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的策略和困惑吴忠高级中学孟祖灿十年寒窗苦读,一朝跃至龙门。
我认为学习就是一个过程,也是一项工程,但我们注重更多的却是结果,这使得十年的苦读“浓缩”成了高中三年的回忆。
而对地理的学习我认为它真正地开始于高二,在这之前的十年基本都是空白,尤其是对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复习课就是上新课,所以在高二、高三这两年的时间内,地理复习基本按着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侧重于梳理和巩固基础知识的第一轮复习,因为知识点较多,相关的知识点又分散,特别是初中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由于学生年纪尚小,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原因,地理学科在初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学生的初中地理基础很差,大部分知识都已经忘记了,所以第一轮复习只能是逐章、全面、系统地复习《考试说明》中所要求的基本内容,并辅以相关地理单项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教学策略主要以课本提供的知识系统为主,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进行夯实基础、查漏补缺,因此第一轮复习所用时间较长,但是在第一轮复习中,虽然学生落实了很多的知识点,可是知识点之间缺乏重组,显得比较零乱。
又由于不经常进行知识的联系和延伸,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表现为思维不够严谨,不能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解题时思路狭窄,思维角度少,集中于某一两点,无法做到滴水不漏。
这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抓住重点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容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及较高的应用能力,所以第二个阶段是侧重于抓住重点、突出主干、形成网络、培养能力的第二轮复习。
主要目标是:一、巩固第一轮复习成果,加强对知识薄弱环节的突破,并对知识进行重组,形成重点知识点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联系;二、专题的突破,形成对不同问题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
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使知识得到升华,能力得到提高,应遵循“巩固、完善、深化、提高”的原则。
这是适应高考“能力立意,综合为主”的要求。
二轮复习时间短,任务重。
大概只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以专题为主要表现形式,专题复习主要就是通过变换角度,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比归纳,图文转换,纵向递进,横向迁移,重新编织所学知识,调整原有认知结构,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方法。
在专题复习中注重(1建立知识框架(2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3总结知识规律(4拓宽知识层面(5比较知识异同(6归纳知识特征。
所以专题复习必须是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重组,形成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有用知识和技能,最终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的思路,能寻找到所需要的有用知识和恰当的方法及技能来解决问题。
这符合高考命题时,强调学科知识系统性的要求。
也就是选择题以组题的形式出现,综合题以某一区域作为载体进行的综合测试。
专题的类型一般可分为知识型专题和技能型专题。
知识型专题主要包括(1地球与地图专题(2大气专题(3河流专题(4地质地貌专题(5地理规律和原理(6城市专题(7产业活动专题(8区位分析(9人口、资源、环境问题(10区域差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1自然灾害专题等,技能型专题包括(1空间定位(2地理计算(3图表专题(4选择题解题技巧(5综合题解题方略(6地理探究题专题等。
专题复习不再是一轮复习的简单重复,而是辨析各知识板块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对主干知识进行重组、整合,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近年来地理高考由于受题量和考试时间的限制,在考查的知识面上,一是既不追求知识点的全面覆盖,也不追求章节的高覆盖率,二是主干知识始终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在试卷中的测试率很高,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主要有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地球运动规律(以日照图为信息载体,考查时间计算、判断节气、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大气运动规律包括大气的运动、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的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规律、气象灾害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具体分析、水体运动规律包括水循环和洋流的运动、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影响、地壳物质运动规律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板块运动与地质灾害、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和人文地理的四大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农业区位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及布局、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分析;工业地域类型及布局、城市区位理论城市化和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交通区位理论交通区位分析及其布局变化的影响,还有人口和环境问题包括区域内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发展方向、人口问题等,(人口增长、老龄化、人口流动以及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
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是保证考试公平、有效的基本措施和手段。
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摆脱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摒弃那种面面俱到只注意零散知识的的教学方式,在复习完具体知识之后教师应带领学生总结知识结构,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形成知识结构的网络。
根据高考地理命题的基本原则:①考查地理学科主干知识(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是思维方法;②以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如识记、理解、分析、归纳与综合等能力,其中发现信息、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非常重要;③用学科术语阐述、论证本学科问题的能力;④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⑤体现地理学科特点的原则。
我们的策略基本是:一、教师一定要专研《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只有分析其在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与教材内容上的差别,才能在复习中做到有的放失。
二、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大多数学生经过前期数月的紧张复习,身心俱已疲惫,学习热情有所下降。
这时,许多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企盼高考尽快到来,及早结束这种“痛苦的煎熬”;另一方面,随着高考的不断临近,由于惧怕高考失利,又希望高考不要到来,每天都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中,心神不定。
这好比是长跑运动中出现的“极限”现象一样,只要咬牙坚持住,度过短暂的困难期,一切都会好转,会越跑越轻松。
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1坚定信念、相信自己。
战胜别人的是英雄,只有战胜自己的才是圣人。
要想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必须有一颗坚强的“心”。
(2分析、反省自己的复习状态,并从中体会到自己的提高。
对其中的不足之处和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与老师或同学们多交流,以寻求解决的办法。
(3恰当安排各门功课的复习时间,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这样不容易产生疲劳感。
(4合理把握高度和难度,在二轮中一味地去追新题、难题、怪题,结果在“新、难、怪”的路上越走越远,也越走越困惑。
其实做题巩固的是知识、练的是方法、培养的是能力,只要能达到目的即可,不必追求大量,尤其是一些难度过大的题,在近年高考更重基础且难度不断降低的情况下,更是没有必要三、立足基础知识,突出学科主干知识,掌握地理概念,善于记忆,善于区别比如对自然地理来说规律性强,应该讲清地理概念,讲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图,或者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理解和原理运用的能力;人文地理,应抓住核心知识,即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及商业的区位因素等,剖析典型案例,并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对于区域地理,应抓住区域定位,从8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和工业弄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对人文地理要素所产生的影响等,从而使学生对区域的整体性有完整的了解。
地理概念是构成地理知识的基点。
在地理复习中,可通过以下方法掌握地理概念。
1.理解地理概念的含义,形成准确的地理概念。
例如,“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各有什么特征?”一题中包含了三个概念,第一个是自然带的概念,第二个是气候的概念,第三个是植被的概念。
学生要搞清不同的内涵,根据每个概念的含义准确地答出其特征。
2.掌握浓缩概念的方法,利于记忆。
浓缩概念的方法,就是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
例如,“等值线向高值区凸出说明这里的值比周围地区低”可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词——高、凸、低,判断等值线的凸出方向的规律可记为“凸高为低”。
3.弄清概念的层次或关系,把概念串联起来记忆。
例如,地质构造分为皱褶和断层,皱褶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背斜、向斜、地垒、地堑又分别形成什么样的地貌等。
4.注意把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进行比较,抓住各自的本质特征加以区别,增强记忆。
例如,“地壳与岩石圈”、“时区与区时”、“城市人口数量与城市人口比例”等。
5.注意把对立的地理概念进行比较,对称记忆。
例如,“冷气团和暖气团”“冬季风和夏季风”“冷锋和暖锋”,要记住其一,便可推出其二,提高记忆的效率。
四、掌握读图技巧,提高读图分析能力,熟练地掌握图文互变的方法地理高考题中,读图分析题所占比重很大,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分析能力,是区分学生地理知识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在复习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读图能力:1.对地图知识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
初中教材中的地图部分只是地图的基础知识,学生要把各种地图的类型及特点、各类图像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要认真领会。
要精选精做一批有代表性的读图题作为例题。
如读等值线图,应先明确读图步骤:一看极端值的大小,二看弯曲方向,三看疏密程度,再判断等值线的基本要素。
分析统计图表时,一读图名,二读图例,三读坐标,四读数据,五读整体特征或变化趋势,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有关问题分析。
2.培养画图、填图、记图、读图的习惯,把所有与图相关的知识,都落实到图上。
形成“心理地图”。
例如在复习长江、黄河时,把河流概况及水文特征都附在图上,边画边记忆边思考,要养成画图的习惯。
3.要学会图文转换,着重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在读懂课本和地图册上的原图之后,可通过变换图形,叠加图形或改变设问角度等方式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要明确读图分析的思路,经常做图文变换的练习。
五、理性复习,深化能力,强调应变。
①考查考生的学习能力是高考命题的一贯追求,它体现着考试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重视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卷,试题的命制采用了大量的新素材,为考生提供新信息,为问题创设新情景,注重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特色日趋明显。
②加强运用和调动知识的能力考查。
考查考生能否将所获取的信息与相关的知识建立联系,能否准确地运用有关知识和信息,去认识和说明问题。
该项能力在考试中尤其重要,也是考查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般来说,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低表现就是能定性的解释地理现象和说明地理问题,高一层次的是能把多方面的主干知识联系起来说明问题,更高层次是将原有的主干知识和获得的地理信息相结合加以分析运用。
理性复习就是要把握文综高考的三个“制高点”(夯实基础,为文综提供支撑点;学会分析整合,寻找解题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载体,构建学科连接点强调应变就是要合理利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