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ice opertions
办公室业务・理论探讨
196
办公室业务2012・5
文/孟鹏涛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大学生也成为使用网络的重要群体之一。
然而在享受自由的网络学习、便捷的网络生活和轻松的网络交往的同时,由于网络的负面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大学生中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日渐凸显。
因此,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是摆在我们目前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
大学生是接受互联网最快、受其影响最深的群体,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心理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却不容乐观。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日渐凸显。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构建中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一)热衷网上聊天,言行过度放纵。
当代的大学生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激烈的竞争和繁重的学业和就业压力。
但他们们由于自身的受教育程度,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再生气也要保持仪态和素质,于是,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就成了他们发泄的最佳场所。
他们经常通过上网聊天交友、逛论坛发帖子来排解内心的压力。
由于网上聊天交友是隐姓匿名的,他们便可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说粗话、恶意攻击他人的行为层出不穷。
网络语言极度放纵,他们心有所想随即在论坛上发帖,或将状态更新在微博、人人网上,且相互转发,以此为乐。
(二)上网时间过长,过度痴迷网络游戏。
从中学到大学,很多学生没有了中学时的升学和考试压力,课余时间多了起来,一时没有了方向和目标,大把的时间都在网上度过。
新颖刺激的网络游戏,对他们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他们可以在这虚拟的世界里,尽情地冲浪。
特
别是那些富有挑战性和诱惑力的,或是
带有暴力和色情内容的游戏,更使他们如痴如醉、欲罢不能,有的甚至通宵达旦沉湎于网络中。
研究表明,长时间迷恋网络,会使大脑高度兴奋,使人颓废、消沉。
如果他们不及时改弦易辙,不但会导致学业荒废、人际关系淡化,而且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制造与传播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制的一种隐藏在可执行程序或数据文件中的一种干扰程序,具有多样性和传染性,其繁殖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深令人触目惊心。
大学生是一个掌握高深专门知识的群体,其中的极少数人凭借娴熟的技术在网上制造和传播网络病毒,蓄意破坏他人网络终端,危害网络的正常运行。
例如在2006年被列为十大病毒排行榜首的“熊猫烧香”,就是由武汉某高校大学生雷磊和李俊编制和散播,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一)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弱化了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网络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它是由数字构成的,具有虚拟性。
而虚拟生存的一大特点就是人们不需要以自己真实的面目出现,也不需要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承担后果。
这样大学生可以随意地虚拟构建各种身份,借助符号代码在网上实行各种虚拟行为。
大学生在网上的言行是否正当,既不易察觉和监督,也不会受到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
网络给大学生提供的极大“自由”,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了自我道德的约束,削弱了责任感,从而导致大学生放纵自己的行为。
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络的虚拟性容易导致大学生原本已经构建的自律意识弱化,做出一些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
(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引发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根源。
大学生群体一般在18—25岁年龄段。
这个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阶
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待完善的特殊时期。
大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对新事物特别敏感,感情丰富而不稳定,勇于挑战创新。
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契合了大学生追求自由、崇尚自我和标新立异的独特心理。
但是他们长期生活在校园中,缺乏社会阅历和较强的道德意志自制力,面对充满诱惑的网络世界,难以判断信息的真伪,也很难按照传统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在网络生活中的行为。
大学生极易为网络的消极面所影响,他们辨别西方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相对不足,政治热情相对缺乏,这些消极的东西,难免会反映到网络活动中。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引导机制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客观原因。
网络安全维护和网络行为文明,一方面要靠网民良好的道德水平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靠社会对网络行为的监督,对网络信息的监控。
因此,一个有效的网络监督机制是必需的。
目前,社会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对网络监督体系。
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原来颁布实施的一系列网络法律法规,由于网络应用向纵深发展,已有部分明显滞后,一些关于网络行为的认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且宣传力度不够,使一些网络行为无法可依。
除此之外,网络监控技术发展也不是很成熟,很多监管技术还没能得到普及和应用,层出不穷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急需网络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技术的成熟应用。
参考文献:
①郑显亮.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对策[J ].高等农业教育,2008(09).
②李士群,网络道德[M ].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③魏雷东,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1(01).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