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水浒传》的艺术成就与主题思想

浅谈《水浒传》的艺术成就与主题思想

浅谈《水浒传》的艺术成就与主题思想
《水浒传》一书讲述了梁山泊一百单八条好汉由聚义反抗但最终失败的全过程。

此书自问世以来,虽屡遭挫折,但它能流传至今并被评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足以说明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和伟大的文学成就。

首先,《水浒传》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小说中人物形象鲜明,叙事引人,语言生动,使人每读之不忍弃卷。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写出复杂的性格内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环境的依据,同时随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他并不同于《三国演义》的终极型天生型的写法,而是依据各人的环境与背景并通过各人的言行塑造出人物形象.想那一百八人,既有渔夫猎户三教九流,又有朝廷大将高官达贵,他们不同的生活背景既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又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奠定了基础,增加了人物的真实度。

再说一百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一场以自己为主角的戏。

正式通过这些作者使人物丰富起来,并使性格伴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发展。

在叙述个人命运的同时又与其他好汉联系在一起,使文章连贯,并表达出英雄惜英雄义气投义气的主题.梁山泊一百八人个个都是好汉,大都有勇敢、直率、富有斗争性的性格特点,然而合书闭目,一百八人有个个浮于眼前,鲜活明亮,无有相同.对于小说的叙事,可以用详略得当,情节生动紧张来形容。

基于小说的内容,作者大部分用粗笔勾勒情节描写直观明了,笔法干净利落。

要行甩开两腿便走;要打摆开阵势便战。

并无太多琐碎叙述。

这样的方式不仅是读者读来爽快,也表现出梁山好汉的直率勇敢不拘小节。

既然是详略得当,有略必有详处.如写宋江怒杀阎婆惜一回,写阎婆的赖、贱、淫,宋江的急、怒无不细腻。

只为表现宋江杀人是为逼不得已。

武松打虎一回,情节紧张引人。

写武松“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批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一切都是突如其来,猛虎之威,武松之勇,无不真实,无不使人惊叹,仿佛身临其境,自己倒吓出一身冷汗。

而武松杀西门庆一回,武松知道哥哥身亡,先调查取证,然后杀嫂,再杀西门庆。

并不是一刀杀死,而是从容次第,有条有理,使人读来真实,又反映出武松粗豪中带些斯文,悍勇中富有心计.《水浒传》的语言是以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提炼而创造出来的文学语言。

其语言特色是明快洗练,准确生动.无论是作者的描述性语言,还是作品人物语言,许多地方都惟妙惟肖,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极具表现力。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有一段文字“再写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的奔到草场门口。

”“踏"“迎”“飞”无不表现出林冲的英雄形象。

“瑞雪”“北风”则描写出当时当地的环境。

李逵“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便做了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宋皇帝;吴先生做个丞相,公孙道士便做个国师;我们都做上将军,杀去东京,夺了鸟位。

”一句话彰显出踏的直率可爱和反抗精神。

还有小说中多次运用了诗歌,智取生辰纲一回作者通过白日鼠白胜在黄泥岗上唱的那首歌谣:“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盗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为当时社会中两个对立阶级的极端悬殊的生活作了非常深刻鲜明的写照。

这些歌儿,并没有封建贵族诗人无病呻吟的情调,他们以粗犷、简朴、自然的诗歌语言发出了那个时代被压迫人民的战斗声音。

关于《水浒传》的主题,有“农民起义说”,“人民起义说",“革命小说”等种种观点。

我并不认为水浒的队伍是“革命”或是“起义"。

他们是具有“反抗"性质,但并未上升倒“起义”的阶段。

《水浒传》写英雄们走上反抗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情况,但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是供同的。

如阮氏三雄的造反是由于生活不下去,他们不满官府的剥削.鲁智深是个军官,他嫉恶如仇,好打抱不平。

因此造成和官府的矛盾,结果被逼上梁上落草。

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是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家
庭出身个官场生活,养成了他奉公守法安分守己的性格.但他毕竟在政治极端黑暗的情况下受到当权派的排挤打击,被逼上梁山。

他们上山只是在“水泊之中暂栖身”或图个快活,并未有更多的想法和积极的诉求。

我认为《水浒传》第一点要表达的是“忠义"二字,第二点要颂扬梁山好汉的反抗精神.作者为何要安排宋江为梁山一百单八条好汉的首领?他身材短小,相貌平平,既无优越的出身有无精湛的武艺。

因为他是忠义的化身。

宋江出身于小地主家庭,“自幼曾攻经史”,养成“忠孝”观念.后来在县里做了押司,“刀笔精通,吏道纯熟”。

他虽为官府中人,却有喜欢结交江湖上的好汉,对下层人民也富有同情心,“济人贫苦,解人之急,扶人之困"在江湖上享有“及时雨”的美名。

同时,也因此而惹上官司,经过一番波折后走上了反抗道路。

“义”的思想主要是表现在梁山好汉交往之中,“义”是梁山队伍的最高行为准则。

读水浒好汉的“义”只有一种感觉“纯”。

梁山好汉的“义”之间几乎没有任何瑕疵。

鲁提搳义救金老父子,宋江义释晁盖,拼命三郎石秀为义只身劫法场救卢员外,张顺为义冒死偷水门……。

义在水浒好汉之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有人要问,既然是“忠"又为何要反。

《水浒传》一书将写一百八人,但开书未写一百八人,而先写高俅.若不写高俅就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生;不写一百八人而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

是上层的政治黑暗使忠臣容不得身。

小说后来安排水浒队伍受招安、败大辽、征方腊,很明显就是为了表达“忠”的思想.直至最后,宋江被赐毒酒仍坚持“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为了“一世清明忠义之事"竟还要把李逵药死。

《水浒传》之所以在历史上屡遭统治阶级了封杀,就是因为小说中歌颂的反抗精神。

这也是这也是小说受广大人民欢迎的原因,它反映了被压迫者的呼声.小说的的反抗情节也是小说精神的体现处.智取生辰纲是反抗统治阶级的剥削;三打祝家庄是反抗地主阶级的压迫;三败高俅是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

《水浒传》的反抗精神在我国人民中间起到了极重大的影响,成为封建社会中被压迫被奴役阶级反叛的“经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推动了中国人民对封建统治阶级所进行的反抗斗争。

读完水浒不禁暗伤,无限感慨。

作者在最后几乎是不合情理的安排了梁山好汉的悲剧收场.每当看到一位好汉离世,心就如被割一下。

这是作者对昏庸统治者的惩罚,还是看不到希望的悲观心态。

今天的我看水浒多看的是那份“义”而并不在乎那份“愚忠",但如果回到那个封建道德统治的时代,就不难理解为何义气最终服从了忠君。

太史公曰:“《说难》、《孤愤》,贤圣罚分之所作也。

施耐庵正是感叹于水浒英雄的忠义气概与反抗精神,怀着对黑暗腐败统治阶级的痛恨写出了《水浒传》一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