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
当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说话不合时宜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具体说来,说话人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和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 这种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何自然,1997 ;钱冠连,1997 ;张巨文,2000)。
英国著名语用学家Jenny Thomas (1983) 对语用失误进行了定义和分类, 认为语用失误是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并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
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
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
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 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
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托马斯将语用失误划分成两类: 一类是语用—语言失误(pragmatic linguistic failure),指非本族语者赋予某个话语的语用意义不同于本族语者通常赋予该话语的语用意义,或者是非本族语者把母语的言语行为策略不适当地迁移到目的语中来而产生的语用失误。
另一类是社交—语用失误(socio pragmatic failure) , 指的是交际中不了解或忽视交际双方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造成的语言表达失误。
出现社会语用失误的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对什么是得体的语言行为看法不同。
一般说来, 语用—语言失误往往比较容易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谅解,他们通常被认为是说话人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然而,社交—语用失误却不为人们所接受或者忍受,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难以消除的,因为它触及到了英语国家人们的个人隐私权和文化禁忌等。
以下将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实例阐述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并指出原因。
称呼语是言语交际活动的第一关。
在各种交际策略中,称呼是最基本的策略。
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宗亲关系。
因此,中国人习惯将亲属称谓用作社交称谓, 即把亲属之间的称谓用于非亲属之间, 甚至用于称呼陌生人, 从“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到“哥哥”、“姐姐”不一而足。
这种称谓可以使交际双方感到亲近,缩小双方的距离,从而收到较好的交际效果。
此外,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出自礼貌,在相互称呼时仍按“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
而在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强调人的独立性、平等性,这种称谓是不能接受的。
一般来讲, 西方人际交往相互“称呼”时, 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地位, 即交际双方是“权势”关系还是“平等”关系。
如果是“平等”关系, 双方将会采用对等交流,即双方都用名字称呼对方;但当交际双方之关系是一种“权势”关系,
即双方社会地位有距离, 或双方属于初次交往, 那么双方将会采用一种“非对等交往式”。
其中地位较高者可能使用名字称呼对方, 而地位较低者会用“头衔+姓”方式称呼对方。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为表示亲密关系,会在姓氏前加上“小”、“老”等,如“小王”、“老李”,而在英美文化中,“Little Black”,“Old White”会被认为是粗鲁无礼。
再以日常寒暄语为例。
中国人见面往往会问“你吃了吗?”,并非真的关心对方是否吃了饭,回答的人也不会把它当成一个真的问题。
但是如果把这句话直译成英语“Have you eaten?”来问英语国家的人,就会产生误解,使对方误以为请他吃饭或有其他目的。
汉语中询问式的寒暄语还会涉及年龄、工作单位、工资收入、恋爱、婚姻、家庭、健康状况、儿女等私事,而在英语中,这些话题涉及个人隐私,应该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