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敦煌莫高窟壁画论文(2)

敦煌莫高窟壁画论文(2)

敦煌莫高窟壁画论文(2)
摘要:自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美术在中国盛行,它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随着时代和社会崇尚的变异而具有变化,本文试以敦煌
莫高窟佛教壁画为例,浅析莫高窟佛教壁画在不同历史时期形象的
演变,从而重新品读敦煌。

关键词:莫高窟;佛教壁画;形象特征;影响因素;演变
一、前言
敦煌从西汉起即为东西方交流的重镇,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标。

“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中国和中亚及西方诸国的商业、文化交
流得以发展,佛教和佛教艺术及时循此路线,经敦煌传入中国,经
济与文化的繁荣和交流造就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殿堂,敦煌佛教壁
画艺术,是敦煌艺术的主要方面和最为丰富的内容,是中西绘画融
合的典范,文化的渗透与传承就这样凝固在石窟内的壁画上,并通
过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的创作,不断演绎着历史的变迁,书写了一
部敦煌壁画佛教形象演变的艺术史。

二、莫高窟佛教壁画不同时期的佛教形象特征
(一)第一时期——西域风情
东汉、三国、西晋是我国佛教的初传时期。

由于这一时期佛教传播的范围不广,人们对佛教的认识也不清晰,佛神不分,信仰水平
较为低下,因此这一时期的佛像普遍形象模糊。

十六国及北魏前期,佛像画则有了一定的改观,如佛像面相丰圆,神情庄重而恬淡,在衣冠服饰上,保留着西域和印度、波斯的样式,呈现出明显的西域风格。

(二)第二时期——秀骨清象
北魏晚期与西魏,尤其是西魏,由于统治者阶层文化追求和审美观念的不同,以及中原地区道教神仙思想的流行,这一时期的形象
特征有所不同。

造型上,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变形手法,特别注重加
强爽朗明快、生机勃勃的意趣,最终形成了面貌清癯、眉目阔朗、
潇洒飘逸的“秀骨清象”。

画中的大部分形象,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如褒衣博带式的服装,面部以色块晕染双颊的中原汉式表现手法,
以及体态潇洒、运动感很强的飞天等。

北周时期,由于地方政权与西域交好,出现了一些新形象和新特点。

如在造型方面,由中原式秀骨清象与西域式丰圆脸型相结合产
生了“面短而艳”的新形象;人物精神面貌方面,淳朴庄静与潇洒飘
逸相结合,产生了温婉娴雅、更富裕生活气息的新形象。

(三)第三时期——丰腴华贵
隋唐时期,由于宗教服务于政治、伦常的儒家思想终于深入佛教,唐代的佛教作品中,一种温柔敦厚关心世事的神情笑貌和君君臣臣
恪尽职守的统治秩序表现在了莫高窟佛教壁画上。

唐代前期壁画,“菩萨的面相有方额广颐型、条长丰满型,头束高窃,戴宝冠,
“素面如玉”、“长眉入器”均有丰满莹润的风貌。

更接近现实中
真实的美女。

菩萨的姿态有多种:一种肢体修长亭亭玉立;另一种身
姿扭曲“一波三折”如“S”型;在开元天宝时期,还出现了“丰胶
腻体”、“曲眉丰颊”的杨贵妃型。

唐代后期的壁画,虽然出现了
许多优秀的的作品,但总体的趋势是江河日下。

在佛像形象上,充
分掌握了“骨法用笔”的奥秘,注意了骨与肉的结合,佛像面向多
为统一的条丰型,菩萨摒除了扭妮的体态,出现了双腿直立、腰部
微扭、自然和谐的姿态。

(四)第四时期——僵板世俗
唐以后,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后期。

随着政治与经济的衰落,佛像艺术开始由盛而衰,步入了衰微期。

佛像艺术带着浓重的世俗
审美特征迈上了世俗化发展的历程。

五代、两宋时期,佛像的面相
或方或圆,或长圆,两腮鼓出,眼凸起,从额头到鼻梁处一般凹陷
下去,呈一条明显的圆弧线,与当时现实中庶民面型十分接近。


毫一般饰于两眉正中。

造像躯体肥胖,肌肉均显松弛,不如唐代键
劲有力。

西夏、元代时期崇重藏传佛教。

佛像形象表现为:头顶平缓,肉髻高隆,额部宽平,五官端正,肩宽体壮,四肢粗硕,衣纹简洁,
躯体光洁圆润,气势雄浑。

菩萨像特点是:形象媚妩,装饰繁缛,
姿势优美,富于动感和肉感。

明清时期,佛教在明清诸帝的提倡下继续发展,大量寺庙得到重修,出家僧人众多,世俗士庶奉佛者有增无减。

这时期佛像艺术体
现明显的世俗化发展趋向,佛像面相宽平,体态丰臃,姿态停僵板,装饰繁琐,结构细腻,完全是一种世俗崇尚的富态和福相审美模式,失去了内在的精神力量。

三、结语
综观中国的佛教美术,它的发展演变,就是一部佛教中国化的历史,佛教美术的蓬勃发展,更多的是促进了中国古老文化的发展,
滋润了中国的各种文化艺术,在佛教美术中除了敦煌壁画外,还有
石窟艺术和佛教建筑,它们的发展同样也是佛教文化中国化的发展,敦煌壁画艺术以佛像艺术为切入口,融入了中国本土民族文化,在
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雨后,仍然具有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并深深影响
着一代又一代的绘画爱好者。

猜你喜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