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分类阅读一如何阅读写人记事类文言文(一)读文指导阅读写人记事类文言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①姓名、字号;②籍贯;③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④学识;⑤性情;⑥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⑦最初任职情况等。
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
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2.了解人物的主要事迹(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
年号纪年的标志是:①年号+初,如:乾元初;②年号+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③年号+中,如:天监中;④年号+末。
如:建安末。
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的有关词语。
(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哪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擢、移、拜、转”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阳太守。
(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
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卖什么,吆喝什么”。
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
(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
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①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②事件涉及的人物之间的关系;③与下属之间的关系;④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5)事件,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3.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
主要注意以下内容:(1)作者的直接评价。
如:史迁曰:……(2)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
如:孝甚,清慎亮直等。
(3)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
这就要求阅读时把人物的性格、作风与人物事迹联系起来,读明白某一事迹要表现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风。
其实,好好想想,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只有篇幅长短之分,内容上概莫能外。
那么,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写法,就会寻踪觅迹,把人物事迹读个清清楚楚,这样才有可能作好信息判断题和内容概括与分析题,再能够把实词、虚词放到语境中加以推导,也才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正误,进而去理解句意,也才会比较准确地翻译好文句。
(3)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
这就要求阅读时把人物的性格、作风与人物事迹联系起来,读明白某一事迹要表现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风。
其实,好好想想,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只有篇幅长短之分,内容上概莫能外。
那么,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写法,就会寻踪觅迹,把人物事迹读个清清楚楚,这样才有可能作好信息判断题和内容概括与分析题,再能够把实词、虚词放到语境中加以推导,也才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正误,进而去理解句意,也才会比较准确地翻译好文句。
二如何阅读写景类文言文(一)读文指导阅读写景类文言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古代写景类散文所写的内容,就每一篇文章而言,当然千差万别,五彩缤纷,但综合起来看,主要写的是人、事、景、物、情、理等六个方面。
具体到某一篇文章,不可能六个方面都面面俱到,但仔细分析,任何一篇文章所写的都不外乎其中某几个方面的内容。
1.人物。
写景散文也有人物,文章中,往往选取人物的两三个片段,描写他的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等,以此来表现主题。
2.事件。
写景散文中,描写事件多不是完整地记叙事情的前因后果,而是截取其中的某一片段,来为表现主题服务。
3.景物。
许多写景散文,总是剪取大自然中能够表现文章主题的景物,加以描写,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或寓理于景,借以抒情说理。
4.物象。
有些写景散文,托物言志,作者着意描写某一物象的某一特点,借此表达思想观点,文中的物象特点与作者的思想主旨具有一致性。
5.感情。
所有的写景类散文,都充满了作者的感情。
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则借助人物、景物、物象或哲理来抒发感情,叫间接抒情。
在这方面,作者主要通过“辞色”中的褒贬、冷暖来表达思想感情。
阅读写景类散文,我们应从“辞色”即“褒贬冷暖”四个方面细加体会,把握作者的感情。
6.义理。
很多写景散文,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某种思想,这也是作者写作的最终意图。
有的文章表达得明白直接,有的文章付托于景物、物象之上,表达得含蓄蕴藉。
前一种情况如《前赤壁赋》,后一种情况如《桃花源记》。
三如何阅读说理类文言文(一)读文指导阅读说理性文言散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从整体上感知思想感情这是品味说理文言散文的基础,也就是明确文章说了怎样的理。
一般从题目和开头、结尾这三处可以把握并概括出来。
2.从表达角度分析说理类文言文的特点也就是解答“说理类文言文是怎样来表现某种文理”的问题。
结构上采用了总分式、并列式还是递进式等,修辞上用了比喻、对比还是排比、拟人等,论证手法是比喻论证,还是对比论证等。
3.要品味作品的语言说理类文言散文的语言不仅一如其他散文,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独创性,而且具有哲理性、深刻性、凝练性的特点。
揣摩作品的语言,体味作家的独特风格,有助于我们从各个方面品味说理散文的理趣。
四平时如何做文言文试题——文言文精读之方案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其根本在于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
如果把文言文中的字词理解透彻,做题就易如反掌了。
我们除了要积累学习过的教材上的知识,还要积累我们平时训练题目中学到的知识。
“在训练中积累”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做题时,不能抱有“为做题而做题”的错误思想,而要像学习课文一样来精读,来仔细梳理。
因此我们设计了“文言文精读方案”供师生共同研习,以期给考生提供一种复习文言文的新思路。
文言文精读之方案(10年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l2题。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①出夏州。
当是时,公为西头供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②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
及归,公又请殿将。
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
”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
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令曰:“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令!”至阵,士卒帖③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④。
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近。
于是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儿矣!”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
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
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
”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
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
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
公固辞:“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始,人或以公威名闻天下,而状貌奇伟,疑非人臣之相。
御史中丞孔道辅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
天子不得已,以公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赴本镇,赐手诏慰遣。
或闻孔道辅死,以告曰:“是尝害公者,今死矣。
”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嘉佑九年,进封鲁国公。
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
公忠实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
及就之,温如也。
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
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
善治军旅,宽仁爱士卒,士卒乐为之用。
与士大夫游,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
(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有删节)【注】①武康公:王德用之父王超,谥武康。
②护:统率。
③帖:安定,顺从。
④按辔:扣紧马缰缓行。
文言文精读特色练习第二段:1.“至吾阵.而乱行者”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两句中的“阵”意思并不一样,前者为;后者为。
2.“吾亦如.公令”中的“如”与成语“如.法炮制”中的“如”用法相同,译为。
3.“士卒帖然.”中的“然”与《琵琶行》中“恬然.自安”中的“然”用法相同,都是。
4.“左右..皆望公”中“左右”为古今异义词,在文中译为。
第三段:5.“求为.军吏”一句中的“为”与《孔雀东南飞》中“君既为.府吏”一句中的“为”用法和意义相同,都是。
6.根据前后文推断,“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一句的“侵”译为。
7.“于是天子心贤.公”一句中的“贤”,其用法是。
第四段:8.“或闻..孔道辅死”中“或”解释为;“闻”解释为。
9.“以告曰”在句式上属于。
10.“彼其心所以..事君”中“所以”译为。
第五、六段:11.“明年..二月辛未”中“明年”为古今异义词,此处译为。
12.“公以.疾薨”中的“以”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中的“以”用法相同,都是。
13.“与.人不疑”中的“与”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的“与”均译为。
14.“及就.之,温如也”中“就”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的“就”一样,均译为。
自戒郑思肖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
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
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
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
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
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
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
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