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利弊
摘要:如何在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的技校生中开展语文教学是一个相当让人头痛的问题,很多人会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提出质疑,我们倡导新颖的教学模式,高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更加应该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教授,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必不可少。
关键词:行为导学教学法传统新形式语文教学模式语文基础语文素养
曾有一个学生回忆自己的语文学习生涯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语文课都是在瞌睡中度过的。
这学生的话虽然不能代表所有学生的状态,但是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反思的,传统的凭着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确存在着一些弊端,特别是那种“老学究”型的语文老师,他们上课跟学生的交流等于零,完全不看学生的反应,一板一眼地把课文分段讲解,摇头晃脑地把文言文教读一遍完事,基础差的对语文学习本来就缺乏兴趣的学生早就睡得云里雾里了,枯燥、乏味的语文教学课堂当然面目可憎。
那么进行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成为了大家都关注的问题。
既然语文教学模式要改革了,那么到底要怎么去改呢?大家都各抒己见,众所周知,技校没有了高考的压力,语文教学相对可以变得灵活些,我们都高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使
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这些设想都是非常美好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是困难重重的,其实“行为导向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更加的高,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话,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自觉性,不然的话,只能流于形式,更严重的是造成课堂的浪费,一堂课上下来,似乎课堂气氛不错,学生进行了阅读,然后进行了讨论,对于少部分基础好、自觉性强的学生来说的确是一种可行的模式,对于大部分基础差、懒惰的学生来说是很好的偷懒机会,更加参与不到课堂中来。
众所周知,技校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能力都要比高中学生差得多,在中考之后,都是一些成绩不太好,考不上高中的学生进入技校学习的,这些学生的语文基础差到什么程度呢?我举个例子,他们记不住一些常用的标点符号的书写以及相应的作用,脑中没有多少词语的储备,更加不用说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这样的学生,如果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迫使他们去强记一些东西,我觉得一切新模式的尝试都是一种本末倒置与极大的浪费。
当然,我也反对刻板的照本宣科,我始终认为在技校语文教学中,老师是最重要的领导者,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让他们能写会说是最关键的,把这个本源问题解决后才能进行一切创新的改革。
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后,语文在技校的地位并不高,许多技校的语文课时被压缩得很少,也不重视对语文老师的再培训,这是对提高技校生语文素养的极大阻碍。
语文教材上明确地提出来了“语文课程是技工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文化课,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能为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增
强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能力奠定基础”,这个目标定得非常恰当,符合了技校培养学生的基本目标“学一技之长,铺就业之路”,许多学生进入技校的目的就是要学技能的,这类学生往往很愿意动手去做一些实际性的操作,例如拆装一些机器零件,对于上文化课他们是兴趣缺缺的,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针对这样的情况,传统教学模式似乎不适合他们,如何调到他们的积极性显然非常重要,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多多进行一些实操性的课堂模式应该是可行的,例如进行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之类的,问题这些学生的语文基础那么差,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之类的活动能开展起来吗?如果不注重打基础,只追求形式、气氛的语文课堂,只会让他们的语文基础越来越差,在我看来还是要用强制性的方式迫使他们去识记一些字、词、句,甚至应比较残忍地让他们进行课文的抄写也是不为过的,写文章就像是建房子一样,脑海中没有一定数量的字和词就像没有砖、瓦一样,万丈高楼无从建起啊。
而且一定要加强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讲授,语文教学现在还有一个很尴尬的地方,每当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些汉语拼音,让学生拼读的时候,他们很多人会把拼音读成了英语字母,如此的语文素养,连最基本的汉语拼音方案也忘得差不多了,也就意味着他们连普通话都讲不好,那么如何进行一系列的口语练习呢?
现在许多的技校生都有这样的情况:笔不能写,口不能说。
这样的“专业人才”真的能适应社会的竞争吗?现代社会比拼的除了技术,还有人脉,良好的人缘如何来呢?在我看来,良好的人缘来源于美好的美德、性格,还有“能生莲花”的一张嘴,也就是良好的社交能力,
能说会道啊,必须就要从打好语文基础做起,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肚子有些墨水,然后配以一些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基础下,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晓珊,浅谈语文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190.
[2] 祁云秋,语文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效率[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