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刮板捞渣机检修作业指导书

刮板捞渣机检修作业指导书

发布目次1 范围 (2)2 本指导书涉及的资料和图纸 (2)3 安全措施 (2)4 备品备件清单 (2)5 现场准备及工具 (3)6 检修工序及质量标准 (5)7 检修质量记录 (11)8 设备试运、调试、试验 (12)9 设备检修不符合项处理单 (13)10 完工报告单 (14)11 质量签证单 (16)12 对本作业指导书的修订建议(记录阅读、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17)13 设备概述 (18)刮板捞渣机检修作业指导书1 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司一期工程GBL20D型水浸式刮板捞渣机的检修工作.2 本指导书涉及的资料和图纸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L20D型水浸式刮板捞渣机设备技术标准GBL20D型水浸式刮板捞渣机使用说明书GBL20D型水浸式刮板捞渣机安装说明书及图纸3 安全措施3.1 严格执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3.2 热工相关测点已拆除。

3.3 刮板捞渣机停运,系统隔离,刮板捞渣机槽体内渣水已放尽。

3.4 清点所有专用工具齐全,检查合适,试验可靠。

3.5 刮板捞渣机修时严禁损伤设备及其部件。

3.6 现场和工具柜工具、零部件放置有序,捞渣机拆下的零部件必须妥善保管好并作好记号以便回装。

3.7 所带的常用工具、量具应认真清点,绝不许遗落在设备内。

3.8 起吊重物前检查起重工具是否符合载荷要求。

3.9 当天检修任务结束后一定要将检修所用照明电源断掉。

3.10 参加检修的人员必须熟悉本作业指导书,并能熟记熟背本书的检修项目,工艺质量标准等。

3.11 参加本检修项目的人员必需安全持证上岗,并熟记本作业指导书的安全技术措施。

3.12 开工前召开专题会,对各检修参加人员进行组内分工,并且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4 备品备件清单5 现场准备及工具5.1 现场准备5.2 工作准备□工器具已准备完毕,材料、备品已落实。

□检修地面已经铺设防护胶片,场地已经完善隔离。

□作业文件已组织学习,工作组成员熟悉本作业指导书内容。

□做好风机振动情况及轴承温度情况的原始记录。

□工作成员熟悉检修规程及标准、各项注意事项。

W15.3 办理相关工作票□已办理工作票及开工手续,刮板捞渣机停运。

□动火工作票办理完毕。

□检修前,渣斗及刮板捞渣机本体里的渣必须刮空,锅炉零米排污泵必须完好备用,可适当增加潜水泵。

□牵引装置完好,机组运行中检修时,必须关断门关闭到位,锅炉采取措施,通过降低负荷,降低燃煤量,减少吹灰次数甚至停止吹灰,防止锅炉结焦掉焦发生。

□检修场地应设有专用空油桶,用来盛放油箱里放出的旧油。

□检查验证工作票。

□工作人员的着装应符合《安规》要求,衣物中不准携带与工作无关的零星物件,带入的工具应做好记录,工作完须检查工具与记录是否相符。

H16 检修工序及质量标准6.1 测量数据注意事项□所有测量结果均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单位:mm。

6.2 保温及热控、电气接线拆除刮板捞渣机解体工序停运→张紧装置泄压→办理工作票→拆下检修链条及刮板→拆除检修驱动装置→拆除检修驱动链轮组→拆除检修张紧轮组→拆除检修后导轮组→拆除检修前导轮组→拆除检修内导轮组→拆除检修防磨衬板→驱动液压油站检修→尾部张紧油站检修→关断门检修(机组停运时)→冷渣斗检修→进水、溢水管路及阀门检修。

6.3 刮板及圆环链检修□关闭冷灰斗上方的关断门或采取可靠的隔断措施,解列冷却水系统。

□把刮板链接头转至主动链轮下部,解开刮板磨损链接头,使链条断开。

□陆续将刮板链拉出解体,检查刮板端部焊口有无开焊,刮板圆环链卡块磨损检查。

□检查链条组件:链条(链板)磨损超过圆钢直径(链板厚度)的1/3或10mm时应更换;刮板磨损、变形严重时应更换;柱销磨损超过直径的1/3或8mm时应更换;两根链条总长度相差值应符合设计要求,超过设计值时应更换;刮板链双侧同步、对称,刮板间距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刮板组件:刮板平正,无变形,刮板螺丝紧固且点焊牢固。

W2□将更换的刮板、圆环链、卡块与原刮板链接头组装好。

□将捞渣机整体移出,挪运至检修位置。

6.4 驱动链轮组检修□拆除刮板捞渣机驱动链轮组上罩壳。

□做好记号,拆除驱动装置液压油管并用干净布条包好油管两头及封堵液压站与驱动装置的管接头。

□做好记号,拆除驱动装置与主动链轮的连接螺栓,通知起重专业吊出驱动装置,放到事先指定好的枕木上。

□拆除链条,做好记号,拆除两侧轴承座,吊出链轮组。

□从主动轴上拆除轴承及轴承座,松退两侧链轮,清理检查链轮的磨损情况。

齿轮应无裂纹,必要时对齿轮根部进行金属探伤,链轮齿宽磨损量应小于1/3,否则应进行修补或更换。

□清理轴承及轴承座,外观检查保持架、滚珠、滑道,测量轴承内圈和外圈尺寸,并做好记录,测量轴承径向游隙。

轴承滚道、滚珠内外圈、无锈蚀、麻点、划痕、重皮、变色、裂纹等缺陷,新轴承间隙为0.15-0.20mm,旧轴承不大于0.35mm,保持架磨损不大于1/3。

□做好中间转动轴支撑固定支架,该支架必须固定牢固。

□测量主轴水平度≯0.05mm,主轴与轴承装配处轴径尺寸为180(+0.01—+0.003)mm,磨损量超标,需要刷镀、镶套或更换,保证装配紧力在+0.01—+0.03mm。

□清理部件,按拆卸反顺序组装。

□检查测量轮与轮毂装配间隙为0.4-0.5mm、轮毂与轴的装配间隙为0-0.04mm。

□装配轴承时,可以通过感应加热或油浴加热法加热,用闪点在2500C以上充足的油来加热,但是要控制温度不能超过100℃。

□轴承安装到轴上后,要涂好壳牌Alvania RL 3润滑油脂,填充量为轴承内外圈容积的3/4。

H26.5 张紧导轮组检修□做好标记,拆除张紧液压缸顶杆与导向滑块连接销轴。

□检查导轨应无杂物卡塞。

□吊出张紧导轮组至事先放好的垫木上。

□拆除张紧导轮组两端导向块并检查。

应无裂纹,导向槽光滑无毛刺,无严重磨损,两侧导向块与导轨间隙一致,且无明显晃荡。

□拆除张紧导轮及其轴承组件。

□清理检查张紧导轮应无裂纹及严重磨损,两侧导轮磨损量基本一致,且磨损量不超过原厚度(深度)1/3。

□清理轴承及轴封,外观检查轴承保持架、滚珠、滑道,测量轴承内圈和外圈尺寸,并做好记录,测量轴承径向游隙。

轴承滚道、滚珠内外圈、无锈蚀、麻点、划痕、重皮、变色、裂纹等缺陷,新轴承间隙为0.15-0.20mm,旧轴承不大于0.28mm,保持架磨损不大于1/3。

骨架油封唇口有弹性,无老化变形。

□做好中间转动轴支撑固定支架,该支架必须固定牢固。

□测量主轴水平度≯0.05mm,主轴与轴承装配处轴径尺寸为110(+0.01—+0.003)mm ,磨损量超标,需要刷镀、镶套或更换,保证装配紧力在+0.01—+0.03mm。

□清理部件,按拆卸反顺序组装。

□检查测量轮与轮毂装配间隙为0.4-0.5mm、轮毂与轴的装配间隙为0-0.04mm。

□装配轴承时,可以通过感应加热或油浴加热法加热,用闪点在2500C以上充足的油来加热,但是要控制温度不能超过100℃。

□轴承安装到轴上后,要涂好壳牌Alvania RL 3润滑油脂,填充量为轴承内外圈容积的3/4。

H36.6 尾导轮组检修□拆除尾导轮两端轴承座固定螺栓。

□拆卸轴承座上下盖连接螺栓。

□清理轴承座及轴承、油封。

□用三爪拉马拆卸轴承。

□清理轴承、轴套及轴封,外观检查轴承保持架、滚珠、滑道,测量轴承内圈和外圈尺寸,并做好记录,测量轴承径向游隙。

轴承滚道、滚珠内外圈、无锈蚀、麻点、划痕、重皮、变色、裂纹等缺陷,新轴承间隙为0.12-0.18mm,旧轴承不大于0.25mm,保持架磨损不大于1/3。

骨架油封唇口有弹性,无老化变形,轴套无毛刺及磨损,否则进行更换。

□拆除尾导轮与壳体密封盖,从侧面抽出尾导轮,用加热的办法拆卸导轮。

□清理检查尾导轮及其与轴的连接键,导轮应无裂纹及严重磨损,两侧导轮磨损量基本一致,且磨损量不超过原厚度(深度)1/3,键完好无毛刺,键与轴的装配尺寸为侧面无间隙,顶部间隙为3mm。

□做好中间转动轴支撑固定支架,该支架必须固定牢固。

□测量主轴水平度≯0.05mm,主轴与轴承装配处轴径尺寸为110(+0.01—+0.003)mm ,磨损量超标,需要刷镀、镶套或更换,保证装配紧力在+0.01—+0.03mm。

□清理部件,按拆卸反顺序组装。

□检查测量轮与轮毂装配间隙为0.4-0.5mm、轮毂与轴的装配间隙为0-0.04mm,轴承与轴套配合紧力0.01-0.03m。

□装配轴承时,可以通过感应加热或油浴加热法加热,用闪点在2500C以上充足的油来加热,但是要控制温度不能超过100℃。

□轴承安装到轴上后,要涂好壳牌Alvania RL 3润滑油脂,填充量为轴承内外圈容积的3/4。

H46.7 前导轮组检修□拆除前导轮两端轴承座固定螺栓。

□拆卸轴承座上下盖连接螺栓。

□清理轴承座及轴承、油封。

□用三爪拉马拆卸轴承。

□清理轴承、轴套及轴封,外观检查轴承保持架、滚珠、滑道,测量轴承内圈和外圈尺寸,并做好记录,测量轴承径向游隙。

轴承滚道、滚珠内外圈、无锈蚀、麻点、划痕、重皮、变色、裂纹等缺陷,新轴承间隙为0.12-0.18mm,旧轴承不大于0.25mm,保持架磨损不大于1/3。

骨架油封唇口有弹性,无老化变形,轴套无毛刺及磨损,否则进行更换。

□拆除前导轮与壳体密封盖,从侧面抽出尾导轮,用加热的办法拆卸导轮。

□清理检查前导轮及其与轴的连接键,导轮应无裂纹及严重磨损,两侧导轮磨损量基本一致,且磨损量不超过原厚度(深度)1/3,键完好无毛刺,键与轴的装配尺寸为侧面无间隙,顶部间隙为3mm。

□做好中间转动轴支撑固定支架,该支架必须固定牢固。

□测量主轴水平度≯0.05mm,主轴与轴承装配处轴径尺寸为100(+0.01—+0.003)mm ,磨损量超标,需要刷镀、镶套或更换,保证装配紧力在+0.01—+0.03mm。

□清理部件,按拆卸反顺序组装。

□检查测量轮与轮毂装配间隙为0.4-0.5mm、轮毂与轴的装配间隙为0-0.04mm,轴承与轴套配合紧力0.01-0.03m。

□装配轴承时,可以通过感应加热或油浴加热法加热,用闪点在2500C以上充足的油来加热,但是要控制温度不能超过100℃。

□轴承安装到轴上后,要涂好壳牌Alvania RL 3润滑油脂,填充量为轴承内外圈容积的3/4。

H56.8 内导轮组检修□拆卸水封管。

□做好标记,拆除内导轮固定盖螺栓。

□做好标记,拆卸内导轮与固定盖的连接螺栓,取下内导轮。

□做好标记,拆卸内导轮端盖,清理拆卸轴承缩紧环。

□取下轴封,用三爪拉马分别拆卸内导轮及轴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