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全攻略:小说中的作用题1、揭示小说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表达了/寄托了/暗示了/……的主题2、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了……的形象(表达了……的性格/精神刻画了……心理3、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使情节曲折有波澜,起伏跌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伏笔照应。
4、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
5、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思考,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
(答此类题我们要从环境本身的特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综合考虑。
)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自然环境描写:表现了……地域风格/提示了……时间、季节/渲染营造了……氛围社会环境:指出相关语句揭示了……社会现实第二步: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1、衬托人物……心理2、交代人物……身份3、表现人物……性格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内容埋伏笔,作铺垫。
第四步:结合文章中心作答深化了文章……主题(中心)开头段的作用:1、如开篇没设题,首段作用: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
2、如开篇是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起铺垫作用;内容上看,勾勒环境,展示背景或渲染气氛。
3、如开篇连续发问,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4、如开篇连续感叹,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结尾段的作用:1、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2、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也有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解题思路:1、结尾段与开头、题目比照,寻找结构关系: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2、结尾段与全文、主旨对照,理清二者关系: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
3、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
典题回顾:1、《宿店》(周末检测题)请简要说明第12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4分).①环境幽静,朦胧,营造了一种冷寂的氛围;②烘托牧羊女未盼到哥哥回来的失望之情。
(4分,每点2分)2、《青衣》(期中考试题)小说最后一段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何作用(4分)①描写了寒冷的天气,营造了悲剧氛围。
②有力地凸显了筱燕秋反常的心理和行为,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③与前文环境描写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更具艺术性。
(4分,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3、《铁公鸡施粥》(周末检测题)小说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答: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因为水灾,几十个流离失所的灾民来到铁牛镇,但这里的富户个个吝啬(2分)。
②为后文周老爷子施粥及施粥的吝啬等情节做铺垫(2分)。
4、《红墙在望》(月考题)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4分)答:.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突出了鸟印路幽暗、深邃的特点;③为小说营造了一种朦胧、神秘的氛围;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分。
每个要点1分)5、《谋杀身边的好人》(周末检测题)“艾维尔先生,你那么富有,可为什么不做慈善呢”这一句话在这篇小说中起什么作用(4分)答: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因为这一句话才引出了艾维尔的感想,当年的老警察才觉察出了端倪,并最终找到了凶手艾维尔。
(2分)②引发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索。
艾维尔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却恩将仇报,引发人们思索什么才是真正的慈善。
(2分)6、《骆驼祥子》(2010年山东卷)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答:①内容上,突出刘四爷的“虎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更加丰满。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刘四爷的叙述,引出下文虎妞这一人物形象。
7、《活着》(2013年山东卷)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4分)答:①点出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8、《严冬海猎》(2011广东)附划线句子:开头首段划线句: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
沿海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
海肚天脚一片胭红。
怕冷的夕阳像喝醉了酒,醉醺醺地没入暮霭中。
这是霜冻的征兆。
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结尾划线句:②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的像守着摇篮的母亲……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
(4分)答:开头部分:(1)交待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
海面、海肚天,交待了故事的地点——海边。
夕阳、暮霭,交待了时间。
(2)渲染冷寒的气氛,为故事的开展做好铺垫。
“硕大无朋的冰块”“严寒的海面”“怕冷的夕阳”“几十年未遇的寒流”“冷冷清清”渲染了一种冷寂的气氛,为人物的出场做好铺垫。
暗示少年正是因为生活所逼不得不下海,烘托出少年坚强的性格。
结尾:深化小说的主题。
结尾用“大海静了”“静得像守着摇篮的母亲”,来衬托少年完成海猎之后家庭的宁静快乐,揭示出这一家庭备受生活苦难折磨的生存现状,同时也衬托出少年坚强、懂事、富有责任感的性格,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9、《侯银匠》(2008年江苏卷)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4分)答: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
②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10、《枣香醉人》(2014年天津卷)文中插叙“童年打枣”的场景有什么作用〈4分)答:写出枣树给自己带来的欢乐,表现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温暖亲情。
用枣子的累累果实和现在的“也老了”的枣树枣子很少的情形形成对比,暗喻爷爷奶奶为这一家子的巨大付出后,渐渐衰老。
表达一中惋惜和感恩之情。
11、《尊严死》(期末考试题)小说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答:①通过对薄而淡的阳光、深秋的凉意等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渲染了清冷的气氛,烘托人物心境。
②通过介绍到医院的时长,为后文两人在车上做出选择、商定结果埋下伏笔。
③从大学到医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与人物的社会环境。
④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每点1分)考前全攻略:小说的探究题典题回顾:1、《活着》(2013年山东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6分)【答案】①“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②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③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④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答出三点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分析文章题目可从内容、结构、情感、主旨等角度进行。
2、《侯银匠》(2008年江苏卷)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6分)【答案】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更有情趣。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3、《审丑》(2011年山东卷)“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答案】(1)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
(2)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派、风格、理论),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
(3)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却隐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
(4)小臭儿不孝,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
4、《枣香醉人》(2014年天津卷)本文标题为“枣香醉人”,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4分)【答案】①枣香”是线索,结构全文,渲染氛围;运用比喻写爷爷奶奶对我的影响。
②“根”运用比喻,点明主题——对爷爷奶奶为儿女日夜操劳、耗尽自身的赞颂。
(认为哪一个好均可,但要言之有理)5、《尊严死》(期末考试题)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郑波,有人认为主人公是程奋。
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8分)【答案】观点一:我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郑波。
(2分)结合文本:①从人物关系上看,郑波是老教授程笃的亲传弟子,又是程奋如同手足的师兄,是小说中的核心人物。
②从情节安排上看,郑波占主导地位,是贯穿始终的人物,也是矛盾冲突的主体。
尤其小说的结局部分写郑波最终以家属的身份在医院“签的字”“拔的管子”,又在尾声部分写他面对别人的询问时“从容如昔”,都在凸显他是小说的主人公。
③从形象塑造上看,老教授弟子郑波坦荡与重情,而作为亲生儿子程奋迟疑犹豫,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郑波的人物形象,因此郑波是小说的主人公。
④从主题表现上看,郑波性格与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体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弟子郑波堪称担当,凛然地帮助弥留之人挽回最后的尊严,这种品质值得彰显。
所以从作者的创作意图中可以体会到主人公是郑波。
通过他突出小说的主题,也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6分,答出3点即可。
)观点二:我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程奋。
(2分)结合文本:①从人物关系上看,程奋是老教授程笃的亲生儿子,拥有父亲辞世方式的决定权,故为小说的关键人物。
②从情节安排上看,程奋占主体地位,是贯穿始终的人物,也是矛盾冲突的主体。
③从形象塑造上看,老教授的弟子郑波坦荡与重情,与作为亲生儿子的程奋的世俗与亲情淡薄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程奋这一人物形象。
④从主题表现上看,儿子程奋面对选择时迟疑犹豫、顾虑重重甚至是推卸责任,这种品性正是小说要探讨的核心。
所以从作者的创作意图中可以体会到主人公是程奋。
通过他来突出了小说的主题,也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6分,答出3点即可。
)(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如果只答观点,没有结合文本分析不得分。
)6、《红墙在望》(月考题)“红墙在望”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答案】①指“我”即将到家,给人安全和欣慰;②指老人看到“我”,如同看到女儿,得到慰藉;③蕴含着作者对温暖的渴望,对亲情的颂扬。
(6分。
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7、《宿店》(月考题)文章说“至于客人,我们权且把他当做调查民间的‘调查家’吧”,假如你是那位客人,你会感受到什么(6分)【答案】.①人们生活贫困,度日艰难,但积极乐观地生活。
②乡村安宁,富有生活情趣。
③人们相互关照关爱。
(6分,每条2分)8、《铁公鸡施粥》(周末检测题)周老爷子临终那番话颇有深意,请结合传统文化、联系当今社会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6分)示例一:老爷子的临终遗言深刻揭示了行善亦有道的道理。
“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表明他做事有自己的思想、价值观,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