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佛教“空”的认识

对佛教“空”的认识

对佛教“空”的认识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佛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基本思想是“空性是诸法(宇宙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实相,缘起法则起,缘散法则散”。

空,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有别于“无”,是一种人生价值观,对社会和谐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空性”之理解及哲学意蕴
空性,就是依空而显之实行,是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真是本性。

自认为其说的是一种对人生的态度,是摒弃可感知现象,证悟世界的真相。

从人与自然之问的关系来讲,佛教的空性有“人空”与“法空”二义。

“人空”表示没有一个恒常主宰的自我本体存在,即自我的本体为空。

楞严经指出:“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由此可见,自我本身为空,就是拥有“性净明体的真心”。

“法空”则认为,宇宙的一切事物现象其实相为“空性”。

楞严经指出:“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

”即微尘及由微尘构成的宇宙一切事物现象的根本实相皆为空性,由微尘构造得人,其根本实相,同样为空性。

佛教的“认识”分为“现量”和“比量”,现量就是现证现知,比如眼睛看到的,身心领受到的;比量是由推理而知道的,从未知到已知,从因到果,可以推察一切道理。

从现量、比量看一切现象,如人生现象、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等等,这一切一切的现象,没有不变的。

人有生、老、病、死,宇宙有成、住、坏、空,事物有兴、衰、成、败,即任何事物都是变化的,没有一个恒常的实体存在,即它的实相(或真相)为空性。

所以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不是恒常实在的实体。

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事物都随缘生灭。

从存在的实体来讲,也没有个实体的东西,即它的实相(或真相)为空性。

即将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理论内化
为自己的主体意识,使它在思想上占主导地位,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

佛学的空性原理认为,诸法皆幻,一切事务的自性为空。

但并不是让人们脱离现实,消极避世,认为一切皆空,放弃生活。

比如,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说怎么怎么正视挫折,怎么怎么勇敢坚强,和历经艰难坎坷后释然而笑相比,其境界天壤之别。

它悟的是精神上的一种不执著,甚至是不执着于空性,也就是“般若”,我在这里把它称为空慧。

那如何才能获得空慧?依佛教教义,修行的根本目的是了达佛法正见,证悟世界的实相,脱离生死轮回之苦,达到涅磐的境界。

具有了无上正等正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即成为佛。

成佛必须信仰佛教的教义,实践佛教的教义。

佛教教义中有个法宝,这个法宝就是“般若”。

“般若”相当于汉语中的“智慧”。

在佛家来讲,“智”就是能通达世俗谛,通达因果缘起;“慧”就是能观察一切空性,从现象透视本质,万法皆空,就是真如性及法性,这叫做“慧”。

也可以说,佛家的智慧是一种最高的理性,最高的认识。

在信仰和实践佛教教义的过程中,佛教的智慧可分为“闻、思、修三慧”,佛教修行的人必须要走“闻、思修”的道路。

也就是说要“读经典,研究经典,依之行持”。

读经典的根本目的,是了解佛教的“缘起论”和“诸法实相”的思想。

“缘起论”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理论基础。

缘起即“依缘而起”。

“依缘”是指“凭借条件”,“起”是发生的意思,缘起就是“借着种种条件而产生现象的原理”。

缘起论认为,世问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缘合则起,缘散则离”,这样众缘和合的诸法,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存在,也不存在一个主宰者。

讲空就是空除一切执着,若有一点执着就达不到佛的境界。

佛的境界如虚空一样,一尘不染,无挂无碍。

若有尘垢就不能显出光辉。

故心如太虚,量周沙界是佛的境界,也就是“空”的意思。

按照前文提到空性的涵义,万物皆有空性,即没有独立的、不变的自性,我们每一个人也皆如此。

所以任何抱住狭隘的自我不放的想法和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不仅在理论上要有正确的认识,而且要从实证中领悟空性,无论是一切世问法、出世问法,还是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都不能执着,不执着才能空。

把自我空掉,达到无我的境界,即为无我相,便不会再为自己的
所谓“利益”考虑,自然而生慈悲之心,并且由于没有了自我的羁绊,这样的慈悲就不会因为有人是“我的”仇人等等,这样的慈悲,超越了一切恩怨情仇,超越了一切不同的信仰,这是一种最广大无垠的心境,这个境界,与空能摄含万物的道理也是相契合的。

在这里,佛学已经把世人所谓的爱心发挥到了极致—大慈大悲。

我们看到,慈悲和空性是密切相关的,对空性证悟越深,越能生出慈悲之心,如证悟了空性就有了无我的精神,就具有了能摄含万物的无我的慈悲之心,也就有了无我的智慧,即获得了“无我慧”或“空慧”。

证得了“空慧”即达到了佛的境界。

二.“空慧思想”对社会和谐的积极影响
空慧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就是把自己投入到救度众生的事业中去。

具有“无我慧或空慧”的人就是以大悲大愿,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整个众生世界中去,与每个众生息息关联。

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众生,帮助众生,自己与众生同时解脱自在,那么对整个社会的效用就是安定和平。

修行者有了空慧的人生观,就有了无我的精神,奋发的精神,就可以不断前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因为这中问有“无我的心”,“无我的心”里面就有“无我慧”,“无我慧”里面具有“大慈大悲”的精神,这个精神是伟大的。

有了这个精神的指引,就有奋起的精神,无我的精神,就有大无畏的精神,对众生就只会有同情和悲悯,不会生起慎恨,也不会引起争斗。

心怀大愿,一切行持都是为了众生。

总之,“空慧”的精神是淡泊宁静的,“空慧”的精神是安详柔和的,“空慧”的精神是慈悲喜舍的,“空慧”的精神是大智无我的。

只有淡泊宁静,才可以度生死怖畏;只有安详柔和,才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问的欺诈;只有慈悲喜舍,才可以使人问充满仁爱;只有无我的智慧,才能做到大公无私。

所以“空慧”思想对社会和谐有很大的积极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