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教代表人物

佛教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佛陀时代,印度北部有十六国,基本上都是君主制。

此外还有若干独立或半独立的小国,释迦族统治的迦毗罗卫就是其中之一。

它臣属于憍萨罗国,[15]位于今天尼泊尔境内,接近印度边界。

释迦族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

[16]当时释迦族的政治体制,有学者认为是贵族共和制,即由少数统治者协商进行统治;另有学者认为释迦族实行的是专制的少数寡头政治。

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的首长之一;母亲是摩耶夫人,她欲返回故乡天臂城待产,在蓝毗尼园产下佛陀。

相对晚期的佛典编者对此添加戏剧性描写:摩耶夫人怀孕前梦见白象入胎;[17]她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是站着生下佛陀的;[18]阿含经更说佛是从摩耶右胁生出的;相士阿私陀听闻太子出生,进宫预言太子将会成佛,而他等不到这一天,所以悲喜交加。

摩耶夫人在他诞生七天后去世,他由净饭王的续妃波阇波提抚育[19-21](大乘佛教传此人是佛的姨母;[22-24]另说由乳母抚养[25-26])。

七岁开始接受学业培养,包括吠陀和五明学艺,以及兵法和武术等。

十六岁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输陀罗为妃(另说有三夫人[27-31]),生有一子名罗睺罗。

[32-33]在一部早期经典中,他自述青年时期生活奢侈,极尽声色娱乐,有暖、凉、雨三时宫殿轮换居住。

[34]这是当时贵族阶层无论武士或商人习以为常的奢侈情况。

但他因深深困扰于生死问题而出家。

[35]释迦牟尼出家的原因国族形势的影响:在当时十六国争霸的时代,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东方刹帝利)臣属于憍萨罗国(西方婆罗门势力),释迦族不断受到强邻的侵略威胁,地位十分脆弱。

作为没落部族的王子,面对国族暗淡前景,他有意为迦毗罗卫争取思想权威的地位,从而巩固刹帝利的统治。

沙门思潮的影响:当时的印度,在重解脱的宗教风气下,对哲学和思想的追求相当普遍。

出现以不同形式出家的沙门,这是婆罗门的对立面。

深居于森林茂密之处进行沉思,是印度的传统。

这渊源于稍早于《奥义书》的《森林书》时代,到佛陀时代已成为印度上层阶级的一种风气。

成长环境与个性:幼年丧母的他,在年少时便具有强烈的内省倾向和敏锐的感受力。

传说他在随父外出农耕祭典时,独自在树下坐禅,达到初禅之境;他见虫子被农夫掘起,又被飞鸟啄食,痛感众生相残。

这种对世间诸苦的深沉思考,即使在结婚生子后也没有消除。

所谓“四门游观”事件:他出城分别见到老人、病人、死人,当最后看到出家沙门时便决定出家,一般认为这是释迦牟尼出家动机的象征性说法。

觅道的经过苦行拉合尔博物馆(16张)出家到摩揭陀国:佛陀29岁出家(或19岁、25岁)。

他在某天中夜离城,行至阿那玛河畔,剃去须发并去除饰物。

[36-37]然后南行至当时印度新文化中心地摩竭陀国,这里群集众多新型思想家。

据载他在首都王舍城托钵时引起了频婆娑罗王的注意,国王劝他放弃出家并交给他一支军队,他拒绝了。

[38]剃发和托钵是当时出家沙门的风尚,表示与婆罗门的对立。

[39]禅修:他从学阿罗陀迦兰,达到“无所有处定”。

阿罗陀希望他留下,但他因为不满足于此而退出;[40]又从学郁陀兰弗,达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处定”,即泯“想”和“非想”的差别,住于“平等寂静”的知见,感到心似乎与“不动的真理”合一。

但这仍然无法解决问题,他还是离开了。

瑜伽禅定是印度东方哲学的具体形式,到释迦时代则十分流行。

这里的“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包含在原始佛教教理的“四无色定”中。

佛教在禅定上安立智慧,表示只修定并无法契合真理。

禅定虽是心的锻炼,但出定后又回到动摇不停的心,所以禅定自身是盲目的。

苦行:释迦牟尼苦行处是尼连禅河畔[41]的优娄频罗聚落。

[42]苦行流行于各个时代,主张折磨不净的肉体而达到精神的解脱。

通过六年的深入体验,展开与苦行的正面对质,他把自己弄得形销骨立,最终确认苦行无益并终止苦行。

据载其他苦行者都感叹他的坚毅,以为他将死去;而他也表示自己所经历的苦行是空前绝后的,但仍无法达到觉悟与涅槃。

[43]终止苦行:他想起小时候在树下达到初禅之事,认为这或许能帮助自己通往觉悟,但极瘦瘠的身体难以实现初禅。

他在尼连禅河沐浴;接受了牧女苏耶妲的乳糜之供。

随从的憍陈如等五人以为他放逸堕落而厌恶离去,这说明苦行在当时出家修行者中受到普遍崇敬。

释迦牟尼放弃苦行的事实,成为他后来表达佛教立场的开端,即佛教的教义不强迫人们去做极端的苦行实践。

证觉成道印度佛传连环画(15张)他通过正常饮食恢复了体力,来到距苦行处不远的伽耶城,不久后开悟成为“佛陀”。

此时他35岁(或31岁)。

据上座部所说,成道前,当他努力调伏自心,七年来围困他的“魔”在此时“现形”。

其“十魔军”有:色欲;不乐梵行;饥渴;贪爱;懒惰昏沉;恐惧;疑惑;毁损执着;获取奉承、荣誉与非正名声;贡高我慢。

诸天无法战胜“魔军”,也曾有修行者投降。

他以“慧”战胜“魔军”。

[44]关于释迦牟尼觉悟的内容,《阿含经》中的说法竟有十五种之多,[45]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或说由四谛而悟;或由十二因缘而悟;或四禅中得三明而悟。

作为完整系统化的四谛和十二因缘,或不视为成道内观的原形;成道所悟之“法”,以及三明的内容,都是关于缘起和寂灭的学说。

佛陀开悟后享受于法乐中。

他感到其学说尚不能被接受和理解,有不愿说法的心理。

[46-48]据上座部说,梵天王得知佛不愿说法,感觉事态严重而下凡劝请,他保证世间将会有人能够理解佛法,佛最后同意说法。

此处以婆罗门教的上帝劝请佛陀,意将佛教地位抬高到神教之上。

初转法轮说法像犍陀罗(2张)佛静坐约一个月[49](期间有二商人供养麸蜜)后开始游行。

他欲寻找离开自己的五比丘。

途遇诡辩外道郁婆伽问他师从何人,他表明无所师从而成道,这位异学者只说“也许吧”,摇摇头往另一条路走了。

这里暗示为一条邪路,郁婆伽的反应象征有些人还不愿了解这种新的学说。

他来到位于波罗奈城郊外的鹿野苑,这里距伽耶城约210公里,[50]有野鹿自由活动,当时的宗教家聚集于此。

他找到五比丘,他们有意表示冷淡。

佛表明自己已经证悟,将示法教化。

五人持续了相当长时间的质疑,但最后认可了他并听闻教导。

他们在鹿野苑过着集体生活,五比丘一一领会了说法的内容,成为佛的首批弟子。

释迦牟尼在鹿野苑的首次说法,被称为“初转法轮”。

这段时期说法的内容,一般认为他首先阐明“中道”,[51]后说“四谛”或“八正道”。

对此也有很多分歧,也有人认为“八正道”或“四谛”的系统化此时并未完成。

上座部和说出世部的记载[52]都说后来佛向五比丘作了一番更深奥难懂的讲话,他将经验现象分析为“五蕴”并提出“无我”的学说。

前期的教化在波罗奈城的活动:最初说法之后,释迦牟尼暂时留在鹿野苑。

波罗奈城当时是水陆交通枢纽,经济贸易很活跃。

该国富商俱梨迦长者之子耶舍在听闻说法后决心出家;耶舍父母和妻子也皈依佛教;耶舍的朋友们也纷纷出家,据说有54人。

在波罗奈度完雨期后,佛嘱咐他们独自分头游历各地,而他自己独往摩揭陀的优娄频罗聚落。

摩揭陀国的初期教化:释迦牟尼返回优娄频罗,事火外道三迦叶及其门徒改宗佛教。

皈依佛教的摩揭陀人中,不少是受到三迦叶的影响。

佛成道次年到王舍城,频婆娑罗王成为护法居士并赠送竹林精舍。

成道第四年,本是诡辩派的舍利弗和目犍连带领同门皈依佛教,二人指导了教团在理论上的重大完善和发展。

摩诃迦叶也在此时期皈依,佛灭后他成为教团的实际统领者。

憍萨罗国富商须达多,在王舍城投宿期间皈依释迦,此人对后来佛在憍萨罗国的传教起着重要作用。

访问释迦国:结束摩揭陀国的教化,佛访问释迦国[53](不止一次)。

一般认为其独子罗睺罗和异母弟难陀(当时是订婚期)都在首次访问时出家。

净饭王表明,从前佛出家他很痛苦,难陀出家也一样,现在罗睺罗又要走,他非常伤心。

他要求别让父母不许之子出家,佛加入了这项新规定。

佛的堂弟阿难、阿那律、提婆达多等后来均出家;宫廷理发师优波离也出家了。

舍卫城教化舍卫城神变拉合尔中央博物馆巴基斯坦(56张)释迦牟尼前期以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为中心传教,较晚才涉足北方憍萨罗国的舍卫城。

皈依于王舍城的须达多长者,是舍卫城的首位佛徒;由于他的活动,佛教才在舍卫城奠定了基础。

他买下太子祇陀的一块地,修建祗园精舍赠送给教团,释迦牟尼后半生才得以在舍卫城传教。

佛教在舍卫城的传播,经历了敌对势力各种阻碍。

本土宗教以六师外道占支配地位;从国王起,传统婆罗门教形式上仍受重用。

据载,舍卫城一个祭火婆罗门见释迦牟尼正在托钵,对他破口辱骂。

佛教在当时环境不被轻易接受,佛陀也遭到他们的陷害。

和妓女有关的旃遮伪装怀孕事件、孙陀利被害事件,这两起婆罗门势力制造的阴谋都发生在舍卫城传教最初期。

尽管有过外界对佛教的种种阻碍,而佛教终究在舍卫城得到了广泛传播。

在这个过程中,憍萨罗国波斯匿王的皈依也发挥重要作用。

他因为看到释迦受到了民众的崇敬,自己势必也就深表敬意,成了佛教的热心保护者。

其他重要弟子如富楼那、须菩提、迦旃延,都是在舍卫城皈依佛教的。

其中须菩提是须达多长者的外甥,其他二人则是慕名而远道来访的。

[54-55]晚年境况晚年的释迦牟尼颇为不顺,各种不幸事件接踵而来。

僧团分裂(提婆达多叛逆):佛陀事业末期,还是碰到了严重的内部纠纷。

佛的堂弟提婆达多因意见不合而造成僧团分裂,这发生在成道后30年左右。

[56]据说提婆达多想获得僧团领导权。

他在戒律上提出倾向苦行的“五法”,[57-59]佛不同意,他遂带领支持者离开僧团。

[60]提婆达多与外道六师之一的晡刺拿是亲密好友,二人的思想都否认轮回和善恶业报。

[61-63]在当时沙门体系内,对苦行与轮回说的立场是较重大的问题。

这两方面,提婆达多都与释迦牟尼根本对立[64]。

[65-66]南北传佛典中提婆达多谋杀佛陀的种种暴行和卷入政治阴谋的记载,[67]被认为是佛陀派记录者的捏造和夸大。

提婆达多一度在僧团享有声望,受到如来大弟子称赞,[68]具有一定的徒众和力量。

[69]季羡林认为,提婆达多和释迦牟尼并非私人恩怨,而是当时僧伽内部两条思想路线的斗争。

但提婆达多作为斗争失败者,在后世佛徒笔下不会有好的形象。

有一种稍后的证据,提婆达多的团体存在了上千年(法显、玄奘、义净都在印度见到提婆达多派的僧人[70-72]),这证明了他的影响深远。

双贤入灭:被誉为“双贤弟子”的舍利弗与大目犍连,在佛陀晚年游化各方,使佛法得以有序开展。

在耆那教记录中,甚至认为佛教教团是由舍利弗统率而非释迦牟尼。

然而这两人先于佛陀相继去世。

舍利弗因病而死于故乡那罗陀村;目犍连在罗阅城遭婆罗门袭击,伤重而死。

不久后佛陀在一次说法时说:“舍利弗和目犍连入灭后,我觉得这样的集会,犹如虚空……”[73]释迦族被吞并:释迦牟尼晚年,释迦族被憍萨罗国吞并。

北传佛教说琉璃王攻入迦毗罗卫大举屠杀,释迦族人几近灭绝,佛曾两度试图阻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