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交际语用错误举例

跨文化交际语用错误举例

跨文化交际语用错误举例跨文化交际语用错误举例【篇一:跨文化交际语用错误举例】周刊2007年第33期先,人们认为,任何语境中词汇单位的正确意义,一般应当是最符合该语境的那个意义。

就某种意义而言,这也就是说,对词语的正确解释即是给整个语境贡献最少的那个解释。

换言之,正确的理解最大限度地依赖于语境,而不是最大限度地依赖于孤立的词语。

我们如果根据词语的运用范围,即根据词汇单位所处语境的种类来研究词汇意义,便能清楚看到上述原则的重要意义。

”(谭载喜,p148)我们如果脱离了词语的上下文语境,只根据只字片语而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主观臆念得出结论,恐怕往往会与原文作者本义相悖。

参考文献:〔1〕ApproachestoTranslation〔M〕.PeterNewmark,2001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CambridgeInternationalDictionaryofEnglishWithChi-neseTranslation〔M〕.英汉双解剑桥国际英语词典.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3〕Collins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M〕,PatrickHanksEditor,CollinsLondon&Glasgow.〔4〕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NewEdition(English-Chinese)〔M〕.TheCommercialPress&AddisonWesleyLongmanChinaLimited.1998.〔5〕TheNewOxfordDictionaryofEnglish〔M〕.EditedbyJudyPearsall,ClarendonPressOxford,firstpublished1998.〔6〕TheOxfordEnglishDictionary〔M〕.PreparedbyJ.A.SIMP-SONandE.S.C.WEINER(SecondEdition.1989),ClarendonPress,Oxford.〔7〕Webster’sThirdNewInternationalDictionary〔M〕.EditorinChief:PhilipBabcockGove,Ph.D.Unabridged(Copyright1986)WorldPublishingCorporation,Beijing,China&Merriam-WebsterInc.Publishers.〔8〕马红军.翻译批评散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9〕赵振才.英语常见问题解答大词典〔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要:跨文化交际是指与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交际的过程。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实际运用的情况,即主要研究言语行为及其进行的条件。

“语用失误”不是指英语学习者的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指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文中列举分析了十个语用错误的实例以期对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学英语学习者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交际的过程。

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普遍现象,随着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人们有可能频繁接触,这在一定意义上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胡文仲《试论跨文化交际研究》1992)。

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有交往就要进行思想交流或沟通。

这种与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思想交流被称为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大致采用两种形式: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

语言交际又有话语交际和书面交际两种。

非语言交际主要是通过体态语言进行的交际形式。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交际或沟通成功。

但愿望和现实是有距离的,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交际受挫或失败,产生误解,甚至造成关系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

有不少人把这一点归结为语言。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说不通,当然无法进行交际;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只懂语言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交际问题,交际受阻或失败不是完全由语言引起的。

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明(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1999)。

语用学(pragmatics)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

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所涉及的内容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引起学者们的注意;说它年轻,是因为它只是现在才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出现,并得到语言学界的承认和支持。

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从国外引入跨文化交际学的理念,对语用学的研究也从最初对语用学理论的引进到结合汉语实际开展语用学理论和应用的研究,语用学的研究在中国已经历20多年的发展。

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学科,字面意义是“关心实际效果和价值的,实事求是的,实用的”等,用于语言研究以后,就出现了“实用语言学”(pragmaticlinguistics),简称语用学。

据根它的字面意义就可以知道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实际运用的情况(张慧珍《语用学简介》1983),即它主要研究言语行为及其进行的条件。

要学好一门语言,除掌握语言知识及技巧外,还要重视语言形式在各种非语言环境下的不同应用功能。

“语用失误”(pragmaticfailures)这个概念,是英国语言学者托马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的,其内涵是“不能理解所说词语的含义”。

我国学者何自然指出(1997),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它与语言错误不同。

语言错误与语言本身有关,它主要反映出对语言知识掌握不当;而语用失误与语言的实际运用相关,它反映的是对语言之外但又与语言运用密不可分的各种因素把握不当。

语用失误的存在阻碍了人们之间的正常交际,使交际中的双方产生误解,影响了交际效果,甚至达不到交际目的。

因此,在英语学习中不仅要强调对英语语言体系的学习,训练听说读写的技能,而且还要重视语言形式在各种非语言环境下的不同应用和功能,重视言语行为的交际意义。

归根到底,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掌握英语这一交际工具以达到交际的效果。

能否掌握某一言语行为的交际意义与许多因素有关,如语言和非语言的环境,谈话双方的关系,谈话正题,以及双方共同具有的背景知识等。

中国学生在使用英语与英语国家人士进行交际过程中往往由于对上述因素之一缺乏一定的了解而造成误解或谈话中断,致使交际失败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本文列举了十个语用错误的实例,并且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以期对有一定基础的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方面有所帮助。

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而出现的差错,称为语用失误(何自然,1994)。

这类失误不是来自语言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实例分析(江苏淮海工学院大学外语教研部,江苏连云港222005)外语教学与研究522007年第33期周刊本身的语法错误等方面,而主要归因于说话的方式不妥,或者不符合表达习惯,或者说的不合时宜。

根据托马斯(Thomas,1983)的观点,语用失误可以分为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和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两类。

1.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人们使用语言,总是结合语境,恰当地遣词造句,并力求准确地表达话语的用意。

但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对英语的本族人的语言习惯了解不够,一些人常常按照母语的语言习惯套到英语中去,这就造成了一些表达方式的误用。

下面就语—语言方面失误的5个例子分析如下:例1:在英语中,当人们对他人给予的帮助要表示感谢,常用的英语套语是“Thankyou.”(谢谢你),Thankyou这一言语行为用来表示感谢;最常用的英语回答用语是“Youarewel-come.”(不用谢)。

可是对于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当听到别人向自己表示感谢时,则会马上答到:“Nevermind.”,显然想表达“没关系”、“不用谢”的意思,但却使听者甚为吃惊。

因为“Nevermind.”常用于当对方表示道歉自己不予介意的场合,其“言外之意”是对对方一个“安慰”。

显然,这种对表达方式的误用,导致了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

例2:再看一个同样也是对别人表示感谢所做的答语的对话:—Thankyou.—It’smydutytodoso.这通常也是较典型的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的例子。

对话中答谢一方很显然是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因为答语“It’smydutytodoso.”(这是我应该做的。

)是用于汉语语言环境下恰当的言语行为,有时还可以用复合式的言语行为(compositespeechact),即陈述+说明,如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在汉语中这决非有意的冷待,而是谦逊的答礼。

但对于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期望听到符合英语表达方式类似“It’smyplea-sure”(不客气,不用谢。

)的恰当回答。

“duty”一词有“本份”之意,既然说这样做是你的“本份”,那你也可能并不乐意。

其含义可能就是:不用谢,我是没有办法才这样做的,因为这是我的职责。

例3:对是非问句中“是”还是“否”的答语的思维方式差异。

是非问句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很常用,看起来也很简单,但对是非问句的应答却反映出不同语言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如有位英语教师课堂上问:Isn’tthefilmyousawyesterdayinter-esting?(你们昨天看的电影不太有趣吗?)。

一位同学答道:Yes,itisn’t.(是的,不太有趣。

)。

学生的回答显然是不合英语习惯的。

这不是语法形式或词语用法造成的偏误,而是其本族语(汉语)和英语对是非问句的应答“是”或“非”时的着眼点不同。

英语中回答是非问句时的“是”或“非”,是对提问者所说的话做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

如对“Isn’tthefilmyousawyester-dayinteresting?”(你看的电影不太有趣吗?)的肯定回答是“No,itisn’t.”(对/是的,不太有趣)。

否定回答是“Yes,itis.” (不/谁说的,很有趣)。

汉语对是非问句的肯定或否定回答是针对对方的,而且在回答是非问句时还要考虑是否与问话者的语气相承。

因此,由于用自己民族的思维习惯套用英语,就出现了以上的语用失误。

例4:“本周日”还是“下周日”。

在很多教材中,学生们学到“lastweek”就是“上星期”,“thisweek”就是“这星期”,“nextweek”就是“下星期”,这当然没有错,但在实际运用中,如“上星期日”和“下星期日”与英语的“lastSunday”“nextSunday”有时却不是对应的,其区别是英语和汉语观察时间的参照点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