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板栗主要病虫害防治

板栗主要病虫害防治

1. 桃蛀螟: 该虫寄主植物有栗、桃、苹果、柿、向日葵等40 余种。

为世界性害虫。

我国许多省区都有发生。

形态识别: 成虫深黄色,胸背、前翅及后翅有若干个黑斑。

卵近椭圆形,初产下的卵白色,逐渐变黄后,后变鲜红色。

老龄幼虫暗红色, 胴部2-11 节各有褐色毛片8 个。

蛹红褐色。

为害习性: 桃蛀螟在我国北方1 年2-3 代,南方4 代,世代间重叠。

越冬代和第一二代成虫羽化产卵,以幼虫为害桃、梨、向日葵等。

第三四代幼虫8-9 月份主要为害板栗总苞、幼果和坚果,引起严重落果。

被害栗果常被蛀空,并以虫粪和丝状物互相粘连,影响甚至失去食用价值。

幼虫蛀总苞盛期在9 月中旬(总苞开裂期)。

幼虫为害栗果主要可在采收后总苞堆积期,一般虫果率为4%-8%, 开始大部分幼虫主要蛀食总苞皮,经过30-40 天的堆积,虫果率上升为58.1%, 尤以堆后半月虫果率上升最快。

因此,大量为害栗果前消灭第三代幼虫是防治的关键。

成虫夜间8-10 点羽化最多,白天静止,黄昏后飞翔交配。

成虫交配后2-3 天产卵, 每头雌虫产卵22-46 粒不等,在板栗树上虫卵主要产在总苞刺间。

尤其两总苞相靠的针刺处产卵最多。

防治方法: ① 采收后堆积5-6 天,及时脱粒,可减轻危害。

② 采后堆积时喷90% 敌百虫1000 倍液。

也可将总苞在药液中浸一下, 取出堆放,防治效果好。

③ 清理越冬场所,杀死越冬幼虫。

④ 利用黑光灯或糖、醋液诱杀成虫。

⑤ 在栗园内散种向日葵,诱杀幼虫(花盘喷药或剪下烧毁)。

有条件的栗园,可用桃蛀螟性外激素(性诱剂)测报成虫的发生期进行喷药防治,可控制其危害。

2. 栗瘿蜂(栗瘤蜂): 此虫分布很广,在日本为毁灭性害虫。

我国许多栗产区有周期性发生。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3 毫米左右,全体黑褐色, 有金属光泽。

触角丝状,翅透明,足3 对, 黄褐色。

卵椭圆形,乳白色,一端有丝状卵柄。

幼虫乳白色,长2.5-3.0 毫米,初呈乳白色,渐变黄褐色,近老熟时黄褐色。

老熟幼虫长2-3 毫米。

蛹体长2.5-3.0 毫米。

复眼赤色。

栗瘿蜂的发生与寄生蜂发生有直接关系。

主要寄生蜂是长尾小蜂。

为害习性:该虫以为害弱枝栗芽为主,在枝条、叶柄和叶脉上均能膨大成瘤,影响生长和结果,严重者枝条枯死。

1 年发生1 代,以幼虫在芽内越冬。

下年4-5 月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取食,随芽梢生长逐渐形成虫瘤。

每瘤内2-5 头,多至10 头以上,初形成的虫瘤绿色, 后变成红色以至褐色的干枯瘤。

5-6 月化蛹,6-7 月成虫羽化后产卵于芽内,成虫寿命1-5 天。

防治方法: ① 冬季修剪时, 剪除树冠内的细弱枝, 以消灭芽内幼虫。

② 选育抗虫品种。

③ 保护和利用寄生蜂(长尾小蜂),对寄生率高的栗区,摘干枯瘤保存,4-5 月再放到栗园内,使寄生蜂羽化后再次产卵寄生。

④ 于6 月中旬喷布20% 乐果2500-3000 倍液, 也可在栗瘿蜂羽化盛期施放烟雾剂防治。

3. 栗树红蜘蛛: 该虫在北方栗产区为害较重,南方栗产区也有发生,局部地区严重。

高温干旱天气常引起大发生。

形态识别: 卵似荸荠形, 上有一白色丝柄,分夏卵和冬卵两种类型。

夏卵初产时半透明,随发育渐变为乳白色至黄色,近孵化时呈现橘红色,冬卵深红色。

幼虫刚孵出时体近圆形,足3 对。

由夏卵孵出的幼虫乳白色, 冬卵孵出的幼虫深红色,取食后幼虫的体色依次渐变为黄白色、淡绿色、橙绿色。

幼虫经1 次静止蜕皮变为若虫,足4 对,体色呈黄白色、橙色。

若虫经3 次蜕皮发育为成虫, 雄成虫较小,体前宽后尖。

雌成虫腹尾钝圆, 体呈橙色或暗红色, 有体毛。

为害习性: 1 年发生4-9 代,一般在9 月上旬以卵在1-4 年生枝条上越冬。

成虫、若虫均在叶片正面为害,5-7 月为发生盛期。

若虫吸食叶片的汁液,致使叶面脱色为黄褐色,严重时全叶桔黄,树势衰弱,产量大减。

防治方法: ① 药剂涂干。

5 月上中旬,在树干地上30 厘米处环刮树干1/10 左右宽的环带,刮去粗皮,稍露嫩皮,涂10 倍40%氧化乐果或乐果乳剂, 待稍干后再涂一遍,用废纸和塑料布包扎好。

防治效果可达90%-98% 。

② 叶面喷药。

在若虫发生盛期,可喷用0.2 度石硫合剂混以杀螨剂或用1500 倍乐果, 均能控制其危害。

4. 板栗透翅蛾(串皮蜂): 此虫只为害栗树。

在河北、北京、山东、江西等地为害比较严重。

形态识别:成虫体、色很像大黄蜂,体长1.5-2 厘米,翅展3.5-4 厘米,触角纺锤形、尖端钩状,雌成虫腹部黄色,仅腰部为紫红色。

翅膜质,透明,腿上有黄褐色毛丛,很易识别。

卵淡褐色,长卵圆形。

幼虫乳白色,老熟幼虫体长3.5-4 厘米,头部栗褐色,前胸背板淡黄褐色,后缘有一倒八字褐色沟纹。

蛹黄褐色。

为害习性:此虫2 年完成1 代,以不同龄期的大小幼虫在树木皮层内越冬,越冬幼虫于4 月开始活动,主要取食为害树干和骨干枝的韧皮部, 被害处肿瘤状隆起, 皮层翘裂。

虫道内充满木屑和虫粪, 但不排出树干外。

为害严重时,会使主枝枯死或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 ① 初冬或早春刮除老树皮,用煤油1-1.5 千克加敌敌畏乳剂50 克涂抹树干,消灭幼虫。

② 8-9 月或成虫产卵盛期和幼虫初孵化阶段,清除1 米以下树干老皮,喷害扑威200-300 倍液, 杀灭成虫及初孵幼虫。

也可涂刷10 倍氧化乐果等药剂防治。

5. 板栗皮夜蛾:主要为害栗树和栎类。

山东、河南、河北、江西等栗产区普遍发生。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10-18 毫米,翅展15-26 毫米。

体灰黑色,触角丝状,前胸背面、侧面及后胸背面鳞片隆起。

后翅淡灰褐色,有光泽。

卵直径0.6-0.8 毫米,似馒头形,顶端有较大的圆形饼状突起。

初产卵白色,近孵化前呈灰白色。

末龄幼虫体长12-16 毫米, 褐色或褐绿色。

前胸背板深褐色。

胴部第2-3 节背面有6 个毛片, 横向排列呈直线,每侧各3 个; 胴部第4-10 节背面各有4 个毛片排列呈梯形;第11-12 节背面毛片较大,毛片细长而软,基部褐色瘤状。

臀板骨化区呈倒梯形,深褐色。

蛹体长8-10 毫米,长椭圆形, 黄褐色,背面深褐色,体外被一层白粉。

茧纺锤形,长约11 毫米,白色,外附黄褐色绒毛。

为害习性: 此虫在山东、河北1 年发生3 代。

大部分在树皮的粗皮裂缝中作茧化蛹越冬,也有在被害的总苞壳内越冬的。

该虫第一代于5 月下旬至6 月上旬(山东)在新梢嫩叶及雌花(幼苞)上产卵,卵期多为4 天,以幼虫为害嫩梢和雌雄花,并蛀食幼苞,致使幼苞干枯脱落。

幼虫先为害幼叶,然后为害幼嫩枝梢。

老熟幼虫把被害的新梢、雄花和叶片吐丝连结作茧化蛹,第二代成虫于7 月中旬,第三代于8 月中下旬(山东、河北)产卵多在总苞的刺端。

卵期多为3 天。

孵化幼虫一般不直接蛀入总苞内为害,多在苞皮刺下串食为害,受害苞刺干枯,被害状明显,但一般不脱落。

待幼虫2-3 龄后蛀入苞内为害,第二代幼虫在山东危害盛期为7 月中下旬。

此时,正值苞内幼果开始增长,几乎被蛀食一空。

幼虫经23-27 天发育,老熟化蛹。

皮夜蛾成虫多在傍晚7-8 时羽化,夜间活动,白天静止,对糖、醋和普通灯光无趋性,寿命平均3.5 天,雌雄比1:1。

防治方法: 据山东经验,6 月上中旬,当第一代卵孵化60% 左右,7 月中下旬第二代卵孵化70%-80% 时,喷90% 敌百虫液或50%敌敌畏1000 倍液两次或菊酯类农药3000-4000 倍液,防治效果良好。

6. 栗实象鼻虫又称栗实象: 此虫分布遍及世界各栗产区。

在我国分布也很普遍, 是华北、华中各产区的主要果实害虫,晚熟品种受害严重。

被害果实失去食用价值和发芽能力。

此虫除为害板栗外还为害野板栗、茅栗、栓皮栎、麻栎和榛子、梨等的果实。

形态识别: 成虫为小型象鼻虫,全体黑色或浓褐色,体长7-9 毫米, 雄虫头管近于体长而雌虫头管比雄虫的长约1 倍, 鞘翅被黑色短毛,足细长,卵为卵圆形,乳白色。

幼虫纺锤形,乳白色,头部褐色,老熟幼虫体长9-11 毫米。

蛹体长约7 毫米,乳白色。

为害习性: 此虫1年发生1次,1 代2-3 年完成,有的个体寿命在3 年以上。

以老熟幼虫在树下5-10 厘米土层内越冬。

来年7 月下旬化蛹,约经2 周后羽化出土。

成虫取食嫩枝、幼果,9 月上旬在幼果上刺孔产卵,每果产卵1-3 粒。

成虫有假死性,忌强光,交尾、产卵和补充营养等活动多在庇荫处进行。

9 月中下旬幼虫孵化, 蛀食果实,虫粪排于虫道内,而不排出果外。

这种习性与桃蛀螟、栎卷叶蛾的危害状不同。

栗果采收后幼虫继续在果内发育,危害期约1 个月。

10-11 月间老熟幼虫蛀出果实入土,在5-10 厘米深处作土室越冬。

防治方法: ① 清除板栗以外的寄主植物。

北方地区, 冬前深翻10-15 厘米,以杀死越冬幼虫。

② 在水泥地上堆放和脱粒,使脱果的幼虫无法入土,集中杀灭;或事先在堆放脱粒场地,撒施50% 辛硫磷农药,翻土10-15 厘米,与土充分混合,防治效果极佳。

③ 利用成虫的假死性,于早晨露水未干时,在树下铺设塑料薄膜, 轻击树枝,兜杀成虫。

④ 适期采收,可用50%杀螟松乳剂或80%敌敌畏500-1500 倍液喷洒总苞,杀虫效果近100% 。

⑤ 用二硫化碳熏蒸栗实,温度在20 摄氏度以上时,1 立方米空间用药20 毫克, 处理20 小时,可杀死幼虫,而对栗实无影响。

7. 栗大蚜: 为害栗树,发生较普遍。

形态识别: 无翅雌蚜体长5 毫米,乌黑色。

头胸窄小而扁平,足细长、腹特大,呈球状。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约4 毫米,黑色,腹部色淡, 翅脉黑色。

越冬卵长1.5 毫米,长椭圆形,黑色。

若蚜体长圆形,黄褐色渐变乌黑色。

为害习性: 我国的华北、东北及西南等栗产区均有发生。

1 年发生数代(代数不详),以成片卵在枝干树皮裂缝等处越冬。

来年3-4 月开始孵化为无翅蚜,群聚枝梢上刺吸汁液为害,5 月胎生有翅雌蚜,开始迁飞到嫩梢上蔓延为害。

成虫、若虫常群集为害。

晚秋(10 月下旬)则出现有翅雄蚜及无翅雌蚜,交尾产卵越冬。

防治方法:冬春结合刮树皮刷除越冬卵。

5 月间喷40% 乐果1500 倍液,防治效果好。

也可在5 月上旬用40% 氧化乐果10 倍液在树干涂环防治。

8. 金龟子: 为害板栗的金龟子主要有茶色金龟子、铜绿金龟子、苹毛金龟子等。

为害习性: 主要是早春以成虫咬食幼嫩枝、叶、芽和花序,影响生长和结果。

防治方法: 利用金龟子的“假死性”在早晨和傍晚,摇动树枝,震落并捕杀成虫。

发生严重时可于晚间成虫出飞时用1000- 1500 倍敌敌畏乳剂等农药喷布防治。

9. 胴枯病: 又称栗枝(干)枯病、腐烂病、皮肤病等,是世界性栗树病害,分布广,为害重。

我国板栗原是抗胴枯病树种,但近几年在我国部分栗区也有发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症状: 该病多发生于树干和主枝部位, 被害树轻则影响生长结果, 重则树干溃烂,造成全株死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