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一、规模迅速增长教育增长是指教育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

教育发展是教育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它涵摄数量、质量,效益的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

二、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双轨制即19~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别为贵族及资产阶级子女与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筛选严格、差异悬殊、互相分离、互不沟通的两个学校系统。

单轨制即20世纪后期所形成的统一的、具有多样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单一学校系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单轨制逐渐替代双轨制。

三、内涵逐渐扩大正规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

非正规教育是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

非正式教育是指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家庭、工作单位、社会)中学习和积累知识技能,形成态度和见识的无组织、无系统的终身过程。

、不平等严重存在教育平等是个体获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历史追求,其核心是消除因性别、种族、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状态、社会地位等所导致的对不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各用其材各展其长的种种歧视和阻碍。

一、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二、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是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漫长的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

三、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

四、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基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教育内容更新和教育形式变革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将促进教育从固定的人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学习固定内容向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彻底转变。

一、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

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个体发展呈现历史性与社会性、顺序性与阶段性、共同性与差异性等特征。

个体发展既是现实地展开,又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

遗传素质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均是与教育分不开的。

教育的主导作用既表现为对个体的作用,也表现为对种族遗传、对环境形成的重要影响作用。

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其能动的实践,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人的发展经常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二、发展个性是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表现。

它既反映人性的共同性,也反映其差别性。

从广义看,个性是由生理、心理、社会性诸方面一系列稳定特点所构成的;从狭义看,仅指心理特点而言,它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一系列个性特征的结合。

第2节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一、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二、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三、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四、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

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个体的个性化包含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个体特征的发展,最终促成个体价值的实现。

但个体的个性化与个体的社会化是统一的,教育的功能在于促进二者有机的结合与统一。

不断地提升人的地位,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

它反映在四个方面: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

一、素质的含义、分类与结构人的素质即人的本质、本性。

既然人具有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因而人的素质就应当由自然的与社会的一系列稳定特点所构成。

素质可分为三类,即先天的自然素质、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心理素质、后天的社会素质。

这三类素质是基本的,无论划分为若干种素质,都必须从属于这三类。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目的与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它可以分为做人与成才两个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偏重于共同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偏重于区别对待。

素质教育有三大任务,即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心理素质、形成社会素质。

这三大任务是交互作用、共同提高的。

三、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或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或途径。

二者既不可彼此取代,又不可混为一谈。

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目标,就体现了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统一。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在当代,社会赋予教师一系列重要的职业角色,教师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教师只有通过专门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从业资格,才能成为合格的专业人员。

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三、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把教师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的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其专业水平,使其逐渐达致专业成熟的境界。

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能够信守教育理想,献身教育工作,以学生的利益为前提;强调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参与专业决定,负起专业的责任;行为的表现较有弹性,较能容忍压力,具有较强适应性;具有从多个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能力。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指具有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个体,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其主要任务。

作为学校教育的对象,他们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素质的个体,教育者必须承认并尊重这一事实,满足学生受各方面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青少年学生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是权利的主体,依法享有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和安全的权利。

三、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其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的和质的变化。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师生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二、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现代的师生关系倡导的是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的、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的指导、严格的要求的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三、师生在道德上是相互促进一、中国古代的学习理论中国古代学者认为学习对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能、培养品德和塑造人性具有积极的意义,提出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学习过程论,并对志向、注意、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现代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主张通过强化或模仿来形成与改变行为。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立与组织的过程,重视整体性与发现式的学习。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要求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得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怎样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并在以后用这种编码信息指导行动。

观察者获得的实质上是榜样活动的符号表征,并以此作为以后适当行为表现的指南。

学习的心理条件一、智力因素与学习智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活动的稳定心理特征,是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心理因素的综合。

智力水平往往影响着学习水平,并制约着学习方式与学习风格。

二、非智力因素与学习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个性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对学习活动能产生巨大的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作用。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一、知识的学习过程知识学习是指新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在学习者心理上获得意义的过程。

在知识学习中,学习者自身的认知结构、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以及学习者的学习心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是知识获得的两种基本学习方式,而把握记忆与遗忘的辩证关系,是知识保持的基本前提。

二、技能的学习过程技能是指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经过练习而学习一种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技能学习一般经历分解模仿、整体掌握和协调熟练三个基本阶段,指导、练习和反馈在技能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它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正迁移和负迁移。

quot;为迁移而教 quot;,在教育实践中对于优化教材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的学习差异一、学习差异与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学生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它涉及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率,是因材施教的基本前提。

二、学习差异与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根据个人基础与特点以及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而采用的达到一种或多种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

其特点是揭示学习中各种变量与学习方法的关系。

学习策略是可以加以训练的,其训练的过程也就是学会学习的过程。

三、学习差异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

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组织教学,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

学习理论的最新进展--多元智力理论一、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思想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等多种智力构成,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和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二、多元智力理论的教育内涵第1节课程理论的发展课程改革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

课程论侧重研究教学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学。

一、课程与课程论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是根据对学科系统、个体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二、三大课程流派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人文主义课程论主张课程应有益于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强调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判断儿童,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心理发展要求确定课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