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麻醉恢复室管理制度

麻醉恢复室管理制度

4.2.3.6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处理措施。
4.2.3.7转出计划:根据患者情况提出出PACU的去向。
4.2.4负责麻醉的医师交班后离开PACU前,应获取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数据,确认患者病情稳定方可离开。
4.2.5PACU医师应全面检查患者并对麻醉后恢复情况作出评价。
4.2.6患者入室应连续监测血压、脉搏、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及神志恢复情况,每10分钟记录1次。病情不稳定者随时测量,及时记录,及时汇报恢复室医师进行处理。
4.3.4.3.循环系统标准
心率、血压波动幅度不超过麻醉前水平的20%并维持稳定30分钟以上;心电图表现无明显的心律失常和ST-T改变或恢复到术前水平。
4.3.4.4.椎管内麻醉后,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已有恢复,麻醉平面在T6以下,超过最后一次局麻醉加药1小时以上,呼吸循环功能稳定,不须用升压药。
4.3.4.5术后在恢复室用过镇静、镇痛药的患者,用药后至少观察30分钟以上,方可转出恢复室。
4.3.3门诊手术患者,病情不稳或需短期观察者可转入恢复室观察。
4.3.4PACU转出标准
4.3.4.1中枢神经系统标准
术前神志正常者意识恢复,神志清楚,能完成指令性动作;定向能力恢复,能辨认时间和地点;肌张力恢复,平卧抬头能持续10秒以上。
4.3.4.2.呼吸系统标准
自行保持呼吸道通畅,吞咽及咳嗽反射恢复;通气功能正常,呼吸频率为12-20次/min,PaCO2在正常范围或达术前水平,吸入空气条件下PaO2高于70mmHg,或SpO2高于95%。
2
1
0
意识
完全清醒
可唤醒
无反应
2
1
0பைடு நூலகம்
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
呼吸室内空气下氧饱和度>92%
需辅助给氧下维持氧饱和度>90%
即使辅助给氧下氧饱和度仍<90%
2
1
0
注:上述五项总分为10分,当患者评分≥9分时,,可考虑转出恢复室回病房。
4.1.8每张PACU床位都必须配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无创血压监测以及吸引、供氧装置,每张床位的设备带宽度应为1.2米以上。
4.1.9PACU内还需备有一台带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体温监测的监护仪,必要时使用。同时PACU内要备有抢救药品及设备。
4.2PACU工作管理流程
4.2.1患者由手术室转往恢复室的过程中,麻醉科医师负责维持患者呼吸及循环功能的稳定。
文件标题
麻醉恢复室管理制度
文件编号
MZ-ZD-2021-018-02
适用范围
麻醉科
制定部门/科室
麻醉科
拟稿人
审核人
1 目的
规范麻醉恢复室的工作流程,有利于及时判断和处理手术、麻醉并发症,减少医疗纠纷。患者苏醒更彻底,生命体征更稳定,大大提高了患者术后的安全性,并且使患者能平稳、无痛、舒适地度过麻醉恢复期。同时可以缩短接台手术等候时间,增加手术台的周转率,提高工作效率
4.2.7检查各种引流管(胃管、导尿管、胸管等)及静脉输注通路的功能状态,监测出入量及引流液颜色并记录。
4.2.8观察患者伤口是否渗血、渗液现象,并注意其颜色及数量。
4.2.9查看患者是否有因手术时体位摆放或电刀等原因导致皮肤损伤。
4.2.10注意患者保暖。
4.2.11防止患者发生坠床等意外。
4.2.12PACU内工作人员应保持肃静,绝对禁止大声讨论患者病情或谈笑。
4.1.4床位配备
三级乙等及以下医院:手术间数与PACU床位数之比应不少于3:1。
4.1.5医师配备及职责
必须配备中级以上职称的麻醉科医师至少1名,负责制定患者的监测和治疗计划。
4.1.6护士配备及职责。
PACU应配备专职护士,从事PACU患者的监测和护理工作。
三级乙等医院:PACU床位数与护士数之比应不少于2:1。
4.2.16当患者达到转出标准后或需要送往ICU继续治疗,应详细记录各种检查结果,将患者及所有病历记录送到普通病房或ICU。
4.2.17严格掌握患者回病房标准,转出PACU的患者,由PACU护士或麻醉科医师护送,并与病房或ICU交接班。
4.2.18门诊患者出室时,应告知麻醉后注意事项,患者必须在成年家属的陪同下离院,并不可自行驾驶交通工具。
4.2.22对隔离患者的消毒隔离工作,参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相关规定执行。
4.3PACU转入标准
4.3.1所有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硬膜外麻醉平面在T6以上的患者、病情不稳定的患者、麻醉科医师认为有必要的患者,都必须转入恢复室观察。
4.3.2接受局部麻醉的患者,因病情需要,在手术医师或麻醉科医师认为有必要时应转入恢复室观察。
4.3.4.6无急性麻醉或手术并发症,如气胸、活动性出血等。
在患者出恢复室以前,应由PACU医师对患者苏醒程度作一总的评价,按《恢复室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当患者评分≥9分时,可考虑转出恢复室回病房;若评分<9分或有其他异常情况,经PACU医师评估后,应考虑转入ICU继续治疗。对于门诊、日间手术的患者,需按照《成人转出恢复室出院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当患者评分≥9分时,可在成年家属的陪同下离院。
4.2.13若有异常或怀疑患者有异常时,应立即通知负责麻醉的医师。
4.2.14患者发生变化或不稳定时,须及时处理并记录。如遇患者病情发生重大变化,在进行初步处理的同时,应立即通知负责麻醉的医师或科主任共同处理。如有其他专科情况,应即请有关科室医师会诊、处理。
4.2.15所有监测和处理情况都需记录在恢复室记录单上。
三级医院要求至少有主管护师以上职称护理人员1名。
PACU护士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和考核,要有气道管理、心肺复苏和呼吸机操作核合格记录。
PACU护士须常规检查抢救车内药品、抢救器械用具,要求药品齐全、器械功能完好,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4.1.7PACU必须备有呼吸机或麻醉机,其数量与PACU床位数之比应不少于1:3,三级医院要求应不少于1:2。其中麻醉机必须配备1台。
4.2.3.2现病史和既往史及治疗情况。
4.2.3.3麻醉用药。包括术前用药、麻醉诱导及维持用药、麻醉性镇痛药物和肌松药的用量及最后一次用药时间和剂量、拮抗药及其他药物使用情况。
4.2.3.4术中失血量、输液输血量、尿量、体温等。
4.2.3.5术中异常情况如插管困难、支气管痉挛,ECG改变或血流动力不稳定、异常出血等,可能导致术后发生相关并发症,建议的防范措施。
4.2.19保证患者在运途中的安全是医护人员的重要职责。病情不稳定患者转运中需有氧供和循环监测。
4.2.20在转运途中发生患者躁动、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另外有可能出现电梯停电或出现故障等意外情况,护送人员均及时酌情处理。
4.2.21与病房护士口头交班,应交接内容:患者诊断、手术名称及麻醉方式;患者在术中及PACU的情况;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身上引流管、伤口部位、术中出入量;用血数量及备血余量。
附1:浙江衢化医院恢复室评分标准( Aldrete评分)
评估指标
分值
活动力
按指令移动四肢
按指令移动两个肢体
无法按指令移动肢体
2
1
0
呼吸
能深呼吸和随意咳嗽
呼吸困难
呼吸暂停
2
1
0
循环
全身血压波动幅度不超过麻醉前水平的20%
全身血压波动幅度为麻醉前水平的20%-49%
全身血压波动幅度超过麻醉前水平的50%
4.2.2患者进入恢复室安置稳定后,应立即建立常规监测及治疗,包括意识、肤色、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状况;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吸氧、输液或输血;保留气管插管及呼吸功能未恢复者,应辅助或控制呼吸。
4.2.3负责麻醉的麻醉科医师应向PACU医师、护士交班,包括如下内容:
4.2.3.1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方式、时间及麻醉方法。
2 参考文献
临床麻醉管理与技术规范(第二版)
3 名词定义
制定麻醉恢复室的日常工作流程及管理细则
4 内容
4.1PACU的组织形式和设备配置
4.1.1三级医院都应建立麻醉后恢复室。
4.1.2PACU的设计必须与手术区域紧密相邻。
4.1.3麻醉科主任负责PACU的组织领导工作,并安排中级以上职称的麻醉科医师和护师以上的护理人员共同承担PACU的日常医疗和管理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