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检索课程论文

文献检索课程论文

文献检索课程论文检索题目:互联网+蔬菜中文:互联网+农业英文:Internet AND Agriculture班级:姓名:学号:检索工具名称:中国知网(CNKI)检索式:互联网和蔬菜检出结果:检出记录数_1575__篇,并列出3~5篇相关文献题录。

[1]张领先,张标,范双喜,程晓仙. 设施蔬菜信息技术采纳行为与推广扩散机制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15(12) (#1)[2]张百俊,卫秀英,杨和连,张建伟,陈英照. 河南省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 2006(21) (#1)[3]费霄雨. 电子服务质量对消费者网络购买意愿影响分析——以农产品为例[J]. 现代商业. 2012(08) (#3)[4]丁莹.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探析——基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视角[J]. 农村金融研究. 2014(06) (#4)[5]平先良,邹旭伟. “互联网+”为农技推广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农技宝”在江西的探索与实践[J]. 江西农业. 2015(11) (#4)“互联网+有机蔬菜”的认识及销售模式变化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状况下,消费者对绿色营养型的产品支付的意愿更强,而蔬菜作为人们餐桌上的必有的消费品,我们对其安全性和生态性的关注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介绍了有机蔬菜的概念,分析了在互联网背景下,有机蔬菜发展机遇,并从企业和消费者两个视角提出对有机蔬菜的认识误区。

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蔬菜、水果及肉类的品质,有机蔬菜企业应运而生。

以某有机蔬菜企业为例,对比其在传统模式与互“联网+”模式下销售与发展状态,分析“互联网+”对有机蔬菜企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存在问题。

关键词:有机蔬菜;发展机遇;互联网+;有机蔬菜企业;销售模式;以“互联网+”为基础支撑的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与农业深度融合,“互联网+蔬菜”将会给农业生产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已经从零散的点的应用发展到全面应用,不仅仅是单项技术应用,而是把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信息技术综合、全面、系统地应用到农业系统的各个环节,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全面应用。

“互联网+蔬菜产业”是一种新型高级农业,积极推进“互联网+蔬菜产业”行动,对于都市型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保障菜篮子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机蔬菜的概念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理解“有机”,其是指对环境没有危害,无有毒物质排放且运用天然的生产方式进行产出的。

而有机蔬菜是在生态环境不受到污染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有机农业生产规格,运用高生态的生产技术,协调种植,其一系列的生产过程利于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循环,符合国家有机生产规格,有绿色食品标签,经过相关独立机构鉴定认证,拥有有机食品证书的蔬菜。

有机蔬菜一般来说要具备4个标准:第一,有自己的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或者通过绿色方式(精耕细作)进行生产和采集的纯天然野生的蔬菜;第二,在生产过程中,必须符合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设计、存储、物流、销售等要求;第三,在进行种植和流通的过程中,要保证有机蔬菜从生产—运输—销售过程的可追溯性,利用可追溯码,通过信息化手段保存相关的信息记录;第四,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的认证审查。

二、有机蔬菜发展的机遇2015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持电商、物流、商贸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这一文件的出台,改变了传统农业模式,催生了很多企业进入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领域,构建农业生态圈。

很多企业渴望能抓住这个机遇,如2014年底,阿里启动“千县万村”计划,推出“农村淘宝”;2015年,京东推出“县级服务中心”,建立农资频道;同年,联想控股建立济宁嘉祥县“云农场”,建立了16000多个村级站点等等。

国家政策的利好,带动了许多创业业,全国涉农网站超过了3000多个,而有机蔬菜的销售模式互联网的推动下,也从单一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变。

虽然有机蔬菜发展的空间是巨大的,但是农产品企业和消费者对有机蔬菜存在一些误区,导致实际运作的难度较高。

三、有机蔬菜企业的传统销售模式有机蔬菜企业是指在从事蔬菜生产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植物生长规律,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以及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经过有机食品认证的蔬菜种植生产、销售企业。

因为有机蔬菜企业在生产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及基因工程产物,且严格遵守植物的生长规律,因此其生产成本高、产量低。

高成本、低产量使其销售价格明显高于普通蔬菜。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有机蔬菜的价格是同类普通蔬菜价格的5~10倍,甚至更高。

因为价格高,有机蔬菜的销售量受到制约。

在传统模式下,有机蔬菜企业通常将产品通过超市、礼品商店进行销售,但销售量仍然不理想。

为提高销售量,商家经常通过广告宣传及小区推广来提升知名度,在餐馆、酒店及小区送菜品尝的方式是企业经常采用的方式。

四、“互联网+”背景下有机蔬菜企业的销售模式“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

“互联网+”背景下的有机蔬菜企业并非互联网这一新兴技术与蔬菜种植这一传统而古老行业的简单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蔬菜种植这一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企业新的销售模式,从而促进其发展。

如上文所述,传统销售模式下企业会通过试吃的方式让食客直接接触并了解他们的产品。

品尝有机蔬菜的食客经常会有“嗯,这才是小时候的味道”的感叹,但较高的价格会让一部分食客放弃,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信任危机会让又一部分食客放弃,因为他们无法相信未来购买到的蔬菜与试吃蔬菜是相同的品质。

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的种植过程实时通过网站上的视频向客户展示,可以解除客户心中的疑虑。

有机蔬菜企业采用线上与线下同时进行的销售模式,客户可以选择到超市购买,也通过网站、微商城及下载APP等方式都进行点击购买,农场根据客户下单信息实时采摘,及时配送,保证蔬菜的最大新鲜度。

选择有机蔬菜的食客多是对生活品质追求较高的人群,最大的蔬菜新鲜度及可视可控的蔬菜种植、生产过程使得他们成为更忠实的客户。

通过调查了解,“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销售模式使得企业的销售额有大幅度提升,且线下销售成本在不断降低,从而实现了企业的扭亏为盈。

五、制约有机蔬菜企业发展的原因及对策虽然线上线下同时销售使得笔者所调研的有机蔬菜企业扭亏为盈,但现阶段企业的发展现状与企业预期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通过调研企业以及走访客户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制约企业发展的原因,笔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浅薄之见。

(一)制约有机蔬菜企业发展的原因(1)销售量仍然较低,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通过对同类蔬菜的价格对比可以发现,有机蔬菜比普通蔬菜的价格高出5~10倍。

高价格是其销售量较低的主要原因。

生产成本高导致价格高,价格高导致销量低,这看似一个无法跳出的死循环。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开展的线上销售成本比线下销售成本低得多,且线上销售量明显高于线下销售。

(2)会员预缴制使得一些潜在客户望而却步该企业对线上客户采用会员预缴制,对会员进行折扣销售。

这虽然使企业的风险降低,会员客户的优惠加大,但没有第三方监管的会员预缴制度使得很多潜在客户放弃线上交易,虽然这部分客户会进行线下购买,但企业与客户均未获得实惠。

(3)选择有机蔬菜的理念仍待加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健康理念的深入,确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蔬菜、水果及肉类的品质,但肯为有机蔬菜买单的人却只占很小的比例。

高价格确实是一个让人却步的原因,但身边也有这样一些人:开着豪车、住着豪宅、用着奢侈品,却吃着普通蔬菜。

对于这一类具有消费能力的人来说,缺少的是消费有机蔬菜的理念。

(二)制约有机蔬菜企业发展的对策(1)继续做好线上销售,控制并缩小线下销售成本从而控制总体成本,降低销售价格,提高销售量及销售总额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2)增强客户对企业的信任与信心固然是一个方向,但面对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员预缴销售模式,增设第三方监管也值得思考。

(3)通过企业宣传使更多具有消费能力的人具有有机蔬菜的消费理念,加入有机蔬菜的购买人群,是加快企业发展的努力方向之一。

六、结束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健康理念的深入,有机蔬菜的选择一定会深入人心。

“互联网+”定会助力打造更为成熟与发展兴旺的有机蔬菜企业。

“互联网+蔬菜产业”是随着都市型现代农业和智慧农业的深入发展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型高级农业,能够充分体现人文科技、绿色特征的低碳农业。

发展“互联网+蔬菜产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探索与实践的过程。

针对北京市拥有强大的科技、人力、财力等资源优势,发展战略要从技术攻关、领域融合、产销对接、科技示范和政策支持五个方面着手。

实施,以依托并服务于首都为出发点,按照“高效、节水、生态、安全”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有效地保证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地发展。

“互联网+”绝不是简单地将农产品放到网上去卖,解决农民“卖难”、“市民”、“买贵”的问题,是更深层的变革。

通过蔬菜产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模式,构建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解决流通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有力推动了扶沟蔬菜产业提质转型,成为撬动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新杠杆。

参考文献:[1]胡浪球.农产品营销实战第一书[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12).[2]裴小军.互联网+农业:打造全新的农业生态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10).[3]刘增金,乔娟.消费者对认证食品的认知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大连市的实地调研[J].消费经济,2011(08).[4]王莹莹.北京市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定量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0(2):135-140.[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6]李庆国,高杨.定向高效水润京华[N].农民日报,2014-09-29(1)[7]张领先,张标,范双喜,等.设施蔬菜信息技术采纳行为与推广扩散机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2):178-182.[8]周国民.浅议智慧农业[J].农业网络信息,2009(10):5-7,27.[9]李道亮.农业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0]秦德智,姚超,雷森.基于农业信息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51-53.[11]项坤宁.新农业转型升级:“互联网+农业”成焦点[N].农民日报,2015-07-30.[12]钱玉娟.“互联网+”产业转型新坐标[J].中国经济信息,2015(6):74-75.[13]王艳华.“互联网+农业”开启中国农业升级新模式[J].人民论坛,2015(8):104-106.[14]杨凯.布道“互联网+”[J].华东科技,2015(04):34-43.[15]刘文波,李家鼎.互联网牵手新农业走入e时代[N].粮油市场报,2014-11-21.[16]陈彬.新时期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5(11):5-7.[17]胡燕磊.电子商务:正成为农村社会发展新引擎[J].农家科技,2015(4):4-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