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导论》笔记

《社会学导论》笔记

徐珂社会学导论(只考讲过的,不考马克思)第一章 A brief history of sociology一.Auguste Comte(奥古斯特·孔德)——社会学的命名人1. 1978~1857,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出版《实证哲学教程》,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2.主要贡献A.创造新词“社会学”(sociologie)a.以秩序、进步为原则提出其社会学构想(反对一切空想的、批判的学说,把重整法国革命后社会动荡的希望寄托在工业社会自身的秩序上,最终以建立一种普遍人性的新宗教作为他的社会学任务)b.将自然科学的方法运用于社会研究领域c.实证主义(Positivism)——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影响:实证主义对哲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

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度娘)B. 人类理性发展三阶段论/人类进化三阶段论(A three-stage history development)a.神学阶段(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力量和某些现象感到惧怕,因此就以信仰和膜拜来解释面对自然界的变化)b. 形而上学阶段(以形而上或普遍的本质阶段,解释一切现象)c.实证科学阶段(运用观察、分类,以及分类性的资料,探求事物彼此的关系,此法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可信的)(他所处的时代,神学思想已属过去,支配现代人的将是科学思想;封建君主制度正被以科学思想为指引的工业社会取而代之;人类理智的性质和发展阶段决定着社会秩序的组成和社会进步的类型;与人类理性发展三阶段论相对应的社会组织形式分别为神权政体、王权政体和共和政体。

这样孔德就把人类社会历史完全归结为人类的理智发展史,因而与理智发展最高阶段相匹配的社会组织形式——工业社会就具有了普遍的、全人类的品格。

——度娘)C. 现代社会的道德共识人性宗教二、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 1820~1903,英国哲学家,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把进化理论适者生存应用在社会学上尤其是教育及阶级斗争2. A.实证主义B.结构-功能分析范式(功能主义开山祖师)通过一个“结构功能”理论,把“结构”、“功能”、“分化”、“整合”等概念结合为一个有较高解释力的分析范式。

社会通过简单的体积增大、群体的结合与再结合,形成为一个整体,从同质向异质变化,如,从各部分完全相同的简单部落社会,发展为具有结构与功能差异性的文明国家。

伴随着一体化与分化发展的是凝聚力的增大,如,部落通过服从于一位首领而较有内聚力,这就是通过一种政治结构而联合起来。

进步是朝着更大的规模、凝聚力、多样性与确定性的方向发展。

C.社会有机体论a.社会作为有机体1. 社会与有机体一样会成长发育,从各部分相似的、未分化状态成长为各部分不同的、分化状态;2. 当社会有机体在体积增大时,其结构也会增大,结构会变得比较复杂、有所差别;3. 结构上的分化同时伴随着功能上的分化,各种结构上的差别用来完成各种不同的功能,一个结构复杂的、有差异的社会意味着各种角色和功能的专业化;4. 一旦社会有机体的各部分变得不同,它们就相互依赖,随着分化的发展,各部分的相互依赖性也在增大,其结果产生了系统的整合,形成一个与单个有机体一样的集合体;5. 进化的发展使各部分的相互依赖更显重要,各种功能的配合协调更趋密切:1)在简单社会中,各部分基本相同,它们可以简单地相互替代;2)在复杂社会中,一个丧失功能的部分不能由其它部分代替,因此,3)复杂社会在结构上比简单社会更脆弱,同时,整体总要受到其组成部分的功能运作过程的影响;6. 在复杂社会中,随着各部分之间相互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社会结构的整合要求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控制并协调各部分行动的“管理系统”,像生物体一样,社会也发展出其最高的、以及从属的管理中心,既有处理外部事物的职能,又要担负起内部调节与社会控制的工作,并且,最高中心也会逐步扩大并复杂化。

b.社会作为超有机体1. 社会的组成部分比较分散,直接的、连续的、有形的联系相对比较少;2. 在联系模式方面,社会对符号有更大的依赖性;3. 单个有机体只有一个意识中心,在社会有机体里,有多少个体就有多少个意识中心,社会的个别成员会死亡,但整体继续存在;4. 生物有机体的组成部分是为整体的利益而存在的,社会有机体的整体则是为其成员的利益而存在。

D.社会进化论a.社会变迁的渐进性:积累和分化b.尚武社会到工业社会(创造这样一种集体生活组织的主要原则是实施严密的管制,把全社会变成一个军事组织,这就是尚武社会;工业社会与尚武社会对立)三、经典人物——马克思(不考)、涂尔干、韦伯1.涂尔干(1858~1917)使社会学系在大学里出现社会年鉴学派A.经典著作《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B.主要任务:社会学的正当性——改变其他学科看待社会的方式C.实证主义的涂尔干a.社会事实——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现象是什么的一面)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具有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的特征。

b.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客观性因果性经验性c.关于自杀的经典研究自杀不是一个个人行为;影响自杀的因素主要是社会整合度,而社会整合度又受宗教、婚姻、子女等因素的影响。

在新教国家中自杀率高,天主教中低;结婚的人自杀率低;有子女的自杀率低。

2.韦伯(1864~1920)理解社会学A.《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与社会》B.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a. 新康德主义1.韦伯受新康德主义价值关联的影响,他认为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存在这明显差异,但是这种差异要依据研究者的认识目的而不是依据方法或内容的不同而划分。

2.价值关联首先体现在研究选题上,选择研究题目是由研究者的价值取向而定的。

价值关联:实证主义将社会现象的事实和价值加以区分,认为社会学家研究的只是部分事实;而新康德主义认为一切社会事实社会想象都与价值有关Eg:对于上课的认识,实证主义认为是学生上课就是要听课的,而新康德主义觉得学生上课也可能会背单词、发呆等等b. social action——研究对象韦伯的社会学是分析探讨人类个体行动的综合性学科。

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人类行动者的行动都有行动者所赋予的主观意义,而这样的意义是可以理解的c. 理解社会学(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韦伯的社会学定义:旨在对社会行动作出解释性理解以获得对这一行动的原因、进程和结果的解释的科学。

社会行动分为:目的合理的行动、价值合理的行动、情感或情绪的行动、传统的行动既然称为社会行动,那么首先它就被赋予了主观意义,其次是考虑了他人的行为理解社会学包含两点:1.理解(理解这个行动是什么以及作出此行动的原因);2.同情3.社会学中心的转移——从欧洲到美国A.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调查、经验研究的传统、参与观察方法、定量研究方法B.50-80年代美国社会学的主要理论a.结构功能主义·Talcott Parsons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至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社会学界,帕森斯(Parsons,T.)的结构功能主义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他的结构功能分析模型,从功能分化的角度,将社会结构概念发展成一种庞大的旨在解释一切人类行动的系统理论。

所谓社会结构,在他看来,是具有不同基本功能的、多层面的次系统所形成的一种“总体社会系统”,包含“目的达成”、“适应”、“整合”和“模式维护”四项基本功能的完整体系。

这个完整体系被划分为四个子系统,分别对应四项基本功能:“经济系统”执行适应环境的功能;“政治系统”执行目标达成功能;“社会系统”执行整合功能;“文化系统”执行模式维护功能。

帕森斯认为,这是一个整体的、均衡的、自我调解和相互支持的系统,结构内的各部分都对整体发挥作用;同时,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维持整体的动态的均衡秩序。

在这里,结构表现为一种功能。

·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力图保持各系统的均衡,认为社会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b.冲突论·社会冲突理论是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反思和对立物提出的。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的是社会的稳定和整和,代表社会学的保守派,社会冲突论是强调社会冲突对于社会巩固和发展积极作用,代表社会学激进派。

·强调与财富、权力、威信分配不均有关的社会阶层、种族、性别以及年龄等因素c.交换论·社会交换论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

它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

它主张应尽量避免人们在利益冲突中的竞争,应通过相互的社会交换获得双赢或多赢。

d.理性选择理论·基于新古典经济学·韦伯区分了四种社会行动的理想类型:①目的合理性行动(也称工具合理性行动);②价值合理性行动;③情感的行动;④传统的行动。

从合理性角度看来,韦伯认为,只有前两种类型的行动,即目的合理性(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行动才属于合理的社会行动。

而“理性选择理论”所考察的个体行为其实主要对应于韦伯的“工具合理性行动”。

e.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和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

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符号互动论认为事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往往不在于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的内容与功用,而是在于事物本身相对于个体的象征意义,而事物的象征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言语、文化、制度等等),在个体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总是会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符号学派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中介而动物无中介。

符号包含能指和所指,能指是载体,所指是意义。

比如一朵玫瑰乃能指,而所指可能是“我爱你”等等。

讲话的时候,声波是能指,而话语的意思就是所指。

改变行动的意义就会改变人们的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