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网络传播中意见领袖的角色分析作者:杜筠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福建,厦门,361005刊名:东南传播英文刊名:SOUTHEAST COMMUNICATION年,卷(期):2009,(5)引用次数:0次1.余绍敏传播学概论 20032.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曹书乐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 20043.陆群.张佳爵新媒体革命--技术,资本与人重构传媒业 20024.陈卫星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 20015.周裕琼网络世界中的意见领袖--以强国论坛"十大网友"为例[期刊论文]-当代传播 2006(3)6.杨敦显博客中的意见领袖现象分析——以新浪的房产博客为例[期刊论文]-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9)7.陶文昭重视互联网的意见领袖[期刊论文]-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7(10)8.杨桂荣重新面对面:回归人际化的网络媒介传播 20019.杨敦显博客中的意见领袖现象分析——以新浪的房产博客为例[期刊论文]-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9)10.陶文昭重视互联网的意见领袖[期刊论文]-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7(10)11.肩冲谁是08年度ZOL数码摄影论坛最热心的十大网友--H50论坛推荐区 20091.学位论文张倩网络论坛中的意见领袖研究——以天涯社区为例2009本文从剖析意见领袖的涵义入手,通过对网络论坛网民存在形态的分析,判断出哪些人可以称为网络论坛意见领袖,在此基础上辅以对天涯社区主版论坛意见领袖的实例研究,找出网络论坛意见领袖的特点。
接着,本文将传统意见领袖分为名人型和普通人型两类,并分别与网络论坛意见领袖比较分析,归纳出网络论坛意见领袖的一般规律,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章对拉扎斯菲尔德、郭庆光等人的意见领袖理论进行梳理,将其界定为“传统意见领袖理论”,并将传统意见领袖划分为名人型和普通人型两类。
第二章结合网络论坛的特点,分析存在于网络论坛中的网民的四种形态:“版主”、“精华网友”、“灌水网友”以及“砖手”。
确定精华网友和砖手即为网络论坛的意见领袖,并确定精华网友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第三章说明确定天涯社区主版论坛为研究对象的原因,通过对主版论坛意见领袖的性别、年龄、职业、注册时间、发贴数量、帖子类型、网友评价等个人情况的分析,归纳出论坛意见领袖的特点。
将网络论坛意见领袖与传统意见领袖中的名人型和普通人型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网络论坛意见领袖的一般规律,完善和扩展传统意见领袖理论。
第四章分析网络论坛意见领袖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影响,并提出要想对互联网实施有效的监管,应将重点放在对论坛意见领袖积极引导的建议。
2.学位论文曾岩艳网络媒体公共舆论的调控研究2008伴随着网络成为新的传播媒介,网络媒体公共舆论也迅速出现,它对社会的发展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由于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即时性、超文本性及个性化等特点,网络媒体公共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显得比较复杂。
一方面,网络传播使公众在网络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广阔的舆论空间和更多的舆论自由,促进了社会民主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舆论非理性和偏激化倾向以及舆论暴力等问题。
因此如何因势利导,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公共舆论的建设性作用,促进网络媒体公共舆论的健康发展,成为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论文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事物的研究思路展开研究。
即采用从一般到具体,从现状到问题再到解决方案的技术路线,对网络媒体公共舆论及其调控问题进行较全面、系统地分析。
对原有研究成果在继承的基础上补充、发展、完善,并针对网络舆论的调控提出一个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思路。
本文以网络媒体公共舆论的基本内涵、特征及其形成过程为切入点,对网络媒体公共舆论的调控做了理论上的分析。
着重论述了我国网络媒体公共舆论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网络舆论非理性、偏激化倾向,舆论暴力以及舆论的“西化”影响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列举这两年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舆论事件加以说明。
网络媒体削弱了舆论调控系统对信息传播的控制和干预能力,因而加大了对媒介约束和对受众引导的难度,也就是网络媒体公共舆论调控的难点所在。
论文集中探讨了如何对网络媒体公共舆论进行有效地调控,提出并较详尽地阐述了网络媒体公共舆论调控的措施和策略,即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行为;加强网络媒体行业自律,强化个体道德自律;建立舆论监测引导机制,实行舆情调查与预测;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用主流声音引导舆论;培养“意见领袖”,引导网络媒体公共舆论走向;强化技术手段应用,对网络舆论实现有效控制;与传统媒体舆论互动,形成一个共同的舆论场,从而初步构建较为科学而完整的网络媒体公共舆论社会控制体系。
3.学位论文王彦琦网络媒体的信息把关研究2009最早提出把关思想并在理论上开启把关研究之先河者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KurtLewin)。
卢因于1947年的《群体生活渠道》一文中明确提出“把关人”概念。
该理论的提出在很大的程度上丰富了大众传播理论,不但说明了传播活动中的控制现象,而且全面的总结了媒体中把关人的角色、特征、功能与责任,为实际信息传播过程当中的信息把关提供了理论依据。
然而,网络媒体的出现,给人类的传播活动带来巨大的改变,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增强,传播主体增多,去中心化等特征,导致了把关人在网络信息传播当中的地位受到严重的削弱,甚至是缺失。
把关人在网络信息传播当中的缺失导致了网络传播当中不良、垃圾信息泛滥,严重破坏了网络传播的环境,对社会也造成了不良影响,这对网络传播的正常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对网络传播的把关人研究迫在眉睫。
本研究遵循把关人的研究路线,对网络信息传播当中的把关人进行细致的分析。
深入的探讨网络信息把关人在网络信息传播当中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在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对现阶段流行的网络把关技术进行分类,并将把关的过程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最后通过分析把关技术与人类网络传播活动的相互影响,指出了在人类网络传播活动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对网络信息把关提出的新要求。
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基于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把关人理论发生了如下变化: (1)把关人开始引导受众有选择的接收网络信息; (2)监控网络,清理不良信息; (3)“意见领袖”,平民把关人的出现。
2.对网络把关技术进行了分析,还原网络技术把关的全过程。
3.把关技术的在网络传播当中的应用,对人类的网络信息传播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反过来,人类网络传播活动的不断改变也对网络传播把关提出了新的要求: (1)不断更新网络把关技术; (2)提高信息把关的精确度; (3)增强信息把关的客观性。
4.期刊论文谢梅.刘昊网络传播环境中的舆论传播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29(8)网络舆论是以直接的方式公开表达意见的舆论,属于显在舆论,网络的开放特性和民主氛围便利了社会的潜在舆论向显在舆论的延伸和发展.本文认为网络舆论是沿着个人意见的发表-意见领袖的助推-权威人士的引路人而形成的.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是现实、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双循环推动模式;网络舆论具有多路径和超稳定性的特征.5.学位论文李怡网络口碑营销的应用价值研讨2005本文以德国传播学者纽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模型为基础,构建一个全新的模型,运用网络调查与现实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证方法研究当前网络用户在网络上发表他们对一些产品的观点、认识和看法时所受到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而分析产生“沉默的螺旋”效应的可能性大小。
从以上进行的消费者行为研究中,本文将对网络口碑营销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建议有:1.“沉默的螺旋”效应在网络空间存在的可能性虽有所降低,但仍然存在;同时,它的表现方式也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变化。
2.企业可以运用“网络口碑营销”模式,在消费者群体中引发“沉默的螺旋”效应,使产品的正面口碑迅速被大部分消费者所接受。
3.企业应该寻找符合自己产品定位的网络虚拟群体和其中的意见领袖,促使他们传递产品信息。
4.BBS和e-mail是运用“网络口碑营销”的有力工具。
6.学位论文李芳网络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新媒介环境下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新认识2004该文将网络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作为主要课题来研究更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意义.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回顾"沉默的螺旋"理论研究的历史,首先对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研究进行一番简单的梳理,主要强调"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其中的地位与影响;同时综览"沉默的螺旋"理论研究的发展轨迹,理清该文研究对象的历史发展脉络和该文的研究指向.第二章界定新媒介与新媒介环境的内涵,主要从两个层次展开论述,即新媒介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又一次质的飞跃,什么是新媒介,什么是新媒介环境,最终形成概括性结论:即新媒介,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技术内核的新型传播媒介,它以高度的数字化、融合化和网络化为基本特征,包括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卫星通讯、互联网、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等多种形式.新媒介环境,是指在以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为基本特征的新媒介传播过程中,人类所要面临并置身其中的一种崭新的生活环境和传播环境;而对于新媒介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则是新媒介的生态环境.并以此为基础,从狭义上将新媒介界定为网络媒介,由此圈定该文的研究范围、领域,并从新媒介环境这一崭新的视角出发,来重新认识媒介环境的变更对传统"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挑战.第三章是该文的核心部分之一,着重论述"沉默的螺旋"理论在新媒介环境下所面临的挑战.具体包括三个层次:1.网络传播中人际化与大众化的双向回归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挑战.2.网络传播异质化特征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冲击.3."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假设在新媒介环境中所发生的变更.第四章是该文核心部分之二,论述新媒介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存在合理性与适用性.具体阐述了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社会的反差;新媒介环境下意见领袖和守门人的存在;网上仍然存在"沉默的大多数";对网络空间中群体压力的重新解读.通过以上四方面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网络空间中由于"沉默的螺旋"产生的一些假设条件和心理机制仍然存在,网络传播与现实传播所具有的某些相似性,使"沉默的螺旋"现象在网络中并没有消失,只不过其表现形式有所变化而已.第五章是该文核心部分之三,论述"沉默的螺旋"理论具有的现实意义.首先通过个案分析并探索性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制约因素;其次论述了在新媒介环境中网上舆论所具有的新特点,以及该理论在引导和控制网上舆论,整合社会及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方面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并得出结论:"符合民意——媒介设置议程(形成社会舆论)——'沉默的螺旋'开始旋转",可见只要媒介的意见来自于民意,"沉默的螺旋"就能产生惊人的效果;而"不符合民意——媒介设置议程(形成错误舆论)——误导民意——形成'沉默的螺旋'",即单凭媒介造势,操纵和控制舆论,即使产生效果也是暂时的,舆论终将发生逆转.并由此对"沉默的螺旋"发展前景作以展望.7.期刊论文张立平营销传播的另一种思维——社会网络传播-现代商业2008(35)社会网络传播是一种基于人际信任关系网的新型营销传播方式,在当代营销传播活动中越来越突显其作用.本文透过社会网络理论,探讨了如何优化利用社会网络进行营销传播,从而明确社会网传播在营销传播中的地位,并为国内的企业及营销者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8.学位论文刘昊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与调控策略研究2006根据CNNIC的统计,截止到2006年7月,中国域名总数为2950500个,我国共有网站7884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