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文化的构建与创新研究中期报告-常熟中学《学校课程文化的构建与创新研究》中期报告常熟市实验中学课题组执笔人:范沩《学校课程文化的构建与创新研究》是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于2011年6月启动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本课题通过对校园课程文化的建构与创新的研究,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对课程的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引进与内化等问题进行研究,努力在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
从国家课程文化、地方课程文化、校本课程文化三个方面着手开展研究工作,全方位地打造学校的课程文化,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好每一个学生。
两年多来,在相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重视和科学指导下,课题组成员稳步、有效地开展课题实验工作,不断地总结实验方法,认真地收集整理资料,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现将研究情况汇报如下: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在知识本位的价值观引导下,形成权威主义和普遍主义的文化取向,即相信知识的普遍有效性,以不变的客观知识应对社会变化,以一次性学校教育解决学生走上社会后的终身发展问题。
当今社会,知识的培养和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学校的知识传授无法与社会进步和知识增长相同步,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形成新的课程文化。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适合学校,适合教师,适合学生的新课程文化,从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多元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学生发展的需要。
无论对课程理论研究本身的繁荣与创新,还是对课程改革实践的推进与反思,课程文化的研究都具有积极意义,成功建构的课程文化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精神气候,它能够给逐渐深入的课程改革提供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和潜在的精神动力。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与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学校课程文化:指学校课程物质文化、学校课程制度文化、学校课程行为文化和学校课程精神文化四部分。
构建: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立(多用于抽象事物)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
它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从国外研究的现状看:美国学者迈克尔·阿普尔从居于文化霸权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角度阐述了课程文化观,这使课程理论突破工具理性的范围,进入了从文化角度理解课程的新阶段。
日本著名教育专家佐藤学认为课堂文化具有群体性的特征,是一种特殊的群体文化,通过对话、交流与沟通,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是课堂文化群体性特征的表现。
从我国已有的研究来看:钟启泉教授认为,课程文化的再造是课程改革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课程文化的构建是一种从控权到赋权的创新型课程文化。
新课程文化荡涤了应试文化的污泥浊水,彻底变革传统的非人性课程,新课程倡导为学生发展的多样性提供多元发展空间。
我国教育界一致认为课程文化的创新是一个需要理性和实践智慧才能解决好的问题,是涉及到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创新的问题,需要对我们的文化源头有深刻的把握,认识其精神之所在。
本课题的研究是对我国传统课程文化的挑战和深化,本课题在选题上具有时代意义,多功能地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理念先进,思路清晰,实践方法创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课题研究把握国家教育方针的基本方向,充分发扬“以人为本”的思想。
四、理论依据由于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和影响,多元文化教育也随之而来。
教学要求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理性的态度来借鉴外来的课程文化。
同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它们各不相同的生存环境,考虑到不同文化个体的异质相斥,理性地移植和嫁接,做到和而不同。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各种新的教学观念的载体,用课本教而不是死教课本,在教学中要走进课本,走出课本,所谓走进课本,就是引导学生掌握课上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仅仅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还不够,还必须走出课本。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研究目标:传承学校的优良办学传统,突出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构建创新的学校课程文化,开发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一支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研究性教师团队。
有意识地构建与营造一种有益于民族精神生成和发展的创新性文化环境,自觉地消除传统文化积淀中那些有碍民族创新精神发挥的消极成分,培养一种能激发民族创新精神的先进文化。
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成人、成才、成器和成功。
研究内容:1.借鉴国际课程的文化,加强课程文化的多元化研究。
2.重视书本文化,加强国家课程文化的创新型研究即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因此我们要加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研究。
进行教学案一体化研究,使教材适应学生,学生适应教材。
3.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加强地方课程的开发研究。
为了重新认识本土文化,我们要对原有的课程内容和结构进行重新安排,以适当的方式将本土文化知识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之中,建设一种包含当地文化知识的课程。
4.开展综合实践,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
校本课程的研究不应该是一种颠覆性的改变,而是一种适应性的改变,是有机的补充。
我校在课程改革起步阶段就明确提出,我们的校本课程不是重构,不是全新打造,而是在原有课程去粗取精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使之更能够体现时代的特征,更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
校本课程实现的主阵地是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六、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
立足于我国课程文化改革现状,以解决课程文化的建构为切入点,在全校开展实践研究。
所有的学校教师都是研究者,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2.文献资料法。
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动态把握该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学习相关理论和重要观点,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以确保课题研究的方向性,提升课题研究的理论性。
查阅国内外课程文化相关理论著作和研究成果,不断提升对课程文化的建构与创新的理解。
3.调查研究法。
运用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问卷、访谈等调查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丰富的事实依据和现实数据。
4.经验总结法。
不断总结我校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成功经验、系统成果,及时把握课题研究各个部分及子课题的实施状况,对各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提炼和总结,形成可操作性成果并及时推广。
5.个案研究法。
以课程文化的建构与创新研究的某个核心内涵、或某个子课题为个案,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比较,从中揭示学校课程文化的内涵。
七、研究工作进展1.建立健全的研究组织,加强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正常有序进行,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室、教科室领导组成的课题研究实施小组,经常性地对子课题开展指导工作,由校长带动教师,做到分层管理,责任落实,合力作为。
课题小组所有成员定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学习思考,期初有计划的协商、期末有研究的小结和思考,通过课题小组,确保课题的有序和深入,确保正常的研究和商议。
专门建立了学校的“十二五”课题管理专题网站,为各子课题建立专门栏目,所有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及时上传,确保了课题轨迹的真实,同时也使课题管理动态化。
2.加强理论学习,确立课程文化的理念,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开展我们的实验研究,主要的是先更新我们教师的观念。
我们的教师首先就必须得具备与现代素质教育宗旨相吻合的教育观、学生观、管理观、质量观、人才观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我们的研究,所以加强理论学习成为所有参与研究者的自觉行动。
课题组定期活动并结合学校每年一次的教育教学论文交流活动,积极参与学习与交流研讨,不断提高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加深对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课题基本理念的理解,掌握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3.开展培训活动,积极鼓励参加各类进修学习活动。
自开题以来,校领导小组为课题组提供了许多形式多样的课题培训和研讨活动,使得研究人员开阔了视野,吸取了经验,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以使课题的计划不断地变为课题的实践并取得成效。
4.积极开展系列活动,普及课题基本理念。
自课题研究起,举办讲座、指定书目、读书沙龙等形式引导课题组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逐步确立课程文化的理念。
我们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听课评课、国内外学校交流、专题讲座、艺术节等为主要活动形式。
使大家在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中,在不懈地追求中,使自己逐步成为高品位、科研型教师。
事实也证明,这些教师不仅自身成长,也以点带面,推动了全体教师的进步。
八、阶段性成果从筹备、申报、开题到全面开展课题研究,两年多来,在全校教师的积极参与下,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1.一批子课题项目研究逐步深入。
张立老师主持的“乡土资源在语文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进展顺利。
乡土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传统文化、日常生活和生产经验等诸多领域的因素,与语文课程资源有广泛的交汇和高度的融通。
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教育艺术和涵养,积极开发乡土资源,拓宽教学空间;合理利用乡土资源,滋养生命课堂;巧妙借力乡土资源,丰润诗意情怀。
对乡土资源和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加工,在教学中进行实践。
从学生反馈来看,课程的定位和内容安排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学生参与积极,反映良好。
张立老师参加苏州市中学语文评优课常熟选拔赛获得一等奖,撰写的论文《好风借力花满枝》在2012年江苏省中小学“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
高军民老师主持的“初中数学课程文化研究”课题,在初一年级全面铺开,其致力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要改变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烦琐化、复杂化倾向,加强综合,简化头绪,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的联系和数学思维与素养的培养。
课题组季叶红老师参加2013年苏州市中学青年数学教师评优课比赛获得初中组二等奖。
课题组钱莲英老师的论文《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部曲”》《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导入“五招”》分别在《中学数学》和《数学学习与研究》上发表。
徐若宇老师主持的“中外课程文化的对比研究”,与澳大利亚玛法拉中学开展交流活动,安排学生每周一次的Skype交流,把在iEARN和Wikispace上发表问题和看法看作日常交换意见的平台。
通过多方面的活动来促使以课程文化为主的各方面文化冲突的产生,从而加深对中外文化差异的了解,并及时整理总结取得的研究成果。
张阳老师主持的“课程文化中德育的渗透”课题,借助各种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化教学的全面育人理念,关注课堂生命力的指导思想,完善课堂教学中对习惯、品质、人文、生命、活力的关注,成立各学科“活力课堂”备课小组的同时,打造精诚合作、团结一心的学科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