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 PPT课件
你还学到了什么?
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作者通过一次游玩,领悟 到:要实现目标,必须物、力、志三者相结合。其中志 又起着关键作用。
南宋理学家朱熹《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 有源头活水来” 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 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 充新知。
“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 学会从生活小事领悟人生大哲理。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重点赏析
1、怎样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 2、怎样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态度 笑对风雨,不怕风雨
深化
人生感慨 看破风雨,无风雨念
不畏艰难 镇定从容 旷达乐观
合作探究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临清 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湖 广 ,老 留夫 待弩 后射 人天 笑狼 我, 狂波
墨
临
江
, 千
遥 想
古赤
英壁
雄 出
周 郎
少,
年酾
酒
定 苏风 轼波
学习目标
一、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二、体会词人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三、学会从生活小事领悟人生哲理
定 风 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 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 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 风 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 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 向来\萧瑟处评价,可以 说说他的人或他的词。请以“我眼中的 苏轼”为题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
指导阅读作品:《赤壁赋》、《定风波》、 《和子由渑池怀旧》、《临江仙》
《啸赋》所云:“心涤荡而无累,志离俗而飘然。”
《赤壁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 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 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 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共适。”
《浣溪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 白发唱黄鸡。”
苏轼的归与陶渊明的归隐是否一样?
苏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受儒家影响, 他希望自己有所作为,建功立业。但当理想无法实 现时,道家、佛老思想又成为他求得自我解脱的精 神武器。正因为如此,他身处逆境也能保持豁达、 超脱、乐观的精神,并能从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 地面对生活。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入世而不是出世。 他宦海浮沉,但从未抛弃世俗和仕途生活。他一生 始终没有真的归隐过,他的归隐只能看作是一种自 我心理调节,自我心理安慰,是他旷达洒脱的人生 态度的表现。
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 一蓑suō 读出节奏 读出情感
料峭qiào
整体感知
1、词前小序告诉了我们什么? 2、全词描绘一幅怎样的场景? 3、找出词中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语句。
小序 阐明作者写作缘由 上阙 雨中情形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下阙 雨后景象 也无风雨也无晴
背景穿插
北宋元丰二年,苏轼上书给朝廷, 后被小人诬陷,因“文字毁谤君相”的 罪名而被捕,被贬到黄州。这首词作于 宋神宗元丰五年,也是词人被贬黄州后 的第三年,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 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词人准备 沙湖买田终老。
人生感悟
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人 生真谛,你从苏轼身上学到了什么?
我的感悟:记得我的一名学生在日记中写到:世上 只有三类人,大雅、大俗、半雅半俗的人。大雅、大俗 之人是快乐的。半雅半俗之人最痛苦。因为他没有前两 类人的快乐,却承载了两类人的痛苦。我自认为自己是 第三类人,因此也常为身边的琐事而烦恼,甚至难以解 脱。读完这首词我发觉:快乐的源泉不在外界而在内心。 有了豁达的胸襟、乐观的心态就会拥有快乐。快乐其实 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