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移就修辞格及其翻译探析周丁丁【摘要】“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是被广泛应用在英语中的一种修辞格.这种修辞格主要是指形容词的修饰对象发生转移的一种非常特殊的语言现象,大多见于小说、戏剧及诗歌等文学作品中.使用移就修辞格能产生或简洁新颖或生动幽默的语言表达效果,并且还能使语言更为准确.对于英语中移就修辞格的翻译,应该根据其偏离常规语言的实际程度来采取比如直译法、意译法、对等法及混合法等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期刊名称】《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2页(P33,148)【关键词】移就;修辞格;翻译策略;修辞效果【作者】周丁丁【作者单位】泉州黎明职业大学,福建泉州 36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或者 Hypallage)有时也被称为形容词移位,是被广泛应用于英语中的一种修辞格。
这种修辞格主要是利用语言结构上的变化来达到预期的修辞效果。
移就修辞格是英语中一种非常有特色,并且有着很强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手法,通常使用在英语文学作品中。
本文首先对移就修辞格的内涵及其修辞效果进行分析解读,然后针对具体的移就修辞实例重点探讨几种比较有效的翻译方法。
一、移就修辞的内涵及其修辞效果1.移就修辞的定义内涵移就修辞源于希腊语的英语hypallage一词,意思就是“调换”,有时候也被称为“转移修饰”。
在《英语语法与写作手册》中有关于移就的定义,即“当两个印象在心里联系在一起时,把只适用于其中的一种事物性状或特征的词语转移到另一种事物上”。
同时,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也这样来解释移就修辞:“遇有甲乙两个印象连在一起时,作者就把原属于甲印象的性状移用于乙印象,名叫移就辞。
”从这些解释当中,我们可以发现移就其实就是一种在特殊语言环境中通过改变词语的搭配关系来达到一种临时的词语搭配的语言运用手法。
虽然从语言逻辑学的角度看,移就修辞格不太符合语言逻辑规范,甚至也不符合情理,但是这种修辞格却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赋予某些词语新的内在含义,从而可以实现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目的。
移就修辞的类型主要有三大类:首先是移人于物,也就是用说明人的一些修饰语移来说明事物,从而将事物赋予人的情感,这样的目的是能使语言表达更为鲜明生动;其次是移物于人,这一点同移人于物相反,也就是用说明事物属性的修饰语移来用作说明人,这样的目的是能使语言更为简洁清新;最后就是移情于景,也就是说通过移就修辞可以改变过去平铺直叙的白描手法,然后用借代与之相似的形象和特征的手法,这样可以使得主体更为鲜明,有真实感,比如英语“The wind sighedin the tree tops.”中的修饰词sighed本来是用来表示人的情绪非常差,在这里用来修饰wind,表面上是写风在树梢上叹息,但其实表达出了人的叹息,这样的用法让人感受到了景中有情和情中有景的语言表达意境。
2.移就修辞的修辞效果(1)丰富表意。
移就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果运用合理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语言表达效果。
因为移就修辞格通常都是将不同范畴内的词语搭配使用,从而构成一种表意的特殊语段。
比如,英语句子“He is not an easy person to get along with.”中的person如果理解成容易的人显然是不合情理的,但是却恰恰使用了easy这个描述性的形容词来对其进行修饰,本来是描写事物性质的词语却故意拿来描写人,这样的修辞会让读者感觉富有新意;同时这样的移就修辞手法不但简化了句子的结构,而且还能真正做到丰富表意。
(2)语言更加幽默诙谐。
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为了能清楚表达出自己内心感觉到的东西,有时候寻遍所有可用词语却仍然是力不从心;但是如果能别出心裁使用一些含糊的语言就能清楚表达出内心想说却又用常规语言无法表达出的东西,而移就恰恰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能让表达在幽默诙谐的语境中收到满意的效果。
比如,The big man crashed down on a protesting chair.(他一屁股坐下去的时候,椅子就吱吱嘎嘎地响不停,就好比是在提出抗议。
)在这个句子中,使用了本来只用来表示人有反对意见才使用的protesting移就成椅子因不堪重负提出了抗议,这样不但使得语言活泼风趣,而且还能将人物粗犷和随意的性格更好地描绘勾勒出来。
(3)使得表达更为引人深思。
英语移就修辞格的应用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不合逻辑的,但是如果从语义的角度看或者从语言的本质看却是传递了某种特殊的言外之意,这样的效果更能发人深思。
比如“The Grapes of Wrath”可以翻译成《愤怒的葡萄》,是美国作家John Steinbeck创作的小说,其中“愤怒的”本来是用来修饰当时被骗的移民的,但是这里却用来修饰“葡萄”,这样反而更容易使人联想到当时美国的农民生活状况,更能凸显小说的主题。
二、英语移就修辞格的翻译策略1.对等翻译法英语移就修辞格能使语言更具艺术感染力,而且简洁明快,同样,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修辞格。
所以在翻译英语移就修辞格的时候可以直接按照原文的意思和表达方式进行对等翻译,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修辞风格和特色。
2.直接翻译法如果英语移就修辞的时候修饰语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非常简单,偏离程度很小,这样的句子就可以采用最常规的直接翻译法。
这样不但可以很好地保留语义信息和形式上的对应,而且还能更好地体现英语移就修辞格的效果,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比如,The American society saw a gnawing poverty during the years of the Great Depression.(美国社会在大萧条年代到处都充斥着噬心啮肺的贫困。
)其中的gnawing一词通常是用来形容动物的啮咬声,但是这里却巧妙地同poverty 进行了超常规的搭配。
我们可以直接采用直译法,将美国人民对于大萧条的真实感受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3.引申翻译法从翻译学的角度讲,引申也就是指语言的转换翻译中为了能符合译文行文的需要而对原文的词义进行延伸。
当然,这里的引申并不能过于随意,必须要遵循引申的词义同原文的词义基本相同或者基本一致的原则。
在翻译移就修辞格的时候,如果能巧妙使用这种翻译策略,有时候会取得非常好的传神达意的艺术效果的。
4.意译法因为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文化渊源是不同的,并且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很大差异,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就不可能总是做到一一对应翻译。
尤其是在英语移就修辞的翻译过程中,如果英语的移就形式偏离常规的程度非常大,这个时候就不能使用直接翻译的方法了,因为容易导致词不达意的情况出现。
基于此,我们可以采取意译的方法。
比如,Lazy clouds drifted across the sky.(白云悠悠。
)在这个翻译中就没有明显的移就修辞格,但是此翻译就是因为没有体现移就修辞格才使得译文更为通畅,避免了歧义和语言的晦涩。
5.分译法在英语中,有时候移就修辞格可以将很多的信息融合到一个看起来非常简单的语言结构中,这样其实就是严重偏离了语言的常规。
对于这种情况,就必须采用分译法,这样可以将移用的词语同句子的主干部分一一拆开,然后单独进行处理,以便能更好地将原文的意义清楚表达。
比如He tossed himself about on a sleepless bed all night long.(他在床上整夜辗转反侧,痛苦地难以入眠。
)在这个翻译中,如果将a sleepless bed直接翻译成“睡不着觉的床”,那就非常不妥了。
我们采用分译法,将修饰词sleepless从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挪开,这样就可以将本来异常的搭配变得更符合语言表达规范,更容易表达清楚原文的真实含义。
6.补充翻译法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语言组织结构上有着很大的不同,英语比较重视形合,要求句子应该由具体的单词组成,而汉语则比较重视意合,更喜欢依靠词语的意思及内在逻辑关系来连接句子。
这就决定了在翻译移就修辞格的时候要根据其偏离的程度适当补充一些句子的成分,从而使翻译更符合汉语句子的前后逻辑关系。
7.融合翻译法这种翻译策略就是将原文中词义比较灵活和不易翻译的部分融合到汉语句子中。
这样的目的是实现神似,而形似的要求就不是那么高了。
比如,A dirty yellow sky had threatened rain all day and a hollow stillness hung over the valley.(那天天色昏暗,整天像要下雨的样子,空荡荡的山谷一片寂静。
)在整个句子中用hollow这个词语来修饰stillness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出山谷的特点,从而收到凝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效果。
8.位置还原翻译法有时候,对于英语中移位的修饰语如果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经常会导致行文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情况,甚至对译文效果有着负面的影响。
对于这样的句子,可以采用位置还原翻译法,从而将修饰语放到其应该修饰的中心词前面。
比如,I enjoy the clean voluptuousness of the warm breeze on my skin and the cool support of the water.(我喜爱那清新的暖风吹拂在我的皮肤上使我陶然欲醉的快感,也喜爱那凉爽的流水把我的身体托浮在水面的惬意。
)在这个句子中的cool一词就被转移用来修饰support,但是翻译的时候却可以将译文还原到water上。
[参考文献][1]冯惠茹.谈英语移就修辞格[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2]司继涛.英语移就修辞格及其翻译策略探讨[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1(4).[3]杜小惠.英语移就修辞格的翻译策略[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4]李群英.英语修辞格中的通感与移就[J].教学与管理,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