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与对策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与对策

贺永平周鸿[摘要]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包括行为上的失范和认识上的错误,它是由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不高的内在原因和网络自身特点的外在原因共同导致的。

大学生网络失范的治理应从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入手。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对策[作者简介]贺永平(1974-),男,四川高县人,宜宾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校管理。

(四川宜宾644000)周鸿(1949-),男,四川遂宁人,西南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原理、教育基本理论。

(重庆 400715)[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新建师范院校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TER2009-005)[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1-0050-0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网民每周上网时间平均为16.6小时.81.4%的大学生有自己的博客。

①网络生活正在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各种研究和事实表明,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却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网络道德是道德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调节网民在网络生活中行为规范的总和。

网络道德有一般道德具有的属性和特征。

网络道德从心理结构上看可分为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网络道德意志和网络道德行为。

中国传统道德理论把道德分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强调知行合一,通过知和行来考察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更便捷,因为道德行为本身包含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因素。

(一)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大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涉黄。

涉黄行为是大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中最为显著和严重的行为。

有研究显示,大学生男生中有浏览色情网站和发布黄色情信息行为的比例高达62.8%,是女生比例的两倍多,有近40%的被调查大学生偶尔或经常浏览色情网站、发布色情信息。

②有的甚至有过网络虚拟性行为,这种不良行为会严重影响学生正常的人格发展。

第二,不诚信。

网络参与是缺少监督的,参与者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提供虚假的信息,随意下载他人论文来提交课程论文。

有研究者对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5所高校的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显示,有142人在网上抄袭过论文,占29.6%;有18人在网络上传播过不实的信息,占3.8%。

③这种不诚信会产生学生的信任危机,增加学生不诚信行为。

第三,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行为也是经常发生的网络不道德行为?因为网络是匿名性,个人在网络上的轻度不道德行为不会受到处罚,所以语言暴力行为时有发生。

第四,网络黑客。

在网民中存在着黑客崇拜的现象,一些人会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而去攻击网站,如在官方网站发布虚假消息造成居民恐慌,给国家和社会的安全带来了消极影响。

(二)网络道德认知失范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人们犯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所以,我们应该主张通过知识教育培养人们的理智,,网络道德认知是网络道德行为的基础,很多网络不道德行为是因为网民不知道他的行为是不道德的。

有研究显示,大学生网民对于网络使用规范的文明守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比较了解或很了解的人非常少,仅占6.1%。

④学生不知道在网络生活中哪些是不应该的,一些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在很多大学生看来是值得崇拜的,甚至认为网络不道德行为没有现实生活中的不道德行为伤害严重,因而可能放纵自己的行为。

二、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一)大学生的内在原因网络道德问题不是网络的问题,而是大学生自己的问题,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怎么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

”⑤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关键还是在大学生自己,“魔鬼不在网络中,而在人的心灵中。

”⑥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受到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而导致自身道德低下所致。

1.学校。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主要还是一种应试教育,迫于升学的压力,学校常常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

学校道德教育的低效和弱化是使大学生产生网络道德问题的重要原因。

学校对德育的不重视和德育的低效使得大学生在中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即使进行道德教育也很少注意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到大学之后,学生有较多空余时间,因而容易被网络吸引,在网络生活中其道德约束力不够,从而导致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2.家庭。

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很多家长为了让子女专心学习而对其上网采用“堵”的方式,没有认真引导子女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养成良好网络道德习惯。

学生到了大学成了“脱缰的野马”,这样,不良的网络道德行为就反映了出来。

家庭生活不和谐也是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发生的原因之一,如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的子女更容易迷恋网络和产生网络不道德行为。

3.社会。

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对此,一些大学生往往采用逃避的方式面对压力,不努力学习,以不现实的网络生活来逃避现实。

(二)网络的特殊性网络是一个特殊的“场”,网络文化具有隐匿性、开放性、不可控性等特点。

这种特殊的场是网络道德失范的环境因素,它使大学生潜在的不道德行为冲动更容易表现出来。

1.虚拟性。

这是网络空间一切特征的基础。

网络交往仅仅作为一种信息符号的交流,而不是物理实体和能量的真实流动,用户不见面通过网络间接的“人机交流”代替了面对面的直接的“人际交流”,这是人类在网络条件下的一种新的实践活动。

这种新的社会活动使得传统的面对面交往的“熟人”社会变为虽然交流却互不见面或互不相识的“陌生人”社会。

在观实社会中,现实社会的道德行为的建立是在规范和权威的基础上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当个体触及社会的规范及他人的利益时,他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压力和自我良心的拷问,也就是必须考虑到道德成本。

在实施行为的过程中,他将会进行理性的道德判断,考察行为将带来的压力自己能否承受,然后才决定是否实施行为。

而网络则不同,在网络空间里,由于缺少“他人在场”压力而出现自由化趋势,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是非感、荣辱感、义务感、责任感、尊严感就被抛得远远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行为是一种有他人在场的行为,即使是自愿做出的行为,也难免有获得他人赞同的因素,所以这种自律行为依然有他律的成分,而在网络中的网络道德行为则几乎是绝对的自律行为,它是个体真实的道德体现。

因此,网络道德行为实际上要求要高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多于现实也就不足为怪了。

2.隐匿性。

网络掩盖了人的外在特征,隐去了相貌、表情、年龄。

穿戴和身份等一系列外貌特征,暴露了人的灵魂。

网络社区的匿名性使责任追究比较困难,容易造成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弱化。

大学生在网上的所作所为是否正当,既不易察觉和监督,也不会受到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

网络给大学生提供的极大“自由”,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了自我道德的约束,削弱了其道德责任感,从而导致大学生放纵自己的行为。

3.开放性。

传统的大众媒体普通民众只能被动接收或不接收,不能参与信息交流。

网络则与传统媒体不同,其信息交流具有显著的交互性。

互联网是全球共享的,不同的文化共同存在于相互连通的网络,在网络这个平台上,雅文化与俗文化、民族性文化与世界性文化、先进性文化与落后性文化共处一室,形成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共同体,无论什么样的文化都被网络收容。

网络的开放性导致了有害信息的泛滥。

网络中的色情引诱,可能使青少年突破道德的约束而放纵自己的欲望;网络中的暴力,可能恶性助长青少年本能的攻击心;网络中的信息欺诈,会降低公众的心理安全感,导致社会的普遍的信用危机。

在传统传播媒体时代,我们可以只给学生呈现好的道德榜样,但在网络社会,什么榜样都有,学生容易迷失,道德行为的塑造更难,从而导致学生道德的失范。

在网络上人只是虚拟的存在,人与人是平等的,网络道德规范也是非强制性的,只能依靠个人的道德信念来维持,人们在网络上是否遵从良好的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网络的自主性和平等性会吸引大学生,使其沉迷于虚幻的网络,逃避现实社会的不平等。

三、网络道德失范的对策网络道德失范的治理应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和网络文化建设。

(一)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治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根本,通过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络主体自身素质,加强网络主体道德修养,是网络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1.重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在新生入学时就对其进行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要使学生认识到在网络社会也要讲道德,也要遵守道德规则和法律规范。

让大学生认识网络对自己生活、学习有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有负面影响。

要求大学生通过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来增强免疫力,自觉摒弃网络上的垃圾信息,远离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引导大学生通过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念,升华道德人格,从而在自律的基础上遵守和践行网络道德规范。

2.转变观念,改变教育方法。

在网络对话中,大学生已经养成了民主、平等的意识。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必须适应学生的这种变化,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应通过民主对话的方式进行,使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与学生在网络上进行道德学习的方式保持一致。

如果说网络出现以前,我们还可能通过权威形式强迫学生接受道德规则的话,网络的出现则彻底否定了这种可能。

在网络时代,要使道德教育有效,就不得不采用民主对话的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就不得不以理服人,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让学生心服口服。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加强自身的网络知识技能学习,树立现代科技意识,充分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采用声、文、图并茂的综合表现方式来表达教育内容,增加教育信息容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以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网络道德教育要有针对性。

网络传播的实时性可以使思想教育更具有时效性,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通过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使我们了解到更为真实的学生思想动态,从而提高了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二)加强网络治理网络道德失范与网络的自身特点有重要关联,网络是一种特殊的“场”,环境对人的行为有重要影响作用,无论是现实环境还是网络环境,所以,网络道德失范的治理需要对网络环境进行治理,只有如此才能标本兼治。

建设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等他律机制,防止不健康的信息在网络上出现,要规范网络,净化网络,给学生一个道德的网络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