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广播节目发展的历史沿革一、广播的产生与发展•1920年前后,广播在很多国家陆续出现。
•我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广播事业二、广播节目的发展历程(一)国外广播节目发展综述•初期以娱乐新闻为主的综合节目•板块节目及广播新闻节目出现,广播讲话成为热点••••••••1935•1936•20••••••观摩•(一)从受众角度考虑•更注重移动人群的收听需求•发挥广播优势及时提供新闻信息•为本地听众服务加强本地化•服务特定群体进一步专业化(二)利用新技术•结合新媒体,发挥两种媒体优势(广播与网络媒体的结合)•迅速利用新技术发展传播信息、沟通听众的方式(三)转变传播方式,增强互动(如:短信方式的交流)二、电视节目发展现状•电视业成为文化产业的龙头。
•数字电视、IP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兴起。
•媒体竞争加剧,强化频道专业化、个性化建设•地方电视台参与瓜分市场份额。
•节目形态日益丰富。
•观摩:学生的优秀作业第二章电视节目制作基础第一节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发展一、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发展概况第二节电视节目制作的手段与方式一、电视节目制作手段1、直播、口播、同时、突发、传送•现场直播:重大事件、重大会议、重大节庆活动等等。
突出新闻性、时效性。
•••2•特点•转换3、录像•特点•发展4、电子1、ENG设备组成:便携式摄像机/录象机一体化特征:前期拍摄、后期编辑2、EFP方式——电子现场制作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设备组成:三台或三台以上摄像机、切换台、调音台、录象机等辅助设备。
特征:多机拍摄、同时编辑3、ESP方式——电子演播室制作ELECTRONIC STUDIO PRODUCTION设备组成:完善的照明、音像设施特征:综合特征,灵活性强多机拍摄方式•多机拍摄,现场切换。
•多台单机拍摄,后期编辑。
•多机拍摄,现场切换;辅以单机拍摄,后期编辑。
•分段拍摄•不间断拍摄多机常用机位•三台固定机位和一台游动机位•2号机全景及部分特写•1、3号机中、近景,特写•4号机游动机位,机动灵活演播室景区•A区正在演播;B区搭好布景,演员就位;C区正搭景。
•B区演播;C区待命;A区拆景、搭景。
•A、B、C三个景区分别用红绿白三色标志景区。
•成•成新技术•••••新技术•••••DV第三章电视节目视听语言构成第一节视听语言的画面构成一、画面构成的划分•成分构成:主体、陪体、前景、背景•要素构成:影调、色调、线条•成分构成是画面的组成部分,协同构成画面的整体。
•元素构成是对画面整体不同特性的表述,独立完成对画面构成的描述。
主体:•它是画面所表现的内容的主要体现。
•它是画面结构的中心。
•主体可以出现在画面的任何位置,但是一定要鲜明突出。
突出主体的方法•明暗法:通过对画面良好的用光控制,实现画面明暗反差的对比,以突出主体。
•黄金分割法:依据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来自于数与数的和谐”,将主体置于和谐的黄金分割处,以突出主体。
实践中,我们更倾向于运用中国的九宫格原理。
•虚实法:通过对画面景深的控制,使主体处于景深的清晰范围内,其他构成元素在景深范围外,以突出主体。
•视线法:依据视线引导的原理,通过引导视觉注意的方法,以突出主体。
•色彩反差法:通过对色别、色明度、色纯度及冷暖色系的对比运用,以突出主体。
•线条反差法:依据画面线条布局的对比运用,以突出主体。
作为整体认识的主体•主体不一定只作为画面的某一个主组成部分存在,同时可以作为画面诸元素构成的整体存在。
•作为画面整体表达的主体,强调对构成整体的画面诸元素关系的严谨控制。
•陪体:••••前景:••像。
•背景:••••影调:••色调:•••线条:••线条构图的形式可以包括辐射形构图、一字形构图、直角构图、三角形构图、斜线形构图、垂直构图、框式构图等。
•按照字母的分类又有“L”形构图、“O”形构图、“C”形构图、“V”形构图、“S”形构图。
第二节视听语言的声音构成一、声音的分类声音元素的分类:•音乐•音响(现场声)•音效•人声(主要指同期声、解说)二、声音处理的基本原则音乐:•音乐段落应该有足够的长度,30秒比较适宜•音乐是有色彩的,音乐的选择要慎重•色彩来自旋律、配器和情境•音乐应该成为主题表达的重要元素,而不只是弥合蹩脚的剪辑点的工具。
同时保证画面和音乐逻辑的共存音响:•现场声只要不是单一的噪音,都应该保留在磁带上。
•音响具有真实感、氛围营造和转场的功能。
•音效:作为人为制造的声音效果,其主观性很强,使用的时候要慎重。
人声包括同期声和解说•解说的四大功能:解释说明、渲染气氛、直抒胸臆、结构功能•同期采访对人的要求•同期采访的编辑模式•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见其人,闻其声;见其人,后闻其声••••••••(二)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二、拍摄角度•拍摄角度包括垂直平面角度(拍摄高度)和水平平面角度(拍摄方向)两个内容。
(一)拍摄高度•摄像高度是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垂直平面上的相对位置或说相对高度。
1. 平角(平摄)•被摄对象不易变形,使人感到平等、客观、公正、冷静、亲切。
2.俯角(俯摄)•有利于表现地平面景物的层次、数量、位置以及盛大的场面,给人以深远辽阔的感受。
3.仰角(仰摄)•仰角能将垂直方向伸展的被摄对象在画面上展开,有利于强调其高度和气势。
(二)拍摄方向•正面方向拍摄•侧面方向拍摄•背面方向拍摄三、光线造型手段(一)电视用光的特点•关键点:电视用光是一个动态用光的过程。
(二)光线与造型1.光的基本特性光谱成分:人眼所见可见光的波长只限于从390毫微米至760毫微米之间。
(1)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两大类。
(2)色温:色温是以“完全辐射体”的温度来表示实际光源的光谱成分。
2.光线性质•直射光线(又称为硬光):直射光线(硬光)是指在被摄体上产生清晰投影的光线。
•散射光线(又称为软光):散射光线(软光)是指在被摄体上不产生明显投影的光线。
•3•••••••4•主光•••••5••显示被摄对象的周围环境、空间范围和透视关系,创造画面的空间感;•通过光线的照射及所形成的明暗光影对比突出被摄对象的某些特点;•控制或决定画面的影调或色调;•形成构图关系,利用光影平衡画面。
四、色彩造型手段(一)色彩的感情倾向色彩和情绪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
•红色:波长是最长的,视觉产生强刺激。
•绿色:宁静、舒适和充满希望的视觉感受。
•蓝色:波长最短,作为冷色的基础色,使人产生寒冷、冷静、辽阔、忧郁等联想。
•黄色:所有的色彩中是明度最高的,红色和绿色的复合。
•黑色:在影视作品中,黑色与一些特殊形象联系在一起。
•白色:包容一切色彩的最丰富、最充实的颜色。
(二)色彩的画面表现1. 色彩基调的形成2. 画面的色彩构图•色彩的选择•色彩的布局五、构图造型手段(一)画面的构图概说•构图,是指在电视拍摄中把被拍摄对象及各种造型元素加以有机地组织、选择和安排,以塑造视觉形象,构成画面样式的一种创作活动。
电视画面构图有下面一些基本要求:•画面要简洁;•••••••一、焦••••25mm左••••长焦距镜头压缩了现实的纵向空间•长焦距镜头有“望远”的效果•长焦距镜头在表现运动主体时,对横向运动表现动感强,对纵向运动表现动感弱二、长焦距镜头的运用•调拍距离较远的被摄对象,追求真实自然的艺术效果。
•跨越复杂空间拍摄和表现不易接近或无法接近的人物和场面。
•长焦距镜头适合于表现人物的面部特写。
•利用长焦距镜头,拉近纵向景物之间的距离,使画面形象饱满,烘托环境气氛。
•通过调整镜头焦点形成画面形象的转换•利用长焦距镜头创造虚焦点画面。
•长焦距镜头可以摄取人眼不常见到的景象,创造诗意画面。
三、长焦距镜头拍摄应注意的问题•长焦距镜头的景深较小。
•由于长焦距镜头视场角窄。
广角镜头一、广角镜头的画面造型特点•视角宽•景深大•画面包括的景物范围大•广角镜头有曲像畸变现象•广角镜头两个重要特征:对横向运动的对象表现动感弱,对纵向运动的对象表现动感强。
•广角镜头便于肩扛拍摄,画面易于平稳清晰。
二、广角镜头的功用•••••三••一••••••••二••••运用变焦距拍摄的推镜头,其落幅画面没有新的画面形象和内容三、变焦距镜头的功用•实现变焦距推拉。
•通过变焦距推拉,追随运动中的被摄主体,保持画面景别的相对稳定。
•变焦距镜头在运动摄像中,便于调整画面构图,突出视觉重点。
•有助于实现被摄对象处于焦点之外的拍摄。
•变焦距急推急拉镜头可以产生某种特定的节奏变化。
•变焦距镜头的推拉与其他运动摄像方式相结合,可使画面内部的蒙太奇更为丰富。
四、变焦距镜头拍摄应注意的问题•运用变焦距镜头拍摄,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对变焦距动点、动向、动速的控制。
第三节固定画面固定画面的概念及特点(一)固定画面的概念•固定画面是指摄像机在机位不动、镜头光轴不变、镜头焦距固定的情况下拍摄的电视画面。
(二)固定画面的特性•固定画面框架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画面的外部运动因素消失。
•固定画面视点稳定,符合人们视觉体验和视觉要求。
固定画面的功用及局限(一)固定画面功能和作用:•固定画面有利于表现静态环境•固定画面对静态的人物有突出表现的作用•固定画面能够比较客观地记录和反映被摄主体的运动速度和节奏变化•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相比,更富有静态造型之美及美术作品的审美体验•••••••••••••推摄•头。
••••突出主体人物,突出重点形象•突出细节,突出重要的情节因素•在一个镜头中介绍整体与局部、客观环境与主体人物的关系•推镜头有连续前进式蒙太奇作用•推镜头推进速度快慢可以影响和调整画面节奏和情绪•通过突出一个重要的戏剧元素来表现特定的主题和涵义•推镜头可以加强或减弱运动主体的动感(三)推镜头的拍摄及应注意的问题•推镜头应有其明确的表现意义•推镜头的重点是落幅•推镜头的画面构图应始终注意保持主体在画面结构中心的位置•推镜头的推进速度要与画面内的情绪和节奏相一致•画面焦点要随着机位与被摄主体之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拉摄(一)拉摄的概念和画面特征•拉摄是摄像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或变动镜头焦距(从长焦调至广角)使画面框架由近至远与主体脱离的拍摄方法。
所拍摄的画面具有如下特征:•拉镜头形成视觉后移效果•拉镜头使被摄主体由大变小,周围环境由小变大(二)拉镜头的功用和表现力•拉镜头有利于表现主体和主体所处环境的关系•拉镜头画面表现空间从小到大不断扩展,使画面构图形成多结构变化•••••••摇摄••••••••••••用追摇的方式表现运动主体的动态、动势、运动方向和运动轨迹•用摇镜头摇出意外之物,制造悬念,在一个镜头内形成视觉注意力的起伏•利用摇镜头表现一种主观性镜头•利用非水平的倾斜摇、旋转摇,表现一种特定的情绪和气氛•摇镜头也是画面转场的有效手法之一(三)摇镜头的拍摄及应注意的问题•摇镜头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摇摄的速度应与画面内的情绪相对应•摇镜头要讲求整个摇动过程的完整与和谐移摄(一)移摄的概念和画面特征•移摄是将摄像机架在活动物体上随之运动而进行的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