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税收基础知识

税收基础知识

县、县级市、旗 国家税务局
征收分局、税务所
地区、地级市、自治 州、盟地方税务局
县、县级市、旗 地方税务局
征收分局、税务所
同级 政府
同级 政府
(二)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划分:
中国现行税制体系
税类
税种
流转税类 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
所得税类 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特定目的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停征)
对开发、利用和占有国有自然资源的纳税征收 。
*
模块一 税收与税务会计基础理论
知识
▪价内税

计税价格
包括税金

▪价外税
*
模块一 税收与税务会计基础理论
知识
▪从量税:
以征税对象的 数量单位 为标准,按 固定 单位税额 征收的税种。
▪从价税:
以征税对象的 价格金额 为标准,按 规定 税率 征收的税种。
3、定额税率 定额税率又称“固定税额”,是按单位课税
对象直接规定固定税额的一种税率形式。
定额税率在具体运用时,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计算方便 税款不受价格变动影响
4、0税率:
征税对象的持有人负有纳税义务,但不需要 缴税。
(1)在所得课税中,对所得中的免税部分规定税率 为零,保证所得少者的生活和生产需要; (2)在商品课税中,对出口商品规定税率为零,即 退还出口商品已纳的税款。
课程成绩 100%
考核方式及标准
应知鉴定成 绩50%
平时应知鉴定成绩(20%)
平时作业 课堂抽查 学习态度
期末应知综合性鉴定(30%)
应会鉴定成 绩50%
平时应会鉴定成绩(20%)
表格填制 案例分析 实训报告 学习态度
期末应会综合性鉴定(30%)
情境一 导论
税收与企业涉税 基础知识
学习重点 1、理解税收和税收管理体制概念 2、掌握税收制度构成要素 3、明确我国税收管理权的具体划分 4、明确我国税收管理机构的设置
扣缴义务人
A、外国企业A委托境内代理公司B,销售其一台机器 设备。
B、小王向某商场购买了一台电视机,支付商场5000
元。
负税人
纳税人
*
纳税人
直接负有纳税义 务的单位和个人
法人和自然人
解决某税种对“谁”课税 问题--纳税主体
负税人
最终负担税款的人
与纳税人同为一体--直接税 与纳税人相分离--间接税
计税依据
征税对象数量 化计算应纳税 额的直接根据
计税金额:从价计税 计税数量:从量计税 既从价又从量:复合 计税
三、税率:税收制度的核心: 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
是否应该赚得越 多交税越多?
税率的基本形式:
1、比例税率:比例税率即对同一课税对象,不 论数额大小,均按同一比例计征
的税率。 (1) 产品比例税率 (2) 行业比例税率 (3) 地区差别比例税率 (4) 幅度比例税率 (5) 分档比例税率
四、纳税环节:纳税环节是税法规定的课
税对象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流转过程中, 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一次课征制:如资源税、消费税 两次课征制 多次课征制(道道征税):如增值税
*
五、纳税期限:纳税人在发生纳税义务后, 应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并解缴税款的起止 时间。
按次征收:如耕地占用税 按期征收:如增值税
证券交易印花税; 中央税的滞纳金、补税、罚款。
2、 地方税务局系统征收管理的税种:
营业税、城建税; 地方国企、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缴纳的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 地方税的滞纳金、补税、罚款。
3、 地方财政部门征收管理的税种
农业税、牧业税及其地方附加、契税、耕地占 用税。
财产税和行为税 房产税、车船税、契税、印花税、船舶吨税

、土地增值税、车辆购置税、耕地占用税、
资源税类 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农业税类 烟叶税
1、国家税务局系统征收管理的税种:
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 铁道部门(删)、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所得 税、城市维护建设税; 中央企业,中央与地方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组成的联营企业、股份制 企业缴纳的所得税; 地方银行、非银行金融企业缴纳的所得税; 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所得税、资源税;
税收基础知识
课程简介
课程结构
情境一 导论 税收与企业涉税基础知识 情境二 准备纳税 情境三 税款计算—流转税 情境四 税款计算—所得税 情境五 税款计算—其它税种
情境六 税款申报与缴纳
※ 情境七 应对税务稽查与聘请税务代理(机动 ) 情境八 税务违法行为及处罚
主要教学方式
理论讲授(动脑应知能力) 案例分析(动手应会能力) 实务操作(应知应会相结合)
*
模块一 税收与税务会计基础理论
知识
▪直接税
纳税人=负税人
不能 纳税人
能够
直接将税负转嫁给他人
▪间接税
纳税人≠负税人
*
模块一 税收与税务会计基础理论
知识


▪中央税




▪地方税




▪中央与地

方共享税
配 使

*
中央 地方 分享
K102 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
税收制度: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条例和征管办 法的总称。
例:课税对象数额= 9000
9000
全额累进税率 计税
超额累进税率 计税
*
9000×20%=1800
9100×25%=2275
1500×3%=45 (4500-1500) ×10%=300 (9000-4500) ×20%=900 (9100-9000)×25%=25
∑=1245 +25 =1270
、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权力。
▪ 什么机关有税收立法权? ▪ 如何划分各级机关的税收立法权?
2)我国税收立法权划分的现状: ▪ 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以及全国统一实行的地
方税:立法权集中在中央。
保证政令统一,维护全国统一市场,企业平等竞争
▪ 依法赋予地方适当的地方税收立法权
灵活及时地解决地方性问题
六、纳税地点:纳税人(包括代征、代扣、 代缴义务人)申报纳税的具体地点。
*
七、税收减免
项目扣除 税基式减免: 缩小计税依据 跨期结转
起征点
税率式减免
免征额
税额式减免 全部免征 减半征

*
起征点
免征额
*
起征点与免征额
开始征税的起 点
未达到起征点不征税 ,达到或超过的全额
计税
个别优惠特点。在起征 点附近税负分配不公平
(四)税收分类
1、按征税对象分类 2、按税收与价格关系分类 3、按计税依据分类 4、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 5、按税收管理与使用权限分类
*
▪流转税
以商品或劳务的流转额为征税对象。
▪所得税
以所得额为征税对象。
▪财产税
以纳税人所拥有或支配的财产为征税对象。
▪行为税
以纳税人的某种行为征税对象的税。
▪资源税

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1
小于1500元
3%
2 超过1500~4500元的部分 10%
3 超过4500~9000元的部分 20%
4 超过9000~35000元的部分 25%
速算扣除数 0 105 555
1005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
(工资、薪金所得适用)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收管理体制是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 府之间税收收入和税收管理权限的制度。
(一)税收管理权限: ▪ 税收立法权
税收法规的制订、审议、表决、批准、公布
▪ 税收执法权(管理权) 税收法规的执行:税种的开征与停征;法规的解 释;税率、税目的调整;减免、加征的审批…
1、税收立法权的划分: 1) 税收立法权是制订、修改、解释或废止税收法律
能体现量力负担的原则
2、累进税率:随课税对象数额的增大而提高的
税率。即按课税对象数额大小,划分若干不同 的征税级距,规定若干个高低不同的等级税率 ,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
全额累进 类型 超额累进:个人所得税
超率累进:土地增值税
*
累进税率
3
10%
%
20%
(9100) 25%
0 1500
4500
2、地方政府固定收入:
营业税、个人所得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 建设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 税、资源税、契税、烟叶税、印花税等
扣缴义务 人
*
代为扣缴税款的人
既非纳税人 也非负税人
二、征税对象:征税的客体
征税的目的物,即对什么征税。
征税对象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 的标志。
征税对象:流转额
征税对象:所得额
流转税
税目:征税对象具体化
所得税
征税对象
解决某税种对 “什么”课税问

区别税种的主要标 志
税目
征税对象具体 化
列举法和概括法
免于征税的数 额
未达免征额不征税, 超过此点只就超过部
分征税
普遍优惠的特点。 税负分配比较公平
某纳税人的应税收入为3000元,税率为5% 。假定规定2000元为起征点:
则其应纳税额为150元(3000×5%); 假定规定2000元为免征额: 则其应纳税额为50元【(3000-2000)
×5%】
*
八、税收加征 (1)地方附加:是地方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随同正税一起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