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成为一种力量
读《潍坊市特级校长诞生记》一书,担任评审组长的成尚荣在其总结发言《校长的专业定位和努力方向》中提出:办好一所学校,必须进行文化建设;学校的发展,力量来自于文化。
读到这里,想起了杨局长在今年正月十二召开的全市教育干部会议上的一句话:文化是一种力量。
如何让文化成为一种力量?我们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抓住灵魂,让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力量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不同的学校,灵魂自然不同。
抓住了自己的灵魂,就能让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力量。
作为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人员老化,观念落伍,闭门锁心,自甘平庸。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提出了“用欣赏文化凝心聚力,靠和谐发展强根固本”的管理理念,引导师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社会、看人生;用积极的心态去享受生活、享受工作;用快乐的方式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步提升为自己的管理文化。
在教师层面,立足尊重,通过欣赏,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在学生层面,立足管理,通过欣赏,增强学生的主人意识;在家长、社会层面,立足沟通、共嬴,通过欣赏,凝聚、吸纳家长和社会的正能量。
配合欣赏文化的构建,我们开展了“寻找校园最美身影活动”,让全体师生都参与寻找,每个人都是寻找者,每个人都是被寻找者,在寻找与被寻找的过程中,去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学习,达到我们提出的“用欣赏文化凝心聚力”的目的。
并且把最美视角行动延伸到了学生、家长及社会。
也就是说,不管是谁,只要出现在校园里,就有可能成为校园的“最美身影”。
而且,我们逐步地将“美”的标准由感动人延
伸到感染人。
展示最美身影的阵地有三个:一是宣传栏,主要是立足及时性。
只要最美身影积累到了一定的量就进行更换,让最美身影尽快地发挥激发正能量的作用。
到现在为止,已进行了六次更新。
二是教室前的外墙,主要是立足系列化。
一学期或一学年后,将所有最美身影进行归类,形成一个个的系列。
去前12月份,我们将一年多来的最美身影整理成了24个系列:奉献、默默无闻的“孺子牛”、“夕阳”更红、爱满校园、金秋丰收啦、快乐读书、多彩校园、在劳动中成长、分享收获……并制成了版面,比较长久地进行展示。
三是接待室,主要是立足推介性。
我们在接待室的东墙上,特意留了一个地方用来展示“校园最美身影”,让一张张美丽的身影成为来宾谈论的话题。
“校园最美身影”的评选让老师、学生找到了一种归属感,也凝聚起了家长、社会身上所具的学校发展所需要的正能量。
今年,立足“敬业、乐群、尚贤、求是”的高密教育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我们又提出了“争先、创新、奉献、有为”的干部行为准则,“向上、包容、务实、博爱”的教师行为规范,“乐学、友善、阳光、进取”的学生行为要求,并力促成为干部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的灵魂。
二、播种思想,让文化成为教师发展的力量
毛主席说过,长征是播种机。
文化建设,也应该像长征那样,在教师的心中播种文化的思想。
1.播种教师必须是“读书人”的思想
要教书必须先读书。
教师可以不写书,但不能不读书。
学校成立了教师读书委员会,全面负责教师读书工作。
为每位老师建立了读书档案。
配合干部文化、管理文化建设和阳光健身行动、文明礼仪行动的开展,读书委员会今学期向全体教师推荐了《读禅学管理》、《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教育有悔》三本书,要求每个人都要有计划、有笔记、有感悟,学校将学习笔记、读书体会的评比纳入纳入教师绩效考核。
鼓励教师把读到的好文章及时地推荐给他人,学校文化办公室编印了《美文共读》,每月一次印刷,发到每一位老师、每一个班级及部分家长。
目前,已编印5期,推荐文章70余篇。
鼓励教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结成集子,供他人学习。
石方玉老师将自己写的诗歌结成《放歌集》。
2.播种教师必须是“文明人”的思想
就像杨局长在教育干部会上说的,教师位不高,权也不重(甚至可以说没有权),但社会的期望与要求非常高。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由教师所处的“人类灵魂的工程”的地位决定的,对教师的要求是教师得是识文解字的“文明人”。
同样的事,老百姓说和做都行,但老师不行。
因为,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行业。
特殊就特殊在教师是育人,而不是制造机器。
我们把这一思想就像抓应试教育那样对教师进行灌输。
以创建无烟校园为契机,在教师中开展教师形象大讨论,在此基础上,由全体教师讨论制订了《田庄小学教师文明形象评比细则》,每学期进行一次文明教师的评选。
细则分政治坚定依法执教、爱岗敬业治学严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等8个大的方面24个小方面,满分为100
分,得分超过90分者方可参加文明教师的评比。
学校成立考评小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并把相关情况记入教师档案。
结合《教育有悔》的学习,开展“教育有失征文评选”,举行“反思教育失误,提高育人水平”交流会,让教师通过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小过失,给他人带来大借鉴和和深思考。
开展“向老教师学什么大讨论”活动,举行“青年教师发展座谈会”,引导青年教师学习老教师的敬业、认真、用心的工作品质。
3.播种教师必须是“科研人”的思想
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喻,教学就是种地,目的只是保证基本口粮;教学研究就是搞新品种开发,就是搞如何提高单产,如何提高粮食的产量。
我们要求教师在保证基本“口粮”的前提下,要研究如何提高“产量”。
在老教师中深入开展“夕阳红课堂教学欣赏活动”,在青年教师中开展“三字一话”基本功达标培训。
让老教师与青年教师同台竞技三字。
创办电子刊物《教研文摘》,通过校园网进行交流学习。
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科学、艺体五个学科研究会,聘请教研员为名誉会长,邀请他们到校指导,或通过网络请他们释疑解惑。
三、搭建平台,让文化成为孩子成长的力量
校园不是校长的,也不是老师的,而是学生的。
我们把“让学生成为校园的主人”作为学生文化建设的理念指导,通过搭建平台,促进学生的成长。
深入实施“快乐读书工程”,让孩子快乐地读书。
以“乐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为主题,通过创设良好的校内和家庭读书氛围,
抓好读书与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与家庭教育的结合,激发起了学生的读书兴趣;通过建立评比表彰、教师辅导、总结交流、考核评价制度,让读书成为学生学习的自觉需要,教师教学的自觉要求;通过落实全员参与、注重实效、循序渐进、榜样示范、读写结合的原则,将读书工程不断引向深入。
践行生活化教育,推进教育生活化。
围绕“在生活中明理,在生活中增智,在生活中成长”这一中心,积极搭建生活化校园、生活化课程这两个载体,认真做好生活化知识教学、生活化品德教育、生活化实践活动、生活化体育锻炼这四篇文章,注重搞好与闲暇教育、根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努力达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生活化教育有机结合。
学校的六个园地分别命名为三友园、百草园、春华园、秋实园、行知庄园和开心庄园。
开展“我与小树共成长活动”,校园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株草都有人管。
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编写了《我熟悉的农业》校本课程,让校本课程更接地气。
师生共同开展“五个一体育锻炼”。
要求每个人一根跳绳、一个毽子、一个呼拉圈,每个室一副拍(乒乓球或羽毛球拍)、一个球(篮球或排球)。
大课间由老师带领进行活动。
创办《雁飞苑》校报,成立红领巾广播站,评选表彰最美小记者、最美播音员。
把“展示墙”交给孩子,让孩子展示自己的绘画、剪纸、书法等“大作”。
开展校长助理竞选,由校长亲自颁发聘书。
每个月,班子与学生校长助理们交流一次,学生校长助理可随时向校长反映有关情况。
四、打开校门,让文化成为学校提升的力量
学校并非生存在真空中,学校的发展不可能不与外界发生关系。
在走出去与请进来的过程中,让学校的文化与外界的文化进行碰撞,聚变为学校提升的力量。
邀请专家对老师进行“洗脑”。
3月29日,邀请市家教中心綦敦田主任来校做报告。
聘请“客座教师”对老师进行“富脑”。
在继续邀请已聘任的恒涛双语学校的客座教师来校传经的基础上,今年,又抓住与东关小学结对交流的机遇,聘请东关小学来支教的两位老师和其它三位老师为学校的客座教师,定期请他们来学校送课。
让干部教师走出“养脑”。
学校要求年轻教师每个月至少拿出一天的时间到城区名校听课,能自己联系的自己联系,不能自己联系的学校负责联系,学校报销来回车费;凡是教科院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学校都安排尽可能多的教师参加。
学校也组织干部到城区名校学习取经。
用好家长的力量“健脑”。
一是主动走出去沟通,善听家长的“闲言”;二是把家长请进来沟通,多听家长的良言;三是凡事多与家长沟通,爱听家长的诤言。
在家长的建议下,我们以村为单位成立了村级家长委员会,有效解决了学生节假日的管理问题。
学校的做法学校的做法在《潍坊市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简讯》上进行了推介,并在市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与管理研讨会上进行了介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