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一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

实验一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

实验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一、实验原理:该实验中,对三类化合物的鉴定都是根据它们的特定颜色反应进行的。

当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钾溶液亦可)与质量浓度为0.05g/m1的硫酸铜溶液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

Cu(OH)2与葡萄糖等可溶性还原糖共热,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因此,利用该反应,可证明样液中含可溶性还原糖。

苏丹Ⅲ是可以对脂肪染色的试剂,因此,当含有大量油滴的植物细胞用苏丹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可看到细胞内橘黄色的颗粒。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因而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紫色的络合物。

若在组织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后,有紫色反应,则证明其中含有蛋白质。

二、实验目的: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三、实验材料:1、做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还原糖的含量、生物组织中有色素会影响实验结果及其观察的最重要因素。

因此要选用可溶性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植物组织,其中以苹果、梨最好。

也可用白色的甘蓝叶、白萝卜替代(不能选西瓜)。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时,所用材料一要脂肪含量高,二要有一定大小才能做徒手切片,花生种子符合该实验的要求。

将花生种子经过3~4小时的浸泡使其变软,有利于切成薄片;但浸泡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切片时易碎裂,切不成薄片。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一般选用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大豆(豆浆)或鸡蛋清。

四、试剂配制:1、斐林试剂:甲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10克的氢氧化钠加水至100ml即成);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5g硫酸铜加水至100m1充分溶解即成)。

甲、乙试剂千万要分开放,不可混合。

在实验过程中,将4~5滴乙液滴入2ml甲液中现混现用。

2、苏丹Ⅲ溶液:将0.1g苏丹Ⅲ干粉溶于100ml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中,待全部溶解后即成。

3、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使用斐林试剂甲液)。

B液——质量浓度为0.01g/mi的硫酸铜溶液(称取1 g硫酸铜加水至100ml充分溶解后即成)。

五、注意事项:1.选材必须是可溶性还原糖,蔗糖不是还原糖不能用;一般淀粉又是不溶性糖且无还原性也不能用。

因此,选择理想的生物材料是本实验成败的关键。

要充分理解教材中选用特定材料的意图。

2.本实验的三类有机物的鉴定,均依据特定的颜色反应。

所以在实验中应特别注意观察鉴定试剂加入前后的颜色变化,加深印象并做好记录。

3.在对可溶性还原糖鉴定的过程中,使用的斐林试剂要现配现用,混合均匀后一次加入。

在水浴加热时,试管底部不要触及烧杯底部,以防止试管受热不匀而爆裂;加热时,试管口也不要朝向自己或他人,防止沸腾的溶液冲出试管造成烫伤。

4.在对脂肪进行鉴定时,切出符合要求的薄切片是实验结果能否满意的关键。

要多按教材要求练习徒手切片技术(特别注意切片时的安全)。

5.在对蛋白质进行鉴定时,若使用蛋清,必须按要求稀释。

实验样液要留出一份作为对照,便于最后进行比较。

实验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一、实验原理高等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的基质中。

叶绿体一般是绿色的,扁平的椭圆形或球形,可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

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作为标志。

二、目的要求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 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分布。

3. 通过在显微镜下的实际观察,理解细胞质的流动是一种生命现象。

三、材料用具菠菜叶(或藓类的叶)新鲜的黑藻。

四、仪器试剂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台灯,铅笔。

五、方法步骤(一)制作菠菜叶片临时装片1 . 取材取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

2. 制片往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用镊子夹新取的叶,放入水滴中,盖上盖玻片。

(二)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1. 用低倍镜观察。

2. 用高倍镜观察。

注意细胞内的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情况。

(三)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3. 供观察用的黑藻,事先应放在光照,室温条件下培养。

4. 将黑藻从水中取出,用镊子从新鲜枝上取一片幼嫩的小叶,将小叶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盖上盖玻片。

(四)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5. 用低倍镜观察用高倍镜观察。

6. 用高倍镜观察用高倍镜观察,注意叶绿体随着细胞质流动,仔细看看每个细胞中细胞质流动的方向是否一致。

六、结论将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填写在实验报告册上。

七、讨论1. 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是静止不动的?为什么?2. 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3. 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这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实验三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一、实验目的1.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

2.初步掌握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技能。

3.初步掌握绘制生物图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植物体中,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茎尖等分生区细胞,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可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过程,根据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变化情况,识别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着色。

三、材料用具洋葱根尖、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培养皿、铅笔、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质量分数为0.01g/ml的龙胆紫(或紫药水)四、实验过程(见书P39)1.洋葱根尖的培养(提前3—4天)2.解离:5min3.漂洗: 10min4.染色: 5min5.制片6.镜检五、注意1.解离充分是实验成功的必备条件。

解离充分,组织才能分散,细胞也不会重叠。

2 .漂洗时间一定要足够,否则细胞染不上色。

3 .染色时,染液的浓度和染色时间必须掌握好。

特别是染色不能过深,否则镜下一片紫色,无法观察。

六、讨论1.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是什么?谈谈你自己的2.在观察清楚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以后,绘出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简图,并标明时期。

实验四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一、实验原理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Fe3+是一种无机催化剂,它们都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可以比较酶的催化效率。

在实验中,分别用质量分数为3.5%的氯化铁溶液和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做实验,在每一滴氯化铁溶液中Fe3+的数,大约是每滴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分子数的25万倍。

二、目的要求(一)初步学会探索酶的催化效率的方法。

(二)探索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的高低。

三、材料用具(一)实验材料在做上述实验时,你所选择的实验材料为:如猪的新鲜肝脏。

请说明选择上述材料的理由:因新鲜肝脏内的酶的活性较高。

注意:在实验时,应先用钢剪将肝脏剪成黄豆大小再研磨,不能用整块的肝脏,因为整块肝脏中酶与H2O2的接触不够。

(二)实验用具和试剂1、实验用具请在下表中选择你要用的实验用具,并确认它们已经存在(在备注栏中打“√”)2、试剂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

质量分数为3.5%的氯化铁溶液。

四、方法步骤(一)制备肝脏研磨液称取一定量的猪的新鲜肝脏,剪碎后放入研钵研磨,然后再过滤制成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

(二)实验操作与观察取试管①和②,各注入2ml过氧化氢溶液→①号试管内滴入2滴FeCl3溶液,②号试管内滴入2滴新鲜肝脏研磨液→用拇指堵住试管口轻轻振荡→将已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分别放①、②试管的液面上方面观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六、注意事项(一)加入实验材料后,应立即观察实验现象。

(二)向试管中插入快要熄灭的卫生香时,动作要快,但不要插入到气泡中,以免使卫生香因潮湿而熄灭。

(三)试管最好使用20×200ml的,因为如果试管过小,整个试管就会因充满稠密的气泡而影响卫生香复燃。

(四)过氧化氢溶液有一定的腐蚀作用,若不小心皮肤溅上了过氧化氢溶液,一定要用大量清水实验五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1、实验目的(1)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

(2)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2、实验原理淀粉和蔗糖都没有还原性,也就是都不能使斐林试剂还原,所以都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

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水解成的麦芽糖则具有还原性,能够使斐林试剂还原,生成砖红色的沉淀。

蔗糖水解产生的葡萄糖和果糖都具有还原性,但唾液淀粉酶不能将蔗糖水解。

试验中可以用菊糖代替蔗糖。

这是因为菊糖是由多个果糖分子缩合而成的,与淀同属于多糖,用菊糖与淀粉进行对比实验,更具有说服力。

3、实验材料质量分数分别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化学试剂商店有售)溶液。

4、试剂与仪器斐林试剂(也可以用班氏试剂)试管、大烧杯、量筒、滴管、温度计、试管夹、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

5、实验方法与步骤(1)取两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然后向1号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和2mL新鲜淀粉酶溶液。

向2号注入2mL蔗糖溶液和2mL新鲜淀粉酶溶液。

(2)轻轻振荡这两支试管,使试管内的液体混合均匀,然后将试管的下半部浸到60℃左右的热水中,保温5min。

(3)取出试管,各加入2mL斐林试剂(边加入斐林试剂,边轻轻振荡这两支试管,以便使试管内的物质混合均匀)。

(4)将两支试管的下半部放进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煮沸并保持1min。

(5)观察并记录两支试管内的变化。

6、注意事项①做好本实验的关键是蔗糖的纯度和新鲜程度。

这是因为蔗糖是非还原性糖,如果其中混有少量的葡萄糖或果糖,或蔗糖放置久了受细菌作用部分分解成单糖,则与斐林试剂共热时能生成砖红色沉淀,使人产生错觉。

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实验之前应检验一下纯度。

普通的细粒蔗糖往往是由于部分水解而具有一些还原糖。

可用市售大块冰糖,水洗去其表面葡萄糖得到纯净的蔗糖。

②实验中要将试管的下半部浸到37℃的温水中,因为淀粉酶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催化能力最强。

③在实验中,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要现配现用(以免被细菌污染变质),取唾液时一不定期要用清漱口,以免食物残渣进入唾液中。

④制备的可溶性淀粉溶液,一定要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因为温度过高会使酶活性降低,甚至失去催化能力。

⑤实验中如果2号试管也产生了砖红色沉淀,可能的原因是:蔗糖溶液放置的时间过长,蔗糖被溶液中的微生物分解成还原性的糖,从而影响实验效果。

这时应临时配制蔗糖溶液。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试管不干净,所以实验之前应将试管用清水再清洗一次,试管编号要醒目。

⑥实验步骤一定要按要求的程序进行,不可随意改变。

⑦如果实验中,自己的实验结果与结论上的预期结果不一致,应再设计实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或找出问题所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