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0×1′)二、单选题(10×2′)三、图表题(2×7′)四、简答题(3×8′)五、证明题(2×10′)六、综合题(1×12′)1.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思维的形式,又称思维的逻辑形式,即思维在抽象掉具体内容之后所具有的共同结构。
2.逻辑常项、变项:①逻辑变项:逻辑形式中代表不同的思维内容的项;②逻辑常项:不随思维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项。
逻辑常项体现逻辑形式的本质特征,是思维的逻辑形式的关键,是区分不同种类的逻辑形式的唯一依据,因而是最重要的。
3.推理的有效性:一个经过解释(如赋值)后的逻辑公式,如果没有出现前提真而结论假的情况,则它是有效的。
4.亚里士多德(西方逻辑学之父)、培根(归纳逻辑创立者)、莱布尼茨(提出思维计算、现代逻辑奠基者)5.命题逻辑概述:命题是反映事物情况的思想,任何命题必须通过语句才能表达出来。
6.复合命题及其推理(1)负命题及其推理定义:否定一个命题而形成的复合命题。
逻辑性质:它的真假与被否定命题的真假是相反的。
真值表:p ┐pT FF T推导规则:①双重否定引入规则(┐┐+):从A可以推出┐┐A。
②双重否定消去规则(┐┐┐┐A可以推出A。
-):从(2)联言命题及其推理定义:又称合取命题,是由命题联结词“并且”联结支命题而形成的复合命题。
逻辑性质:合取命题为真,它所有合取支为真;所有合取支为真,合取命题为真。
真值表:p q p∧qT T TT F FF T FF F F运算规律:①∧的交换律:p∧q⇔q∧p;②∧的结合律:p∧(q∧r)⇔(p∧q)∧r;③∧的重言幂等律:p∧p⇔p推导规则:①合取引入规则(∧+):由A和B可以推出A∧B;②合取消去规则(∧-):由A∧B可以推出A,由A∧B可以推出B。
(3)选言命题及其推理定义:用“或者”、“要么”等逻辑联结词联结支命题而形成的复合命题(对事物若干可能情况作出陈述的命题)。
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
①相容选言命题定义:又称弱选言命题,是用“或者”联结支命题而形成的选言命题。
逻辑性质:相容选言命题为真,它的选言支至少有一个为真;选言命题至少有一个选言支为真,选言命题为真。
真值表:p q p∨qT T TT F TF T TF F F运算规律:a∨的交换律:p∨q⇔q∨p;b∨的结合律:p∨(q∨r)⇔(p∨q)∨r;c∨的重言律:p∨p⇔p推理规则:a析取消去规则(∨-):从A∨B和┐A可推出B;从A∨B和┐B可推出A。
可表述为:否定肯定式,否定一部分选言支,就要肯定其余的选言支。
b析取引入规则(∨+):从A可推出A∨B;从B可推出A∨B。
②不相容选言命题(不相容析取词中缺一个点∨)定义:用“要么”联结支命题构成的选言命题。
逻辑性质:选言支有且只有一个为真,不相容选言命题为真。
真值表:p q p∨qT T FT F TF T TF F F运算规律:Ⅰ∨的交换律:p∨q⇔q∨pⅡ∨的结合律:p∨(q∨r)⇔(p∨q)∨rⅢp∨q⇔(p∧┐q)∨(┐p∧q)推理规则:∨消去规则:从A∨B和A可推出┐B,从A∨B和B可以推出┐A;从A ∨B和┐A可推出B,从A∨B和┐B可以推出A。
(4)假言命题及其推理假言命题是由“如果,那么”、“只有,才”、“当且仅当”等联结词联结两个支命题而形成的复合命题。
①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定义:是用“如果,那么”等联结词联结前、后件形成的假言命题。
逻辑性质:除了前件为真而后件为假时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是假的之外,其他情况下,充分条件假言命题都是真的。
真值表:p q p→qT T TT F FF T TF F T②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定义:是以“只有,才”联结前、后件形成的假言命题。
真值表:p q p←qT T TT F TF T FF F T③充要条件假言命题定义:是以“当且仅当”作为联结词的命题。
逻辑性质:当p和q的真值相同时,p↔q的真值为真;当p和q的真值不相同时,p↔q的真值为假。
真值表:p q p↔qT T TT F FF T FF F T(5)其他关于联结词的推理7.NP系统推导规则:重言蕴涵式①(p→q)∧p→q(蕴涵消去,→_)(p,q)→(p→q)(蕴涵引入,→+)②(p→q)∧┐q→┐p(否后律,.)③(p→q)∧┐q→p(p→q)∧┐p→q(析取消去,∨_)④p∧q→pp∧q→q(合取消去,∧_)⑤(p,q)→p∧q(合取引入,∧+)⑥p→(p∨q)q→(p∨q)(析取引入,∨+)⑦(p→q)∧(q→r)→(p→r)(假言连锁推理,.)⑧(p→q)∧(r→s)∧(p∨r)→(q∨s)(二难推理,.)⑨(p→q)∧(p→┐q)→┐p(归谬推理)重言等值式①p↔┐┐p(双否体,┐┐_)②(p→q)↔(┐q→┐p)(易位体,.)③┐(p∧q)↔(┐p∨┐q)┐(p∨q)↔(┐p∧┐q)(德·摩根律)④p∧q↔q∧pp∨q↔q∨p(交换律)⑤p↔p∧p(合取幂等律)p↔p∨p(析取幂等律)⑥p∧(q∨r)↔(p∧q)∨(p∧r)(合取对析取的分配律)p∨(q∧r)↔(p∨q)∧(p∨r)(析取对合取的分配律)⑦p∧(q∧r)↔(p∧q)∧rp∨(q∨r)↔(p∨q)∨r⑧p∧q→r↔p→(q→r)p∧q→r↔q→(p→r)(移出律或输出律)⑨p→q↔┐p∨q(蕴析律)┐p∧(q∧┐q)→p⑩(p↔q)↔(p→q)∧(q→p)(等值律)8.真值表的判定作用(P62)9.词项的逻辑特征:内涵:词项所表达的概念;外延:词项指称的对象10.词项的逻辑方法:(1)限制:通过增加内涵使一个外延较大的属词项过渡到外延较小的种词项。
(2)概括:通过减少内涵使一个外延较小的种词项过渡到外延较大的属词项。
(3)定义:用简洁的语句明确词项内涵的逻辑方法。
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组成。
定义的规则:①被定义项的外延和定义项的外延必须是全同关系;②定义项中部的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③定义项中不得有含混的词语,不能用比喻;④定义联项不能是否定的。
(4)划分:把词项外延分成若干小类以明确词项外延的逻辑方法。
划分的规则:①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②每次划分必须使用同一划分标准;③每次划分各子项外延应不相容;④划分应该逐级进行。
11.词项外延间的关系:①全同关系:如果所有S是P,并且所有P是S,则称S和P具有全同关系。
②真包含于关系:如果所有S是P,并且有P不是S,则称S真包含于P。
③真包含关系:如果所有P是S,并且有S不是P,则称S真包含于P。
④交叉关系:如果有S不是P,并且有S是P,并且有P不是S,则称S和P具有交叉关系。
⑤全异关系:如果所有S不是P,则称S和P具有全异关系。
如果全异关系的两词项S与P有一个共同的邻近的属词项I,则全异关系可分为:①矛盾关系:S与P全异,其中一个是正词项,另一个是与之相应的负词项,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其属词项I的外延。
②反对关系:S和P全异并且两者都为正词项,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其邻近属词项I的外延。
12.违反逻辑规则会出现的错误①违反定义规则会犯定义过宽、定义过窄、同语反复、循环定义、定义含糊不清、以比喻代定义、否定定义等逻辑错误。
②违反划分规则会犯子项不全、多出子项、混淆划分标准、子项相容、越级划分等逻辑错误13.直言命题结构:直言命题是以主谓式语句表达的,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四部分组成。
①主项:指称断定对象的词项。
②谓项:指称对象所具有的或不具有的性质的词项。
③联项:联结主项和谓项的语词。
④量项:表示主项外延被断定的范围的语词。
14.主、谓项的周延性周延性:直言命题中主项、谓项外延被断定的情况。
①主项是否周延,由命题的量(量项)决定。
全称命题主项周延,特称命题主项不周延。
②谓项是否周延,由命题的质(联项)决定。
否定命题谓项周延,肯定命题谓项不周延。
15.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对当关系:主、谓项相同的A、E、I、O四种直言命题之间存在的真假制约关系。
①反对关系:A—E之间具有“不能同真、可以同假”的关系。
②矛盾关系:A—O、E—I 之间具有“不能同真、不能同假”的关系。
③蕴涵关系(差等关系):A—I、E—O之间具有“前者真后者必然真、前者假后者必然假”的关系。
④下反对关系:I—O之间具有“不能同假、可以同真”的关系。
16.换质法、换位法的规则(1)换质法:通过改变前提命题的质,即把肯定变为否定,把否定变为肯定,从而得到一个新命题的推理方法。
规则:①只改变前提命题的质(联项)。
②结论的谓项应是前提命题谓项的矛盾词项。
(2)换位法:通过调换前提命题主、谓项的位置,从而得到一个新命题的推理方法。
①只改变前提命题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
②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仍不得周延。
17.三段论(1)定义:由包含一共同项的两个直言命题推出的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的推理。
(2)结构:有三个直言命题组成,其中两个是前提,一个是结论;包含三个不同的词项:大项(谓项,P)、小项(主项,S)和中项(共同项,M)。
典型形式:MAP,SAM SAP (3)格和式:①格:由中项在前提中位置的不同所形成的三段论形式。
②式:由大小前提和结论的质和量不同而形成的三段论形式。
(4)基本规则:①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
②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上不得周延。
③前提与结论中否定命题的数量必须相等。
导出规则:④从两个特称命题不能必然得出结论。
⑤若前提中有一特称命题,则结论必为特称命题。
18.全称命题→蕴涵式,特称命题→合取式19.归纳逻辑的性质:结论的知识超出了前提所提供的知识范围,换言之,前提并非蕴涵结论。
因而,即使归纳推理的前提都是真实的,也不能由此保证结论必定真实,但它却为结论很可能为真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20.归纳和演绎的区别:①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程度不同。
②决定前提与结论之间联系程度的根据不同。
③与有效的演绎推理的结论相矛盾的判断必然与其前提矛盾;与正确的归纳推理结论相矛盾的判断则与前提相容。
④违背演绎推理规则的谬误一般属于“形式的谬误”,而违背归纳推理规则的谬误属于“非形式的谬误”,因后者的谬误原因主要与推理的“素材”有关。
21.类比推理:(1)定义: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2)类型:①正类比推理:根据两个(或类)对象若干属性相同或相似,又已知其中一个(或类)对象还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另一个(或类)也具有该属性的推理。
②负类比推理:根据两个(或类)对象都不具有某些属性,又知其中一个(或类)对象还不有某种属性,从而推示另一个(或类)对象也不具有该属性的推理。
③正负类比推理:根据两个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它们也都具有另一种属性;又根据它们都不具有某些属性,从而推出它们也都不具有另一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