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后恢复室的工作规范麻醉恢复室管理制度复苏室管理制度麻醉恢复室工作常规麻醉复苏室转入、转出的标准与流程转入的标准转出的标准手术麻醉后转送普通病房标准手术麻醉后病人回普通病房交接班内容手术麻醉后转送重症监护室标准门诊病人手术/麻醉后离院标准麻醉后复苏室紧急事件处理预案及措施麻醉后恢复室的工作规范一、概述麻醉后恢复室是对麻醉后病人进行严密观察和监测,直至病人完全清醒,生命体征恢复稳定的病室。
全麻病人,硬膜外平面在T5以上以及病情不稳定的病人,均需送麻醉恢复室观察治疗。
一般白天开放,急诊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可转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继续治疗。
恢复室在麻醉科主任的领导下工作,日常监测治疗工作由麻醉科医师和护士负责,麻醉科医师负责制定该病人的监测和治疗计划,并决定是否转送普通病房或ICU的指征。
二、工作内容1、定期进行药品和物资和监护仪设备的检查,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2、病人由手术室护士和麻醉师推入苏醒室,共同交接。
3、病人由手术室转往恢复室的过程中,麻醉科医师负责维持病人呼吸及循环功能的稳定。
4、病人安置稳定后,立即建立常规监测及治疗。
包括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合度;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输液或输血;保留气管插管及呼吸功能未恢复者,应以呼吸器扶助或控制呼吸。
5、麻醉科医师向值班医师和护士交班,包括如下内容。
(1)病人姓名、年龄、现病史和既往史及治疗情况等术前相关情况、麻醉方式及手术方法等等。
(2)麻醉用药。
包括术前用药、麻醉诱导及维持药、麻醉性镇痛药物和肌松药的用量及最后一次用药时间和剂量、拮抗药及其他药物。
(3)手术中生命体征(血压、脉搏、呼吸、尿量和体温等)情况,有无险情或重大病情变化等等,术中失血量、输液、输血量、尿量。
(4)麻醉和手术的异常情况及其处理,如插管困难、支气管痉挛,ECG改变或血流动力不稳定、异常出血等。
经过何种治疗性药物或措施处理,效果如何。
(5)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处理措施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转出计划。
6、值班医师应全面检查病人并对麻醉后恢复情况作出评价,主要集中在神志、呼吸道及肌力的恢复。
并将患者妥善固定,以免摔伤或擅自拔除各种导管。
7、恢复室病人管理内容(1)所有病人必须监测ECG、BP、RR、SPO2,特殊病人监测体温(2)观察意识状态(3)观察呼吸、颜面与口唇颜色,保持呼吸道通畅。
(4)保持留置各种管道妥善固定,引流通畅。
(5)保持伤口敷料完好,观察病人的伤口情况和腹部体征。
(6)烦躁病人用约束带约束。
8、按照麻醉后恢复室记录单进行各项检测内容的记录,对于恢复缓慢者应进行治疗,如残余肌松药或麻醉性镇痛药的拮抗等。
病情发生变化或不稳定时,须及时处理并记录,如遇病人病情发生重大变化,在进行初步处理的同时应该立即通知实施麻醉医生或科主任共同处理,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处理。
9、当病人达到转出标准后或需要送往ICU继续治疗,应详细记录各种检查结果。
将病人及所有病历记录送到普通病房或ICU。
三、拔管指征没有单一的指征能保证可以成功地拔除气管导管,下列指征有助于评估术后病人不需要辅助通气:1.PaO2或SpO2正常。
2.呼吸方式正常。
T型管通气10分钟试验表明,病人能自主呼吸,呼吸不费力,呼吸频率<30/min,潮气量>300ml。
单纯测定肺活量或最大吸气气压的价值有限,因为并不可靠。
3.意识恢复,可以合作和保护气道。
4.肌力完全恢复。
5.拔管前PACU的麻醉医师应警惕原已经存在的气道情况,并可能需要再次气管内插管。
给予吸氧,吸引气管导管内、口腔内和咽部异物;拔管前正压通气、面罩给氧,监测SpO2,估计是否有气道梗阻或通气不足的征象。
四、病人离室指征1、中枢神经系统标准。
术前神志正常者意识恢复,神志清楚,有指定性动作;定向能力恢复,能辨认时间和地点;肌张力恢复,平卧抬头能持续10s以上。
2、呼吸系统标准。
能自行保持呼吸道通畅,吞咽及咳喇反射恢复;通气功能正常,呼吸频率为12-30/min,能自行咳嗽,排除呼吸道分泌物,PaCO2在正常范围或达术前水平,吸入空气条件下高于70mmHg,或SpO2高于95%。
3、循环系统标准。
心率、血压不超过术前值的±20%并稳定30min以上;心律正常,ECG地ST-T改变或恢复到术前水平。
4、椎管内麻醉后,呼吸循环稳定,麻醉平面在T6以下;超过最后一次麻醉加药1小时;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已有恢复,交感神经阻滞已恢复;循环功能稳定,不须用升压药。
5、术后用麻醉性镇痛药或镇静药后,观察30min无异常反应。
6、无急性麻醉或手术并发症,如气胸、活动性出血等。
五、病人的转运转运途中,应由值班护士或医生护送患者返回原病房。
并向病房值班护士或医师详细交代病情,并移交病历,包括监护与治疗记录。
在转运途中经常发生患者躁动、恶心呕吐、呼吸抑制、患者坠床等,另外有可能出现电梯停电或出现故障、转运车损坏等意外情况。
护送人员均应考虑到并及时处理,安慰患者,保持患者安静十分重要;保证患者在运送途中的安全是护送人员的重中之重。
总之,恢复室将患者处理到最佳状态后,在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情况将最小。
麻醉恢复室管理制度1.为确保麻醉恢复期病人的安全性,设置麻醉恢复室。
2.麻醉恢复室是临床麻醉工作的一部分,应由麻醉医师和麻醉护士进行管理。
3.凡麻醉结束后尚未清醒,或虽已基本清醒但肌力恢复不满意的患者均应进入麻醉恢复室。
4.待患者清醒,肌力及呼吸恢复的情况可参照Steward苏醒评分,必须达到4分才能离开麻醉恢复室。
5.如遇到患者苏醒意外延长,或呼吸循环等功能不稳定者,应积极查找原因,及时处理,并考虑转ICU,以免延误病情。
6.患者收入或转出麻醉恢复室,均应由麻醉医师决定,麻醉专业护士协助麻醉医师负责病情监测与诊治。
复苏室管理制度一、复苏室属于麻醉科领导24小时开放由麻醉医师继续负责他所操作的手术麻醉病人直到完全恢复再根据恢复情况转回原病房或外科监护病房。
二、复苏室应紧靠手术室既方便麻醉医师和外科医师的抢救也方便在必要时还可迅速返回手术室作抢救治疗。
三、复苏室的床位数一般按与手术台数1:2设置或按手术人次24小时内每4次手术设复苏病床1张。
以每病室36张床为宜。
四、复苏室的建筑设计要求包括空间面积、空气调节、电源插座、中心供氧和吸引、通气采光、清洁卫生和预防感染等内容与监护病房相同。
五、复苏室的监测设备、治疗用具、急救药物等都根据麻醉复苏要求配备病床必须安有车轮以便随意推动。
六、复苏室业务技术管理1.必须配备有经验、有技术的高素质护士具有扎实的临床护理基础还要了解麻醉药、肌松药、麻醉性镇痛药的药效学掌握各种监测方法熟练地施行气管插管、心脏复苏、心律失常诊断和常规治疗并能正确地使用呼吸器等特殊技术操作。
2.要配备1名护士长负责统一安排护理组织工作。
3.手术病人拔除气管导管送到复苏室后麻醉医师必须向护士介绍病情其内容要包括1)病人施行的是什么麻醉方法手术操作过程情况如何2)病人在麻醉过程中应用过哪些麻醉药、肌松药和麻醉性镇痛药3)手术过程中病人的变化情况如何有否出现过险情4)手术过程中的失血量以及输血、输液补充情况、尿量变化情况5)作过哪些药物处理6)术后估计可能会发生哪些并发症。
4.麻醉医师必须在开出医嘱后向护士说明自己的去向。
七、复苏室管理主要内容1.呼吸系统并发症特别是通气量不足、气道阻塞、低氧血症、高二氧化碳血症、支气管痉挛、呼吸窘迫综合症、呕吐物误吸等2.循环系统并发症特别是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脏骤停、高血压等3.其他并发症特别是继发性出血、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凝血机制障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肝肾功能衰竭、颅内出血、应激性溃疡、多器官系统衰竭、胃肠功能紊乱、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褥疮等。
麻醉恢复室工作常规1、病人由手术室转往恢复室的过程中,麻醉医师负责维持病人呼吸及循环功能的稳定。
2、病人安置稳定后,立即建立常规监测及治疗:心电图、血压、脉搏、氧饱和度;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和输液。
保留气管插管及呼吸功能未恢复者,应以呼吸器辅助或控制呼吸。
3、麻醉医师向值班医师和护士交班,包括:(1)病人一般资料,手术方式、时间及麻醉方法。
(2)现病史和既往病史及其治疗。
(3)麻醉用药:术前药,麻醉诱导及维持药,麻醉性镇痛药和肌松药的用量及最后一次用药时间和剂量,拮抗药及其它药物的应用。
(4)术中失血量、输液输血量、尿量。
(5)麻醉和手术的异常情况及其处理,如插管困难、支气管痉挛、ECG改变或血流动力不稳定、异常出血等。
(6)存在问题和措施,可耐受的生命体征范围,转出计划。
4、值班医师应全面检查病人并对麻醉后生命体征范围,转出计划。
主要集中在神志、呼吸道及肌力的恢复。
5、至少每15分钟测定并记录一次血压、心率、心律、SpO2、呼吸频率及神志恢复情况,以判断恢复程度和速度。
对于恢复缓慢者应进行治疗,如残余肌松药或麻醉性镇痛药的拮抗等。
麻醉复苏室转入、转出的标准与流程转入的标准麻醉复苏室所起的作用:对于所有麻醉病人手术后,不能达到ICU收治标准、术中出现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或术毕全麻苏醒不完全的手术病人,即麻醉药、肌松药和神经阻滞药作用尚未完全消失、易引起呼吸道阻塞,通气不足,呕吐,误吸或循环功能不稳定等并发症者,全麻气管导管尚未拔除或已拔除而苏醒不完全患者以及全麻的小儿,进行检测和必要的处理。
术后神志、呼吸和保护性反射未恢复正常的全麻(气管内麻醉、静脉麻醉)病人、椎管内麻醉平面在T5以上和术中病情不稳定的病人皆符合入PACU条件。
手术结束时麻醉药作用尚未完全消失,或因手术、麻醉因素引起循环功能不稳定,并经责任麻醉医生确认须送入PACU继续进行监测治疗的患者,术后由责任麻醉医生护送至PACU。
转出的标准全身麻醉患者转出标准:1、全麻患者Steward评分>4分方可转出恢复室。
2、凡术后在恢复室用过镇静剂、镇痛药的病人,用药后至少观察30分钟,方可转出恢复室。
3、如病情严重或出现呼吸并发症,仍需呼吸支持或严密监测治疗者应在呼吸支持或监测的条件下转至ICU。
4、能自行保持呼吸道通畅,吞咽及咳嗽反射恢复;通气功能正常,呼吸频率为12-20次/min,PaCO2在正常范围或达术前水平,面罩吸氧时PaO2高于9.33kPa(70mmHg),SpO2不低于术前3-5%.5、术后用麻醉性镇痛药或镇静药后,观察30min无异常反应。
6、无急性麻醉或手术并发症,如气胸、活动出血等。
7、拔管指征:没有单一的指征能保证可以成功地拔除气管导管,下列指征有助于评估术后病人不需要辅助通气:(1).PaO2或SpO2正常。
(2).呼吸方式正常。
病人能自主呼吸,呼吸不费力,呼吸频率<30/min,潮气量>3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