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的本质体现是什么
本质是: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本质特征是:
(一)始终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针对有人提出的爱国可以不爱社会主义的观点尖锐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
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下的每一个公民,每一个青年,我们的要求当然要更高一些。
”应该说,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社会主义,既是指作为一种社会发展形态和社会制度属性的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更是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开创和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中国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外在的虚无,而是渗透和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现实中,爱中国与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
爱国主义所追求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必须靠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才能获得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又必须靠爱国主义这一强大的精神动力来推动。
(二)突出行动报国。
新时期爱国主义作为集情感、认知、行为于一体的价值体系,以爱国情感为基础,以爱国认知为导向,以爱国行动为归宿。
把爱国情感上升为爱国认知,并转化为报国行动,这是爱国主义的内在要求。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情感,是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中华儿女对祖国这个社会共同体在这一
时期繁荣、发展、开放的一种直接感受和情感体验。
这种自发朴素的主观感受,是人们爱国主义精神的最深厚心理基础。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是人们对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发展趋向、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个人与祖国关系的一种群体性理性认识,这种认识凝聚着人们对祖国及其根本利益的整体认识、对祖国前途命运的理性审视、对建设祖国的筹划等等,是对朴素的爱国情感的理性升华。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行动,是人们身体力行,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现代化建设尽心尽力、多做贡献的实际行动。
只把爱国主义停留在口头上,空谈爱国情感和爱国觉悟,而不付诸实践的人,只能称作口头爱国者,是不足称道的。
只有将爱国情感和爱国觉悟化作报国之行,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三)、把维护和发展国家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国最大最根本的国家利益,也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根本目的和基本价值导向。
新时期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并确立了这样一种思想,凡是符合国家根本利益的言行,都是爱国的、兴国的;凡是损害国家根本利益的言行,都是误国的、害国的。
是否有利于国家根本利益,已经成为人们作为判断和规范自己言行的最高价值标准。
何理解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第一,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论。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但是,先生总是打学生。
从洪秀全的理想天国到孙中山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种种方案都试验过了,都行不通,种种奋斗都失败了,都改变
不了中国四分五裂、任人宰割蹂躏和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地位。
无数先烈为此而抱终天之恨!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工具,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坚忍不拔的斗争,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透过中国近代史可以清楚地看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在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这两大任务。
因为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特殊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促使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也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可见,中国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不是哪一个政党、哪一部分人的主观意愿所决定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这是时代的必然、历史的选择。
第二,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动力。
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劳苦大众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
历史任务,那么,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如何摆脱一穷二白的局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就成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又一庄严的历史使命。
建国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帝国主义的封锁,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带领全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将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了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断探索并找到了适合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在这一正确理论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实践证明,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亦即统一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华的时代主题及伟大实践。
第三,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是把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引向深入的迫切要求。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还在于其内容是分层次的,而非单一的。
它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普通意义上的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山河和历史文化的朴素情感;二是热爱祖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承认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三是把爱国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联系起来,自觉树立起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
朴素的爱国主义是不分时代、不分民族的。
近代以前,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均为朴素的爱国主义。
将爱国主义与社会制度统一为一体,则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选择,是时代赋予的新的内涵。
因此,把朴素的爱国主义上升到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中国并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既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的起码要求,也是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导向。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善于最大限度地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之情。
爱国主义首先是一种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是一个多层次、多境界的统一体。
它包括对家乡故土的依恋,对祖国壮丽河山、骨肉同胞的热爱和牵挂,对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社会风俗、文化特点的尊重和认同为基础的情感。
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一层次是不够的。
爱国主义情
感还应是一种视党和祖国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崇高情操,是一种对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是一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是一种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甚至忍辱负重、以身殉国的坚强意志,是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抱负。
因此,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引向深入,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朴素的层次上,而必须进行升华,就是要把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作为一以贯之的主题,采取行之有效的形式,使之入耳入脑人心,真正成为每个人的价值目标和终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