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病虫害
防治方法
1.清理虫苞。 被成虫咬断的果枝,落地后明显易见
,应于6~7月逐园捡拾、清理虫苞3~4次。清理时要做
到细致彻底,捡后集中烧毁,不可随便处理。
2.深翻栗园。秋冬季节深翻栗园土壤,清除杂草,有 利于栗树的生长发育,并使幼虫遭受旱、冻而死,减
轻来年危害。
3. 烟雾熏杀。6月中旬至7月上旬,即成虫羽化盛期,选微
体黑色,体长6.5~9 毫米。头管细长,是体长的0.8倍。雌
虫头管长于雄虫。前胸背板密布黑褐色绒毛,两侧有半圆点状白色毛
斑。鞘翅被有浅黑色短毛,前端和内缘具灰白色绒毛,两鞘翅外缘的
近前方1/3处各有1个白色毛斑,后部1/3处有1条白色绒毛组成的横带 。足黑色细长,腿节呈棍棒状。腹部暗灰色,腹端被有深棕色绒毛。
栗瘿蜂 Dryocosmus kuriphilus Yasumatsu
栗瘿蜂又叫栗瘤蜂,属膜翅目Hymenoptera ,瘿蜂科 Cynipidae 。发生严重的年份,栗树受害株率可达100%
,是影响板栗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
分布与危害
栗瘿蜂中国各板栗产区几乎都有分布,主要分布于辽宁 、河北、山东、陕西、福建、湖南、湖北、广西等16个省市,
果蒂附近咬一个产卵孔,深达种仁,产卵其中,
先用头管啃食栗苞壁和种皮,蛀成深约2毫米卵槽,
然后倒转身体将产卵管插入卵槽,产卵后啃食皮屑堵塞
卵槽,每处产卵1粒,偶有2粒或3粒者 。每头雌虫产卵218粒。白天在树冠内活动,受惊扰后就迅速飞去或假死 落地,夜间不活动。成虫寿命1个月左右。经10天左右, 幼虫孵化,蛀食栗实,虫粪排于蛀道内。栗子采收后幼
防治方法
营林措施
1. 栽培抗虫品种。可利用我国丰富的板栗资源选育出球苞大,苞刺稠 密、坚硬,并且高产优质的抗虫品种。
2. 加强林间治理。清除园地板栗以外的寄主植物,特别是不能与茅栗混
栽;捡拾落地残留栗苞集中烧毁或深埋,提高栗园“卫生”条件;冬 季垦复改土,深翻10~20 cm,捣毁越冬幼虫土室,减少虫源。 3. 及时采收。栗果成熟后及时采收,尽量做到干净、彻底,不使幼虫在 栗园内脱果入土越冬。
栗实象鼻虫 Curculio davidi Fairmaire
栗实象鼻虫简称栗实象 ,又叫栗实象甲,是板栗的 主要害虫之一,危害率为2540%,有的地方高达70%以 上。它以幼虫蛀食果实,被 害栗果内充满虫粪,既不堪 食用,也不能作种子,且易 霉烂,不便贮藏,严重威胁 板栗生产。
生活史与习性
成虫
分布与危害
剪枝象鼻虫在我国分布很 广,主要分布于吉林、辽宁、 河北、河南、江西、四川、福 建、浙江、安微、湖北等省; 国外分布于日本、苏联。以成 虫产卵在板栗的幼果苞上,将 幼果苞果柄3~5cm处咬断,使 幼果苞大量脱落。
形态特征
成虫
全体黑蓝色,有金属光泽。雌虫 体长8毫米,体宽3.5毫米,头管长4.5 ~5.0毫米,稍向上弯曲,触角着生于
板栗主要病虫害防治
湖北省林科院
陈京元 博士 研究员
jingyuanchen@
• 害虫:7目31科143种
直翅目1科2种,等翅目1科1种,同翅目11科12 种,半翅目2科2种,鞘翅目6科52种,鳞翅目18科 71种,膜翅目2科2种
• 病害:4类14种
叶部7种,枝干5种,果实1种,根部1种
卵。产卵后再爬回原来剪折处把果枝咬断,致使果枝坠
落地面。每个栗苞中一般产卵1粒,产2粒者甚少。每头 雌虫产卵30余粒,剪果枝30余枝。
成虫飞翔能力不强,高温晴朗天气活动最盛 ,趋光性极差,有假死性。雄成虫寿命6~15天,平
均10天,雌成虫寿命为10~20天,平均15天。卵在
落地栗苞中孵化为幼虫后即在栗苞内取食,被食的 栗苞内充满褐色细线状虫粪。幼虫经40天老熟,脱 果后钻入土中1~3厘米深处做一土室,并在土室中 越冬。
日本也有分布。
以幼虫为害芽和叶片,形成各种各样的虫瘿。被害芽不能长出枝条,直 接膨大形成的虫瘿称为枝瘿。虫瘿呈球形或不规则形,在虫瘿上有时长出畸 形小叶。在叶片主脉上形成的虫瘿称为叶瘿,瘿形较扁平。虫瘿呈绿色或紫 红色,到秋季变成枯黄色,每个虫瘿上留下一个或数个圆形出蜂孔。栗树受 害严重时,虫瘿比比皆是,很少长出新梢,不能结实,树势衰弱,枝条枯死。
虫继续在果实内发育,为害期30多天。早期的被害果易
脱落,后期的被害果通常不落。果实采收时未老熟的幼 虫仍在种子内取食,直至老熟后脱果。
幼虫脱果后,就地入土, 造1个长椭圆形土室。脱果幼 虫的入土深度因土壤疏松程 度而有所不同。土质疏松, 入土较深;反之,则浅。一 般在6~10厘米范围内,最深 的可达15厘米 。幼虫在土中 的位置,在土室不被破坏的 情况下,固定不变。幼虫化 蛹前,胴部1~3节腹面形成3 对突起,随后脱皮成蛹。该 虫化蛹整齐,从开始化蛹至 全部化蛹仅12天,蛹历期 17~22天,平均19.3天。
化学防治
1. 地面封锁和树冠喷药。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虫出土之际,用农药对 地面实行封锁,可喷洒5%辛硫磷粉剂、50%杀螟松乳剂500~1000倍 液等药剂;8月中旬成虫上树补充营养和交尾产卵期间,可向树冠喷 布20%杀灭菊酯2000倍液等药液;树体较大时,亦可按20%杀灭菊酯 :柴油=1:20的比例用烟雾剂进行防治,效果都很好
人工及物理防治
1. 捕杀成虫。利用成虫的假死性,于早晨露水未干时,在树下铺设 塑料薄膜或床单,轻击树枝,兜杀成虫。 2. 温水浸烫。将新采收的栗实在50~55℃的温水中浸泡15分钟或在 90℃热水中浸10~30秒钟,杀虫率可达90%以上。要严格把握水温
和处理时间。处理后的栗实晾干后即可沙藏,不影响发芽。
期。幼虫于8月开始脱果,9~10月为脱果盛期。幼虫
脱果后入土越冬。
成虫羽化后,破土室爬出地面上树活动,夜间静伏
于树冠内隐蔽处。初以板栗、茅栗花序为食料,后转移
到嫩栗苞上取食,经6~10天的补充营养,开始交尾, 2~3天后产卵于栗苞中。成虫产卵时,先选一嫩果枝, 在栗苞下端2厘米处用口器把嫩果枝从上面剪断,下面 仅留表皮,使嫩果枝悬挂空间,然后爬到栗苞上刻槽产
生物防治
灭幼脲类:5%卡死克乳油1000倍液,对产卵抑制率66.4%
,抑制卵孵化率80.7%,综合抑制率达到93.5%。25%灭幼脲
3号1000倍液,产卵抑制率为71.1%,抑制卵孵化率64.9%, 综合抑制率89.9%。5%抑太保乳油100倍液,产卵抑制率直 2.9%,抑制卵孵化率66.7%,综合抑制率77.6%。田间试验, 施用灭幼脲3号虫果率5.4%,卡死克虫果率3.7%,抑太保虫果 率7.5%,对照未喷药虫果率54.9-53.4%。
栗瘿蜂在栗芽上半部产卵的占90%。卵产在栗芽生
长点顶端的占80%左右,翌年不能发枝而长出较大虫瘤
;卵产在芽生长点旁边的,能抽出带虫瘤的细弱枝;卵 产在叶原始体上的,翌年在叶脉上形成虫瘤;卵产在栗 芽基部侧面的,不能形成虫瘤;卵产在栗芽其他部位绒 毛上的,幼虫自然死亡。卵期15天左右。幼虫孵化后即
老熟幼虫黄白色。体肥胖,略弯曲。
头部稍尖,口器淡褐色。末端较圆钝
。胴部可见12节,无足。
蛹
离蛹,体长2~3毫米,初期为
乳白色,渐变为黄褐色。复眼红色,
羽化前变为黑色。
生活史与习性
栗瘿蜂1年1代,以初孵幼虫在被害芽内越冬。翌年4月上旬 栗芽萌动时开始取食为害,被害芽不能长出枝条而逐渐膨大形成 坚硬的木质化虫瘿。幼虫在虫瘿内做虫室,继续取食为害,老熟
生活史与习性
成虫
触角丝状,基部两节黄褐色,其余为褐色。胸部膨大 ,背面光滑,前胸背板有4条纵线。两对翅白色透明,翅面有细 毛。前翅翅脉褐色,无翅痣。足黄褐色,有腿节距,跗节端部 黑色。产卵管褐色。仅有雌虫,无雄虫。
卵
椭圆形,乳白色,长0.1~0.2
毫米。一端有细长柄,呈丝状,长约 0.6毫米。
幼虫 体长2.5~3.0毫米,乳白色。
卵
长约1.3毫米,椭圆形,初产乳白色,渐变黄白,近
孵化时一端呈现橙色小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蛹
长0.7~0.9毫米,初化蛹呈乳白色,后变淡黄色,密
生细毛,腹部末端有一对深褐色尾刺。
生活史与习性
剪枝象鼻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 冬。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为化蛹盛期。羽化的 成虫5月下旬开始出土,6月中旬出土最多,至7月中 下旬在田间仍可见到少量的成虫。6月中下旬为产卵 盛期,卵于6月中下旬开始孵化,7月上中旬达孵化盛
卵 乳白色透明,椭圆形。
幼虫 纺锤形,乳白色,头部黑褐色,老熟幼虫体长
8.5~11.8 毫米。
蛹 长7.5~11.5 毫米,乳白色,复眼黑色。
栗实象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两年完成1代,以老熟
幼虫在土中做土室越冬,次年继续滞育土中,第3年6月份
化蛹。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化蛹盛期,经25天左右成虫羽 化,羽化后在土中潜伏8天左右成熟。8月上旬成虫陆续出 土, 8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产卵盛期。成虫上树啃食嫩枝、 栗苞吸取营养,选择栗苞刺稀处产卵,交尾后的雌成虫在
头管1/2处,长4毫米,向两侧伸出。雄
虫体略小,触角着生在端部1/3处,共 11节。前胸背板侧前方有角状刺突起
,鞘翅各具10条刻点组成的纵沟,纵
沟之间为颗粒状隆起线。
幼虫
体长4.5~8.6毫米,初孵幼虫乳白色,老熟幼虫黄白色,头部缩 入前胸背板内,缩入部分白色,前端露出部分黄褐色,口器黑褐色 ,前胸背板宽大发达,具两块不很明显的橙黄色斑块,体多横皱, 常呈镰刀状弯曲,胴部每节上横生一排较密的黄白色毛 。
后即在虫室内化蛹。每个虫瘿内有1~5个虫室。5月初至6月底化
蛹,蛹期15~2l天。6月上旬至7月中旬为成虫羽化期。成虫羽化 后在虫瘿内停留10天左右,在此期间完成卵巢发育,然后咬一个
圆孔从虫瘿中钻出,成虫出瘿期在6月中旬至7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