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教案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教案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第一节奇妙的化学[教学目标]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了解所有的宏观物质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原子按照不同的方式结合而形成的;原子有类别之分,每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本课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出发,提出了很多饶有兴趣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使学生从开始学习化学起,就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并产生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

教材抓住学生的这种情感,从具体的事例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简明的语言,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每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4.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课时具体安排]3课时第一节奇妙的化学(第一课时)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对生活、生产、科研等方面的重要性;知道化学有助于人类认识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认识化学有助于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联系实际体会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化学科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学内容分析]通过本节的学习,首先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的奇妙,产生热爱化学、喜欢化学之情,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教材追求的一大特色,为体现这一特色,从第一节开始教材就以“化学改变了世界”这一化学科学价值观为灵魂选取内容,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避免单纯说教,,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活动,亲身体验化学对于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

通过体验化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奇妙;在这种奇妙的愉悦感受中,学生初步形成化学科学有价值观、物质组成的微粒观、绿色化学观,初步尝试用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认识身边的物质,由此,初步了解“什么是化学”以及“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对课本中的插图充满了好奇,对学习化学充满了憧憬,怀有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

他们对学习化学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心存疑惑。

学生对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的辨别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教室、化学教育的影片素材,木头、纸、石头、塑料、橡胶、纤维等。

[教学流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比较发散,学生提出的问题多种多样,回答问题比较乱,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如何查阅生活中一些材料的制造方法,以便能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正确的评价或适时的补充。

[学案]第一节奇妙的化学(第一课时)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学习目标]1、了解化学对生活、生产、科研等方面的重要性;知道化学有助于人类认识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认识化学有助于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联系实际体会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化学科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学法指导]本节的重点一是知道什么是化学,二是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材对物质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自然科学,并暗示化学研究成果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学习本课题时,除了解教材内容以外,还应尽量查阅相关资料,以增进对化学及其作用的了解。

[自我检测]1.化学研究的对象是,有些是天然存在的,如、、等,还有上些是人工合成的,如、、。

2.生活中离不开化学,化学已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与人类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如、、及等,都与化学密切相关。

3.列举上些你生活中离不开化学的实例,谈谈化学对解决这些问题和促进生活水平提高所起的作用。

叫做化学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二者的本质区别是。

4.人类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利用化学反应得到或获取。

请分别举例说明。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第二课时)观察化学变化[教学目标]1.认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基本特征,能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体验化学变化伴随发生的现象及能量变化。

3.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4.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教学重点、难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的理解,难点是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联系、判断方法。

本节课的一些问题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一定的训练和提高,使学生懂得如何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学案]第一节奇妙的化学(第二课时)观察化学变化[学习目标]1.认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基本特征,能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2.体验化学变化伴随发生的现象及能量变化3.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4.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学法指导]学习时要根据生活经验,尽可能的列举上些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例子,对这些变化只分析结果,不分析变化过程。

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一些外观特征,如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等,这些现象能帮助我们判断所发生的变化是否为化学变化。

但化学变化过程中并不一定都有明显现象发生,如酸碱中和反应等,同时有发光、放热等现象的变化也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就是物理变化。

[自我检测]1.下列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同时产生同时消失B.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生活中都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C.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D.不需加热就能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物理变化,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3.用序号填空:①化学变化②物理变化⑴人类的早期生产活动中,搭建房屋,烧烧制陶器,磨制石器,淘洗黄金;(2)使用火柴时,火柴折断,火柴燃烧;(3)在养鸡厂,鸡蛋摔破,鸡蛋孵化;(4)生活中,头发生长,扎起头发。

4.有人说“化学变化时一般伴随着发光、放热、颜色变化、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只能帮助我们判断是否是化学变化,却不能作为判断是否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对此说法你认为正确吗?谈一谈你的观点。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第三课时)物质组成的奥秘[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了解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原子按照不同的方式结合而形成的;原子有类别之分,每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3.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教学重难点]1.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原子或分子按照不同的方式结合形成的2.引导学生建立将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相联系的思维方式[教学准备]1小烧杯绿豆、1小烧杯小米或大米、1烧杯水、一小块铁块[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三、物质组成的奥秘1.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2.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元素:一类原子统称为一种元素【教学反思】:初中化学的分化点(即难点)就是学生难以形成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为了帮助学生在宏观和微观之间建立联系,要多采用一些类比的方法、模型化的方法,找一些影响资料,把不可见的变为可见的,把静态的变为动态的。

[学案]第一节奇妙的化学(第三课时)物质组成的奥秘[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了解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原子按照不同的方式结合而形成的;原子有类别之分,每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3.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学法指导]学习时重点是知道所有宏观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这些微粒构成物质就象绿豆粒构成绿豆、小米粒构成小米一样,遇到宏观物质要联想到构成它的微观粒子是什么,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或原子,而分子又是原子构成的,分子中的原子有一定的排列顺序和空间结构,原子的种类不多,但构成了许多种物质,同一类的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对教材中出现的原子、分子、元素等名词,不要用过多的精力去了解它们的涵义。

因为对它们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在第二章中还要具体的学习分子、原子的知识和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离子,第三章中学习元素的有关知识。

[自我检测]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原子和分子都是很小的粒子B、原子和分子都可以构成物质C、实际上元素就是所有原子的总称D、把每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物质是由许许多多微小的粒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B、有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而有的物质则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C、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能拍摄到铁原子,说明原子是真实存在的D、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3.晶莹的水滴是由大量的聚集而成的,水分子里的和是按一定的角度排列而成。

氢气球中氢气是由大量聚集成的,氢分子是由自相结合而成。

急救病人的氧气是由大量的聚集而成的,氧分子是由自相结合而成。

由此可知,不同的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同种原子也可自相结合。

4.宏观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又是由极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举两例说明。

5.一座大桥和一座石桥,我们说这两座桥的组成不同;一座石拱桥和一座石板桥,我们又说这两座桥的结构不同,从生活现象中再找一个能够说明“组成”和“结构”的例子。

第二节化学之旅课题名称:化学之旅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

2.初步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活动反思”的方法。

3.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

重点、难点:1.学会提出问题。

2.体验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 同学们怎样才能学好化学呢?一、从问题开始[学生阅读] 体验科学始于问题。

[学生活动] 交流讨论你对“化学之迷”的看法。

[交流共享] 把你心中的化学问题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讨论] 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①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②学会质疑,不轻信现成的结论;③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④善于观察;⑤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讲解] 金刚石、石墨、C60的有关知识拓展。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活动天地] 以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探究为素材,体会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