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号: 2009017017本 科 毕 业 论 文试析雅尔塔体制及其影响程星宇系 别:法律与政史系学 科:历史学专 业:历史学专业贵州 ● 铜仁2012年12月TONGREN UNIVERSITY历史学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贵州 ● 铜仁 2012年12月Tongren university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II)一、雅尔塔体制 (1)(一)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1)(二)雅尔塔体制的内容 (2)二、雅尔塔体制的特点 (2)(一)雅尔塔体制的适应性和历史进步性, (2)(二)雅尔塔体制具有正义性和民主性的特点 (2)三、雅尔塔体制对战后当代世界格局的影响 (3)(一)联合国的建立 (3)(二)看到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消极影响 (5)结语 (6)参考文献 (6)致谢 (6)试析雅尔塔体制及其影响法律与政史系历史学专业学生程星宇摘要雅尔塔体制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条件,是世界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反法西斯国家间联盟的形成发展的结果。
在二战后确立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
它是战后世界大国依据新的实力对比新变化而建立起来的,随着世界政局的变化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以来,雅尔塔体制日益成为史学界研究的热点,文章旨在浅析雅尔塔体制(包括形成、内容)及其影响。
关键词:雅尔塔会议西欧东欧第二次世界大战W.k.che Yalta system and its influenceDepartment of legal and political historyIdeological and history educationchengxingyuABSTRACTthe Yalta system formation has a certain historical condition, it is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in antifascist victory in the war against fasc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alliance between nations, th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After world war ii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e., the Yalta system. It is the post-war world powers according to the new changes and new strength contrast set up, with the political changes constantly update and development. The break-up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since upheaval, Yalta system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hot spot in the study of history, the authors, the paper aims at Yalta system (including form, content, scope) and its influence.Keywords: Yalta conference;Western Europe;eastern Europe; the second world war一、雅尔塔体制(一)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1943年底,在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有利于反西斯阵营的根本性转折的情况下,美、英、苏三国领导人以及各自外长和顾问,于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称为德黑兰会议。
历时4天,大部分时间是在讨论军事问题,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美英三大国首脑讨论盟国战略及战后和平问题的第一次会议。
会议主要议题是: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战后处置德国;波兰边界;在战后建立国际安全组织机构;苏联参加对日本作战等问题。
1945年2月3日中午12时10分,一架名为“圣牛”号的美军C-54型大型运输机,载着罗斯福总统和他的顾问们,在6架战斗机的护航下,降落在苏联克里米亚萨基机场上,20分钟后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专机“空中霸王”号也在机场降落。
他们此次前来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是出席三巨头首脑会议,即雅尔塔会议,亦称克里米亚会议。
这次会议是在德国败局明朗化之际召开的。
这次会议非常重要,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三巨头首先讨论了分割德国问题。
斯大林表示希望能在雅尔塔解决分割德国的方案与措施,罗斯福则表现得模棱两可。
丘吉尔立即表示强烈反对,最终决定德国投降后,由四国占领,并在柏林设立管理委员会。
第二,波兰问题,关于波兰的疆界和政府的组成。
其中,苏联和英国、法国的争论最为激烈,几经较量,才达成协议。
第三,三国领袖讨论了联合国问题,会议上,罗斯福与斯大林交换了意见,达成妥协:美国同意乌克兰、白俄罗斯可以单独加入联合国,苏联也同意对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加某种限制。
它在确定会议程序的表决中不享有否决权,但对安理会通过的任何非程序决议,仍享有否决权。
这一协议的达成,为联合国制宪会议的召开扫清了最后障碍。
第四,远东问题,在会上,苏、美首脑就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时间及政治条件进行秘密谈判。
紧接雅尔塔会议之后,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了波茨坦会议,针对雅尔塔会议之前的决议和规定,进行补充与完善。
在这次会议上,为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更快更早地胜利结束,并且可以尽早对战败国进行处置,维护与构建战后世界的和平,同盟国家间在这次重要的会议上签订、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和条约。
就加快结束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构建战后新秩序等问题作安排。
像对人一样,我们必须对这三次会议进行“论功行赏”,很多的重大事件及重大问题都是在雅尔塔体制上得以确立和解决的,所以自然就要由它冠名,雅尔塔体制就此便形成了。
(二)雅尔塔体制的内容。
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彻底打败德国,解除德国全部武装,建立民主政治;迫使德国尽最大可能以实物赔偿盟国所受损失,在经济上消灭其作战潜力;德国由四国分区占领,一段时期内德国不设中央政府,由四国共同处理有关全德事宜并对柏林实行共管。
第二、规定了美英联军和苏军在欧洲分别占领的区域和抵达的边界线。
第三、建立联合国组织以在大国间起缓冲作用。
第四、三巨头签署的《三大国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中,外蒙古之现状应予维持;南库页岛归还苏联;千岛群岛交给苏联;中国大连、旅顺被出租给苏联作为军事基地,长春铁路也没有逃出魔掌,而被苏美两国一起经营。
[1]二、雅尔塔体制的特点关于雅尔塔体制的特点,有关论述不多。
有学者认为:雅尔塔体制的特征,最明显的就是一切问题均由大国控制和安排,由大国说了算,特别是美苏两家,从而形成两极格局。
[2]这也是普遍被认同的观点。
还有的学者认为雅尔塔体制的特点是东西两极对立,华约与北约对峙,以冷战为主要形式,重点在东欧。
有学者认为“强权政治、意识形态的对立和以欧洲为重点”是雅尔塔体制的三个特征。
[3]本人同意这些观点,除此之外,作者将雅尔塔体制与凡尔赛体系做了简单的比较,将雅尔塔体制的特点归纳为以下两点:(一)雅尔塔体制具有很大的适应性和历史进步性,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战后的世界格局并非一开始就是两极格局,雅尔塔体制的构建者们曾设想过三极或四极格局,随着战后国际格局的不断转化、变化发展,是雅尔塔格局变成了两极格局。
若不是雅尔塔体制具有很大的适应性和超强的生命力,它不可能存在,也许早就崩溃、灰飞烟灭了。
与凡尔赛体系相比,凡尔赛体系存在着很多的不和谐因素,已经被世界发展的潮流拒之门外,消亡瓦解也就无可厚非,而雅尔塔体制做到了这一点。
它所提倡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它反对武力解决问题的原则,基本上保证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虽有美苏的冷战,但并没有产生热战,没有硝烟和伤亡,至今为止也没有爆发世界大战或是大规模的战争。
(二)雅尔塔体制具有正义性和民主性的特点。
我们都知道,二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正义之战,雅尔塔体制为二次大战的产物,也具有其正义性。
它主要表现在:处置战败国宽严相济,与凡尔赛体系形成反比。
在战争赔偿问题上,雅尔塔体制仁慈宽厚,以德报怨。
使战败国没有理由产生报复的心理。
凡尔赛体系也没能做到。
不可否认,雅尔塔体制也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但它毕竟也是反法西斯战争成功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社会主义发展蓬勃的的情况下产生并存在的,所以,我们也不可否认它的时代进步性、正义性和民主性。
三、雅尔塔体制对战后当代世界格局的影响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雅尔塔体制自然也不能列外,分析雅尔塔体制对战后当代世界格局的影响,笔者认为,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既要看到积极影响,又要分析消极影响。
(一)联合国的建立。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隆隆炮声,宣告了国际联盟的寿终正寝。
国联的解体引起了反法西斯国家领袖和人民的深刻反思,他们日益感到,在未来的国际社会中,必须建立一个全新的国际组织,来维护世界和平,捍卫国际正义,促进国际合作。
1945年4月25日,巴顿所率领的美军先头部队和朱可夫指挥的苏军士兵在德国易北河畔的托尔会师,同一天,4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代表聚集在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制宪会议。
当人们欢庆联合国即将诞生之时,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这一天的到来,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已付出艰辛的努力,走过了漫长的道路。
在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国首脑已将联合国的建立提上了议程。
最早的设想是由1941年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的《大西洋宪章》和同年12月4日发表的苏波友好互助联合宣言中提出的。
丘吉尔提到“只有通过一个新的国际关系组织,······才能保证持久和正义的和平”。
1942年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中就有“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的设想。
并按罗斯福建议首次使用“联合国家”概念,这成为未来国际组织的名称。
《联合国宪章》对联合国宗旨作了主要说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形成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还确立了联合国各国应遵循的原则为:会员国主权平等;禁止会员国使用武力威胁侵害其他会员国;不干涉各国内政。
这些宗旨、原则上基本反映了世界人民的爱好和平的心愿。
它吸收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中许多民主与平等的原则,吸取了国际联盟的教训,体现了历史的进步。
尽管联合国建立过程中有分歧也有阴暗面,但它毕竟是一个有权威、有影响的崭新的国际组织,对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发挥着独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