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三二轮复习 专题16 生活与哲学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高三二轮复习 专题16 生活与哲学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专题十六 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
考点排查与解读
4.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2.运用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来分析人类 运用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来分析人类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 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两对基本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用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 用是不平衡的 。 其中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 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 , 是一切矛盾的物质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发 源。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是生产方式发 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1.准确表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准确表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经济基础和 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化的 (6)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不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根本原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 价值和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仅遵循它自身的运动规律,而且服从与生产 仅遵循它自身的运动规律 ,而且服从与 生产 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 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生产基础的巩固和完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的规律。 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的规律 。 生产力和生 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 产关系的矛盾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的发展和变革。 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解决, 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 也 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解决,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 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 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 时 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阻碍社会前进。 阻碍社会前进。 价值的实现方式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1.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 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十七大报告指出 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 自治制度” 人们注意到,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自治制度”。人们注意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首次纳入中国特色政治 制度范畴。 制度范畴。这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生动体 现。 阅读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回答党为什么要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阅读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回答党为什么要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 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 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② 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实际上是党树立群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 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以人为本的体现,它有利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 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以人为本的体现,它有利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 政策的贯彻,有利于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因此把“ 政策的贯彻,有利于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因此把“基层群众 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要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应经济基础的状况。党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 应经济基础的状况。党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 是对上层建筑的改革和完善,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是对上层建筑的改革和完善,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从2011年起,民族团结教育将纳入小学段考察和中考、高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 2011年起 民族团结教育将纳入小学段考察和中考、高考、 年起, 考试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同时, 考试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同时,各种小学还将把学生参加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纳入学 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册或学生成长记录册。 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册或学生成长记录册。 运用《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分析, 运用《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分析,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哪 些观点? 些观点?
1.社会意识 ) 全同步性. 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3)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影响、 )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历史人物的作用于人民群众的作用是 怎样统一起来的? 怎样统一起来的?
马克思既承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既承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又承认历 史人物的重大历史作用, 史人物的重大历史作用,他们是统一于社会实践中的一股 力量而不是两股力量。 力量而不是两股力量。 杰出人物是社会历史发展和群众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 杰出人物是社会历史发展和群众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没 有这种需要,他们也不可能产生。 有这种需要,他们也不可能产生。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包 括造就自己的英雄(杰出)人物(领袖)。 括造就自己的英雄(杰出)人物(领袖)。 杰出人物的杰出才能使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结晶, 杰出人物的杰出才能使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结晶,离开了 人民群众的实践,其领袖才能就成了无源之水。 人民群众的实践,其领袖才能就成了无源之水。 杰出历史人物的巨大历史作用也要通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 否则,即使它们有三头六臂也完成不了历史大业。 践,否则,即使它们有三头六臂也完成不了历史大业。
唯 认物 识史 社观 会( 与历 价史 值唯 选物 择主 义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最主要的和最基本的区别 是什么? 是什么?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 回答不同。 回答不同。 谁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2)对“谁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个问题的回 ) 答完全不同。 答完全不同。 (3)二者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没有自身的规律”回答 )二者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没有自身的规律” 完全不同。 完全不同。 (4)是否坚持实践的观点。 )是否坚持实践的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正确的、先进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正确的、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拓展探究 (1)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为什么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为什么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2)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怎样维护民族团结?(从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民族 )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怎样维护民族团结? 从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 区域自治制度、公民的义务) 区域自治制度、公民的义务) (3)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从教育在在文 )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弘扬民族精 神等角度) 神等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