者描绘了十九世纪俄国社会复杂多面的现实画卷。
在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过程中,除了上述文学大家的天才和辛勤创作劳动外,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也功不可没,也可以这样说,没有像别林斯基这样思想敏锐意识深刻的文学批评大师的洞察和倾力推介,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也难以达到后来这样深广的影响力。
在文艺的发展史上,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历来是互相促进的两种力量,文学创作实践是文艺理论的基础,文学理论和文学观念是文学创作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也引导着影响着文学新人的创作,并为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的发展推波助澜。
别林斯基就是俄国文学黄金时代初期普希金和果戈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最重要的宣传者和倡导者,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先锋。
别林斯基是一位进步的文学批评家,他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变得充满了唯物主义精神。
别林斯基是俄国十九世纪上半叶最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革命思想家和政论作家。
他于一八一一年出生在沙俄外省的一个军医家庭,在当时属于下层平民。
因此,少年别林斯基有机会接触下层普通劳动民众,熟悉他们在农奴制俄国的悲惨生活,很早就产生了对劳动大众的同情心。
他大约十八岁时进入了俄国著名的莫斯科大学,主攻俄罗斯语言文学,同时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活动。
在大学读书期间,他曾经醉心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谢林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对法国启蒙主义思想也较为膜拜,与此同时也十分关注本国的社会现实,这成为他接受革命意识的重要基础。
十九岁时就写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剧作《吉米特里·卡里宁》。
由于他的进步的思想意识和文学活动触犯了沙俄专制制度,在他大学三年级时,莫斯科大学校方找了借口将他除名。
从莫斯科大学肄业以后,他继续进步的文学批评事业,先后为进步刊物《望远镜》、《莫斯科观察家》、《祖国记事》和《现代人》撰稿和主持评论专栏。
在此期间,他与以赫尔岑为代表的俄国进步思想界有过交往并受到影响。
随着对社会真实状况的深入了解和观察,别林斯基逐渐摆脱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束缚,开始更加直接的面对现实,从真实的生活中寻找俄国社会问题和解决途径。
由此,他开始了从当初幼稚的唯心主义思想境界向唯物主义阵地的转换。
别林斯基最早洞察了十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大趋势,撰写了大量观点精辟饱含激情的文学评论和政论,鼓吹进步文学。
为此他也常常受到沙皇当局的迫害,终因贫病和劳累,英年早逝。
与普希金一样,别林斯基享年仅三十七岁。
一八四八年六月在旧俄国的首都圣彼得堡,俄国进步文学界又痛失了一位青年才俊,痛失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论的一面旗帜。
一八三四年对于这位年轻的批评家和俄国文学批评史来说是重要的一年,年仅二十四岁的别林斯基写出了才情横溢的文学论文《文学的遐想》,开始提出了俄国现实主义的文学观念,他结合对文学创作中民族特性的刻画问题,深刻指出了正确反映和表现俄罗斯民族特性的正确途径,而这个途径不是别的,正是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精神和方法。
他提出要忠实地描绘俄国社会的当代生活情境。
在一八三五年,别林斯基又深化了他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发表了著名的文学评论《论俄国的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先生的中篇小说》。
他在这篇著名的文章中结合对诗歌的分类阐释了他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的理解。
在他看来,诗歌分为“现实的”和“理想的”两大类型,所谓“现实的诗歌”,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现实的忠实。
这种诗歌不再造生活,而是复制生活。
由此可见,我们也可以把别林斯基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概括为“复制现实说”。
但别林斯基的现实主义理论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他并不赞成机械地复制现实。
他在《〈哥萨克人〉亚历山大·库兹米奇的中篇小说》一文中就明确指出,“诗歌是将现实作为可能性,加以创造性的再现。
”现实对于现实主义作家来说,仅仅是一个创作基础,他必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智力去尽情创造艺术情境。
他说,要描绘现实,仅有创作才能还不够,还需要用理智去理解现实。
他在《1847年的俄国文学概评》中指出艺术是现实的再现,同时接着又说,现实“是重新被创造的世界。
”由此显而易见,别林斯基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除了强调忠实的客观现实外,也从来不排除作家的主观能动性。
他曾经研究过古希腊文艺理论中的“激情”概念,提出了自己的“激情说”作为“复制现实说”的补充。
他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承认创作中的情感和灵感的重要性。
作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来自哪里呢?别林斯基的回答充满了唯物主义的精神,他在《1847年的俄国文学概评》中谈到,赫尔岑的创作灵感源泉是俄国社会里人类尊严遭受了屈辱,以及俄国社会中人对人的不公平现象在作家心里引起的强烈的愤慨之情。
也就是说俄国现实主义作家的这些激情和灵感来自社会现实。
而不是像柏拉图所说的是什么激情使“灵魂附体”,由此可见,别林斯基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是一个整体,无论是“复制现实说”,还是“激情说”,都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的,与唯心主义的文学理论迥然不同。
别林斯基在一系列文学评论中,阐释了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具有的四个主要内涵,从而指明了俄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别林斯基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主要内涵,首先包括“描绘的忠实性”,即文学对社会生活反映的真实性;其次,要体现现实主义的“当代性”,即作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忠实描绘;第三,现实主义不仅仅是对民族生活外部特征的直观描绘,而是要注重刻画民族特有的情感与思想方式。
别林斯基的这个文学观念直接受益于现实主义的文学大师果戈理。
果戈理曾经说过,要描写俄国的生活,不能仅仅停留在描绘俄罗斯民族的无袖长衫,还必须写出俄罗斯人的内在的精神面貌。
第四,现实主义的文学必须创造出具有高度生活意义的典型,这就是著名的“典型说”。
别林斯基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有一个极为形象的定义:这种典型就是“熟悉的陌生人”。
在他看来,现实主义的作家应该具有这样的描写本领,写一个挑水夫而写尽所有的挑水夫。
之所以说“熟悉”,是因为这些文学人物都是在读者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如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这种俄国社会中的“多余人”、果戈理笔下的“吝啬鬼”泼留希金、莱蒙托夫笔下的“当代英雄”、冈察洛夫笔下的“超级懒汉”奥勃洛莫夫(一个连恋爱都懒得谈的,整天都躺在沙发上的一个贵族)、屠格涅夫笔下的“虚无主义者”巴扎洛夫几乎都是当时农奴制社会中常见的病态人格;而之所以说“陌生”,是因为这些鲜活的独特的人物形象在每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都是这样突出地,放大地亮相。
别林斯基根据普希金特别是果戈理及其流派“自然派”的创作的深刻分析,概括并预见了俄国十九世纪文学发展的主潮是批判现实主义。
当俄国贵族的文学界和上流社会的诋毁果戈理批判现实主义尖锐的无情讽刺杰作时,这位批评大师在文坛大声疾呼:俄国需要的正是果戈理这种“毫不留情的直率”,需要这种撼人心魄的赤裸裸的真实,因为在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派”的创作中充分展现了俄国社会痛苦的却又完全真实的面貌,代表俄国文学走上了一条真实的和真正的道路,正是这个现实主义的流派的作家把文学变成了俄国社会的镜子,他们的创作符合俄国的时代的精神需求。
后世的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被俄国革命导师赞誉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这位长篇小说泰斗的文学观念完全来源于他的文学先驱果戈理和文学思想家别林斯基。
别林斯基在其后来的重要论著《诗歌的分类和分科》、《乞乞科夫的经历或死魂灵》、《关于批评的讲话》、《1846年俄国文学概评》、《1847年俄国文学概评》和《致果戈理的一封信》中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
正是别林斯基通过他一系列的犀利的文学评论和政论,从观念和理论上为俄国十九世纪文学奠定了坚实的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基础。
俄国文学观念四讲(二)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不仅在本国的后世文艺观念上留有极深的印痕,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和理论对后世的文艺观念影响很大,特别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和理论影响深刻而久远。
鲁迅的文学思想显然也吸收了别林斯基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
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篇关于创作经验的文章中,在谈及典型创造时,就坦陈他对果戈理的厚爱。
他说“当时最爱看的作者”第一个就是俄国作家果戈理。
鲁迅创造小说人物的方法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用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鲁迅对自己人物刻画塑造方法的说明是对别林斯基“熟悉的陌生人”即典型塑造方法最生动形象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