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课.ppt
第一讲: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中国文化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 二:中国文化是大陆农耕型文明,迥异于游牧文明
和海洋性商业文明。前者注重于勤劳踏实,爱静而 乏动;后者倾向于巧思进取,爱动而恶静。 三:中国文化是内倾型文化,注重传统继承而略于 革新变动,凝聚力强而缺乏外向型拓展。 四:中国文化是政治伦理型文化,即重心在于构建 和谐的人文伦理,比较忽略自然科学的探讨;注重 血缘地缘亲疏远近之关系而忽于信仰、法则之建立。 即:伦理代宗教,亲疏越法则。
第一讲: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五:中国文化是感性型文化,略于理性归纳而强于感性认知,故中国有技术 而乏科学。
推荐参考书目及版本(经典另列) 1、梁漱溟著 《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2、阴法鲁 许树安主编 《中国古代文化史》(共三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3、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北京) 1994年版 4、吕思勉著《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版 5、王力等著《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6、曹顺庆主编《中华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7、雷海宗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8、常乃悳著《中国文化小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
3、诸子:《老子》、《庄子》、《韩非子》、 《荀子》、《孟子》等等
4、集(文人和学者的著作集合体,繁富不列)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讲: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改变和发展
一: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的思想 董仲舒之思想是顺应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受到了历
代封建统治者的采纳和运用,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孔子的 人本主义的平等思想和个人主体尊严要求,尤其是使儒学从此带 有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
简评:孔子的原始儒家是充满理性色彩,“子不语怪、力、乱、 神”者也;也主张人格平等和思想平等,所谓“道并行而不悖”。 但是董仲舒的新儒家学说之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充满神秘色彩, 也为君权独尊寻找到理论根据。故而董仲舒之后两汉经学成为谶 纬之学。(谶{chèn}纬 :流行于西汉末和东汉时的一种神学 迷信,为当时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官方正统的社会思想。谶,亦 称“谶语”,是预决吉凶的神学预言。纬,亦称“纬书”,与经 相对,是假托神意篡改儒家经典的著作。)
第三讲: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改变和发展
二:朱熹(公元1130—1200年),祖籍徽州婺源(江西)人,生于
福建。朱熹的理学主要包括哲学义理和伦理道德学说。他继承了 二程学说,明确地阐述了“理”与“气”的关系,指出“理”乃 万物之源,“气”乃万物构成之材料;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 性的,“理”先于“气”,万物有万理,万理的总和就是“太 极”,太极即“天理”。他主张通过“格物”(追求事物之理)、 “致知”(获得知识),以天理为准则去认识客观事物,进一步阐 释“存天理,灭人欲”,从而把“理”和封建伦理关系进一步联 系起来。朱熹在北宋理学的基础上,用佛教与道教的思辨哲学充 实自己的体系,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理论成为判断是非 正误的标准,并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著作《四书 集注》成为封建社会知识启蒙和开科取士的必读书籍,具有与五 经同等重要的地位;其社会地位也随着封建统治者的提倡而步步 提升,达到了仅次于孔孟的高度。(详细内容可以参阅张立文著 《朱熹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另:吕思勉《理学纲 要》上海书店影印 1988年。)
二、中国传统经典(略举)
1、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 传》、《周礼》、《仪礼》、《礼记》、《论 语》、《孟子》、《孝经》、《尔雅》
2、前四史:《史记》、《汉书》、《三国志》、 《后汉书》(中国古代正史者二十五史,其他为:《晋书》、《宋
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北史》、《魏书》、 《周书》、《北齐书》、《隋书》、《新唐书》、《旧唐书》、《新五代 史》、《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 史》、《清史稿》)
若无这些版本,其他出版社也可参看
第二讲:孔子与传统中国经典
一: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
1、中国第一个普及文化知识的教育家 2、中国第一个大力整理古文献的文献学家 3、中国第一个不遗余力宣扬人本主义的思想
家。思想核心是“仁”,仁之本源在“孝”, “仁孝”之外化形式乃“礼”。
4、中国唯一的两千多年被崇奉为正统思想的 政治家(其思想和行为虽多次被扭曲,但其依 然是儒学思想的“通天教主”。)
第三讲: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改变和发展
(三)、明确提出“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 家独尊和君权至上理论体系。“三纲五常”是维护封建秩序的永恒道德规范。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他 主张“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汉书·董仲舒传》),这就使得儒、 法思想相结合。他强调统治者必须阴阳相兼,德刑并用,认为天道有阴阳,人道也有 阴阳。“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春秋繁露》) “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观念,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一方面它继承了先秦崇尚忠 孝仁义的思想,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儒家学说与封建专制王权政治相结合。
(一)、天人合一之君权神授:“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与人相副。”“天者,百神之君也。”“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 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
(二)、以阴阳五行构建宇宙人世之秩序:董仲舒认为:宇宙由 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人等“十端”构成。十 端通过五行“相生相克”,演变出和谐完整的宇宙——人事有序 同构。这就明确了自先秦以来就存在的“天人合一”论。如果说, 先秦孔孟儒学是以人情化的伦理亲情为其主要特色,那么,董仲 舒则是以神学化的天人观念为显著标志。而且对于封建统治的更 迭用五行相生相克进行了合理解释。(五行:木、火、土、金、 水。顺位相生,隔位相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