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练】※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一)冯唐传(节选)冯唐者,其大父①赵人。
父徙代。
汉兴徙.安陵。
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②,杀北地都尉卬③。
上以胡寇为意,乃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④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军功爵赏皆决於外,归而奏之。
此非虚言也。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於外不从中扰也。
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彊秦,南支韩、魏。
当是之时,赵几霸。
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
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
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其众。
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
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选自司马迁《史记·冯唐列传》有删节)〖注释〗①大父:祖父。
②朝:(zhū)那(nuó),古县名。
③卬:孙卬,西汉人。
任北地都尉。
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边,力战而死。
④阃:门槛,这里指国门。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兴徙.安陵徙:搬迁。
B.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尽:完全C.安.知尺籍伍符安:哪里D.而拜.唐为车骑都尉拜:任命【答案】B(尽:完全发挥,充分发挥。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於外不从中扰也A.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於外/不从中扰也B.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於外/不从中扰也C.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於外/不从中扰也D.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於外/不从中扰也【答案】D(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
赏赐由将军在外决定,朝廷不从中干预。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冯唐告诉文帝,前人遣将的经验是,国内大事由君王来控制,边关赏赐之事由将军来主断,朝廷不从中干扰。
B.冯唐认为李牧能够在边境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智,是赵王的信任。
后来赵王迁即位,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
C.魏尚出于私心聚敛钱财,每五天杀一头牛大宴宾客。
加上后来他又虚报战功,因此被削去爵位,判了刑。
D.冯唐直言冒犯龙颜,文帝并未加罪冯唐;后来派冯唐拿着汉节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
【答案】C(魏尚“出私养钱”是拿出私人的俸钱,不是“私心聚敛钱财”。
)4.将文言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答案】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只要有一句话不合实际情况,法官就用法律制裁他们。
【参考译文】冯唐,他的祖父是战国时赵国人。
他的父亲移居到了代地。
汉朝建立后,又迁到安陵。
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
在这时,匈奴人新近大举侵犯朝那,杀死北地都尉孙卬。
汉文帝正为此忧虑,就询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
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
这不是虚夸之言呀。
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
赏赐由将军在外决定,朝廷不从中干预。
君王交给他重任,而要求他成功,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
因此能够在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支援韩魏。
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
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卖唱的女子。
他一即位,就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
因此军溃兵败,被秦人俘虏消灭。
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宾客、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
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
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知道“尺籍”、“伍符”这些法令律例呢?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只要有一句话不合实际情况,法官就用法律制裁他们。
应得的奖赏不能兑现,而法官却依法必究。
我愚蠢地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奖赏太轻,惩罚太重。
况且云中郡郡守魏尚只犯了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
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
我确实愚蠢,触犯了禁忌,该当死罪,该当死罪!”文帝很高兴。
当天就让冯唐拿着汉节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而任命冯唐作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二)黄盖传(节选)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
故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也,枝叶分离,自祖迁于零陵,遂家.焉。
盖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
然有壮志,虽处贫贱,不自同于凡庸,常以负.薪余间,学书疏,讲兵事。
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
孙坚举义兵,盖从之。
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
坚薨,盖随策及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
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①床中。
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
”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
拜武锋中郎将。
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
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
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
自春讫②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
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
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选自《三国志吴书十》)〖注释〗①厕:侧,旁边。
②讫:同“迄”,至、到。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家.焉家:安家。
B.常以负.薪余间负:辜负。
C.盖为流矢所中.中:射中。
D.皆改操易.节易:改变。
【答案】B(负:背)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A.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B.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C.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D.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答案】C(于是打开城门,蛮夷之叛贼有一半进入城门,于是攻击叛贼,杀死几百个敌人,剩余的全都四处逃奔,都回到所住之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盖年幼之时便品尝到生活的艰辛困苦,早年就失去了父亲,遭遇凶险苦难,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到他胸怀大志。
B.黄盖年轻之际非常关心用兵打仗之事,在日后为东吴孙氏政权效力之时常常披甲上阵,深入惨烈的战场,可谓勇猛之将。
C.黄盖在赤壁之战中中箭落水,后被吴军韩当救起,才得以生还。
后因战功显赫,被封为武锋中郎将。
D.黄盖为武陵太守时,由于兵力不多,他用计将叛贼引入城内,打败了叛军。
后来长沙益阳县被山贼攻打,黄盖又评定讨伐。
【答案】C(“后被吴军韩当救起”错,是“被吴军士兵救起”。
)4.将文言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
【答案】黄盖容貌姿态威严刚毅,善于抚养百姓,每有征讨,士卒们都争先恐后。
【参考答案】黄盖,字公覆,是零陵郡泉陵人。
是原南阳太守黄子廉的后人,一些黄氏后人与家族分离,从黄盖祖父辈迁徙到零陵郡,就在此地安家。
黄盖年少时成为孤儿,遭受了凶险苦难,艰辛困苦全都尝受到了。
然而他胸怀壮志,虽然处于贫困卑贱之中,不将自己等同于普通平庸之人,经常在背柴的空闲时间,学习写奏疏,谈论战事。
起初当了郡吏,被举荐为孝廉,被征调到三公官署。
孙坚率领义军,黄盖跟从着孙坚。
孙坚在南部打败山贼,在北部击退董卓,授予黄盖别部司马一职。
孙坚死后,黄盖追随孙策和孙权,穿着战甲与敌交战,踏着兵刃攻城。
黄盖容貌姿态威严刚毅,善于抚养百姓,每有征讨,士卒们都争先恐后。
建安年中,跟随周瑜到赤壁拒防曹操,建议献策进行火攻。
在赤壁之战中,黄盖被流箭射中,当时堕入寒冷的江水之中,被吴军士兵救起,没人知道他是黄盖,安置在一旁的床榻上。
黄盖自己勉强大声呼叫韩当,韩当(正好)听到了,说:“这是黄公覆的声音哪。
”向着黄盖落下了眼泪,解去换掉黄盖的外衣,黄盖于是得以生还。
后被授予武锋中郎将之职。
武陵郡的蛮夷之族造反叛乱,攻打东吴城池,于是把黄盖派为武陵太守。
当时武陵郡兵只有五百人,黄盖自认不能匹敌,于是打开城门,蛮夷之叛贼有一半进入城门,于是攻击叛贼,杀死几百个敌人,剩余的全都四处逃奔,都回到所住之地。
后来又讨伐诛杀了叛贼首领,赦免了归附者。
从春到夏,反叛乱党都平定了,那些偏远的巴、醴、由、诞等地的侯君长,全改变节操,进献礼物请求觐见,郡内于是清净稳定了。
后来长沙益阳县被山贼攻打,黄盖又评定讨伐。
被加封为偏将军,染病死于官任上。
【现代文精读专题训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为什么要读经典?(1)为什么要如此热衷于“经典阅读”?“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
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
(2)每个国家都有几部经典,可以说家喻户晓,渗透到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就文学经典而言,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德国的歌德,等等,都是进入国民基础教育,扎根在青少年心上,成为他们民族年轻一代的精神的“底子”的。
具体到我们中国,我曾提出这样的设想,要在中学(或者大学)开设四门基本经典的选修课:《论语》、《庄子》选读,唐诗选读,《红楼梦》选读,鲁迅作品选读。
——当然,究竟哪些是我们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该在中学(大学)开设什么基本经典选读课,这都是可以讨论的;但这样的经典阅读,实在是民族精神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应该认真对待的。
(3)而且,在当下在青少年中提倡经典阅读,还有某种迫切性。
青少年时期,读不读书,读什么书,都不是小问题。
现在我们这两方面都出了问题。
(4)首先是不读书:一方面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除了课本和应考复习资料以外,没有时间、精力,也无兴趣读其他任何“与考试无关”的书,老师、家长也不允许读;另一方面,如果有一点课余时间也耗在影视和网络阅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