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概述
齐鲁文化的贡献及其精神
齐鲁文化的贡献 一.孔子创立儒学 二.以管仲为代表的礼法并用、农商皆重、义利兼行的治国理念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主刑辅” 三.全真道的兴起及其在全国的流传(丘处机)
齐鲁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
孔子 “为之不厌” 、 “ 好古敏求 ” 忧,不知老之将至”
“发愤忘食,乐以忘
鲁文化的特性: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鲁人 皆以儒教。”
孔子及儒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 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创始人。
儒学思想核心:道德教化、“仁”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 悌。
其他:子思、孟子、荀子等
经典:《论语》、《中庸》、《荀学宫
田齐的第三代君主齐桓公,继 承齐国“尊贤纳士”的传统, 在国都临淄的稷门附近建立学 宫,以招揽天下贤士传道授业, 著书论辩。
齐鲁文化交融的重要阵地,战 国时期的政治咨询中心,是诸 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也是 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堂。其鼎 盛时期,百家荟萃,儒家、道 家、法家、墨家、名家、兵家、 阴阳家、小说家、农家等各学 术流派的存在,促进了齐鲁文 化的融合和学术思想的繁荣。
齐鲁文化概述
一.齐鲁文化的形成 1.齐鲁历史溯源及地域分布 2.齐、鲁文化特征概述 3.齐鲁文化的交融 二.齐鲁文化的特色及其演变 三.齐鲁文化的贡献及精神
齐鲁文化的形成
一.历史溯源 齐国
早在殷商之时,临淄一代就被称为“齐”。西周初年,姜 太公受封于齐地,都成设立在营丘,建立齐国。
“齐”名的来历
齐鲁文化特色及其演变
齐鲁文化的特色
1.融功利主义与理想主义为一体,德法并重的文化体系
周公旦:周礼的传承
孔子:以“仁”为核心创立儒学
姜太公:周礼与东夷文化的融合 齐桓公和管仲:形成霸业
《管子》:礼法并重,农商共举。
2.贯穿儒学和道家两大文化主线,形成儒道互补、相辅相成的格局。
孔孟之乡
道家和道学文化 庄子 “南华真人”
孙子 以正义的战争止不义之战
墨家 “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二.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
孔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 善养“浩然正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管仲 “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三.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人定胜天” 四.“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五.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 墨家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儒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公元前256年,鲁国被出国吞并,随后秦国建立了大一统 的王朝,但泰山以南的汶、泗、沂、沭水流域仍然沿称为 “鲁”。
齐鲁地域分布
齐国位于泰山之阴,以临淄为都 城,南至泰沂山区,北到渤海 平原,西靠黄河古道,东括山 东半岛(包括今天的胶东、鲁 北地区和鲁西大部),疆域约 占山东省的三分之二。
➢ 鲁国位于泰山之南,以曲阜为 都城。其境内地势平坦,土壤 肥沃,水源充足,适合农业、 畜牧业和桑蚕也得发展,经济 实力很强。
稷下学派
杂家学派、法家学派、道家学派、黄老学派、儒家学派、阴阳学派
泰山封禅
《史记•封禅书》:"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 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封禅者,神之也。” 泰山封禅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 行的祭祀天神地祗的重要仪式, 是最重要的泰山历史文化特色, 也是齐鲁文化交融的重要方式。
二.齐、鲁文化特征概述
1.齐鲁文化的共同基础:东夷文化
古文献将史前齐鲁居民成为“夷”或“东夷”。
《礼记》,《王制》篇:“东方曰夷”
东汉许慎《说文》:“夷,东方之人也。”
“东夷文化”又称“海岱文化”,距今8300-3900年前产生 于齐鲁大地,是由山东土著民族东夷人自己辛勤劳动土生 土长的文化。
特点
民族性
高度发达
开放
2.齐鲁文化的初期特征及差异性
齐:保留东夷文化的传统
建国方针:《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 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
地理:处泰山之北,土地贫瘠,难以推广农业文明,但有鱼盐之利,导致 工商业发达。
鲁:被周人同化,成为中原文化的典型
建国方针:《史记•鲁周公世家》:“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报政 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 之,故迟。”
1.天齐渊。“临淄城南有天齐泉,五泉并出,有异于常, 言如天之腹齐也。”《齐记》
2.“齐与小麦种植业的关系。
3.“齐”字与弓箭和东夷人崇尚武术的习俗有关。
鲁国
武王姬发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地。由于当时天下初定,周 公旦留在王室辅佐周成王,其长子伯禽代为就封,成为了 鲁国的第一任君主。
“鲁”名的来历
据史料记载,周公旦最早受封于河南鲁山一带。伯禽在平 叛鲁地部族叛乱的同时,其势力也开始由西向东发展,渐 渐控制了包括曲阜在内的大片土地。不久,伯禽由鲁山迁 往曲阜。随后的鲁国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在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诸子百家之长 形成的具有兼容性的文化形态。
稷下学宫 百家争鸣
文化重心的南移,仍哺育出许多历史文化名人:辛弃疾、 李清照、蒲松龄、戚继光、傅斯年、丘处机等
4.自由开放的多元文化
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逐渐实现向近现代的转型。
齐鲁文化的演变 1.挫折 秦国统一六国,实行法家的专制和暴力手段,对儒学进行 镇压和打击。 “焚书坑儒” 2.振兴 西汉时,研究儒家经学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异化 “独尊”使儒学沦为封建政治的工具
“亲亲上恩”。
地理:处泰山之南,土地肥沃,适合发展农耕经济,易与重农的周文华相 结合。
齐文化的特性:功利性与空灵性 功利观念的表现
经济: 农商并重
政治: 尊贤尚功
学术: 兼容包并、百 花齐放
空灵性
《史记•封禅书》:“自(齐)威、宣、
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 受东夷文化影响,齐文化带有极大地 开放性和灵活性。齐国系神仙方士的 发源地,海内三神山(海市蜃楼)的 传说由这里产生,许多方士也多为齐 人,使齐文化带有强烈的“空灵”烙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