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精讲课件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精讲课件


解题
• 江城子 词牌名 •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 • 乙卯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东坡任密
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40。 • 干支纪年法推算方法: •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记梦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liáng),自难忘 (wáng)。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 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翻译】: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 茫。克制自己不去思念吧,却本来难忘。妻子 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 凉悲伤。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 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总结概括: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
1、“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 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 长不长?为什么?
•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 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 忘”。
•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 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 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 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 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 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 之情的深沉。
创作背景
•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 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 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 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 (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 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 下,寓绝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 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 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总结概括:“记梦”,沉痛之情。
•4、“相顾无言”太残忍了。让我 们说一句话好不好?为什么?
此时无声胜有声
5、明月是象征团圆与幸福的。“海上 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 “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 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
• “残月夜”“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让人哀 伤的景,哀景,但不如“明月夜” 好。 明月夜是乐景,明月意味团圆,而此时此 人与亡妻却无法相见、不能团圆,是哀情。 以乐景写爱情,倍增其哀。
• 长。人生处处是离别,故而就会有离 别后的思念。也许异地之别的思念, 即使山遥水阔,还会有再次相逢的期 盼。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 花落人亡两不知。
体会“两茫茫”
• 死者: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 讯渺茫。
• 生者:迷惘,宦海沉浮,仕途不顺。
2、“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 “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 得有点矛盾吗?
• 原因:情感的风尘(思念亡妻的苦楚)
• 岁月的风尘(仕途坎坷的艰辛)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 冈。
【翻译】: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 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 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 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3、作者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其 实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 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她早生华发呢?)
• 苏轼因反对王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这十 年是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 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 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 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历尽沧桑,备尝艰辛,已 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江 城 子 ·乙 卯 正 月 二 十日夜记梦
----苏轼
我们学过苏轼的哪些诗文?苏轼的形 象是怎样的?
1、大江东去,浪淘金,千古风流人物。--《念 奴娇赤壁怀古》
2、老夫聊发少年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苏轼形象: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小结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 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 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 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 思念。全词感情真挚,充满一种凄 婉哀伤的调子。
艺术鉴赏:这首词除了情感上的真切感人 之外,在艺术上具有哪些特点?
• 1、虚实结合,构思精巧。上片写自己对妻子的 思念之情,满怀感伤。下片虚写,日有所思,夜 有所梦,在晚上梦回故乡,见到了正在梳妆的妻 子。虚实结合,表达作者对于亡妻的思念之情。 2、运用白描手法。运用白描,淋漓尽致地表现 出词人内心细腻的情感,如“小轩窗,正梳妆”, 写梦中所见亡妻之形态,似呼之欲出,历历可见。 又如“相顾无言”,又一转,却是十年风霜后梦 中所见。对亡妻千言万语无法说出,只能相对流 泪,这是对心意相通的精细白描。
作者简介
•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 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 一起随父苏洵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 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 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 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 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 将属于苏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