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
提要本文讨论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环境下,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分析,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以及针对这些特点和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管理;管理
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大众化发展时期,人们开始对高等教育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更进一步的认识。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连续五年进行了大规模扩招,在高等教育的各个层次中,高职高专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根据在校高职学生的心理变化客观规律,选择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努力做好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长远意义。
如何实现高职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探索学生管理工作新的思路和工作方法,深入研究探讨当代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路子,把学生的管理工作推向新的局面,是当前面临的艰巨任务。
一、当前高职高专学生特点
1、个人理想和现实差异的心理矛盾。
他们也曾有过远大的理想,有很高的个人目标,期望能踏进重点本科院校,他们也努力过,付出过,竞争过,而由于“命运”不如人,未能如愿,看着昔日的同窗好友高兴地进入了理想的大学而心理失衡,甚至怀疑自己,进而产生了自卑心理。
他们没有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荣誉感,不敢正视自己的身份,甚至逃避现实。
2、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高等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也在明显的下降,专科这个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文化课的成绩也成了最头疼的问题。
很多高职高专学校只要考生过了专科提档线就可以上,所以其文化基础可想而知。
这对于学生本身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对他们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3、自身素质与高校要求不适应。
虽然此类学生圆了大学梦,但进校后,由于自身基础不牢,学习能力差,各方面的素质都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经过高考的无硝烟战争,尝尽了高中学习生活的酸甜苦辣,肩负着家人、朋友和自己的期望,艰难地度过了高中生活。
如今,进入了大学生活,有些学生就有了“如释重负”、“熬出头”的感觉,加上传统想象中大学生活是自由、轻松、美好的,促使其进一步放松自己,他们认为没有了新的挑战,没有了竞争意识,反映在行为上就表现为没有组织观念、没有时间观念、上课经常迟到,甚至无故旷课,不重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个人素质的提高,缺乏公民道德意识,对学习、集体活动缺少热情,过分地强调自我性,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判断力,没有时代紧迫感。
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虽然有幸跨进了大学,但实际上更需要严格管理,反而极力反感学校对他们加强管理,经常对学校的管理进行指责,甚至说:“我都是大学生了,应该给我更多的自由空间,你们的管理就如同中学一样”。
他们想问题、提建议不是从自身特点出发,而是把一切归咎于学校管理方式的死板僵化。
4、人生目标模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
这一条也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同学都带着原来的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使他们在接受知识上比别的同学要慢一些,而且在课余时间,他们也不能自我加压。
对于人生的长远打算更是缺乏认识,或者说有的同学是害怕考虑,在回避或者在逃避这个问题,缺乏青年人那种对知识广泛涉猎,锐意进取的精神。
许多学生的学习不具有计划性,不考虑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基本上是被动上课,课后也以完成作业为主,基本上不涉及预习、学习、复习的简单而基本的过程。
由于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不够,学生几乎不提问题,对不懂的学习内容也难以表达哪里不懂,为什么不懂。
同时,多数高职生源的文化素质较低,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有的学生到课堂听课,一是受学校纪律的约束,二是应付考试,但真正参加考试也是一脸茫然,没有去接受业务知识的欲望,学习纪律松弛,上课或自习看小说、睡觉,混时间的大有人在。
相反,在会老乡、玩网吧上兴趣浓厚,情绪高涨。
5、学生心理问题日渐明显。
近几年入学的高职学生,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受到父母、老人们的宠爱,以我为中心,全家着他转。
到学校后,进入新的环境,不适应周围的一切,经受不了挫折。
不服从学校严格制度的管理,管理越严,逆反心理越严重。
大部分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吃力,加之有的因生活和就业的压力及感情波折痛苦等原因,个别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疾患,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其学生中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的学生感到迷茫、苦闷、烦躁、焦虑等种种心理问题,多因学习压力、经济压力或就业压力等几方面的负担,造成部分学生消极和心理不适应,日渐显露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面对压力,许多学生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上课分心,下课揪心,平时上网,考试作弊。
6、思想政治上积极上进。
大多数文职学生思想政治上积极上进,积极参加党校学习,递交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表相出极强的上进心,政治方向正确,认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90%以上的同学能接受市场经济,认同竞争意识,80%的学生对“市场经济不能顾及良心和道德”持否定态度。
7、学习生活观念的多样化。
在市场经济浪潮、网络文化等的冲击下,文职学生的学习、生活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消费、娱乐、休闲观念趋向多元化、个性化。
已从保守、封闭、单一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40%的同学认为学习效果取决于个体的学习能力;16%的同学认为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30%的同学认为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影响;45%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学习是为了谋求将来的幸福生活;30%的同学认为是为了报答父母之恩。
结果表明,青年学生对学习目的的认识越来越实际和多样化,绝大多数学生有明确的阶级性奋斗目标,并有实现这一目标的计划。
二、教育管理对策探讨
学校就其直接的办学目的而言是为着学生的,学校首先是为学生而存在的。
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千千万万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而在高职人才的培养中,学生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1、帮助学生建立目标导向激励机制。
虽然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一个基本的目的,但是具体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并不明确,甚至根本没有。
由于不能把学习的目的具体和细化到现实的学习中,成为激发学习的源动力,因而难以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
为此,应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激励教育,指导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目的进行过渡性的分解,使学生通过渐进性和阶段性的方式逐步实现目标。
2、教师加强研究型教学。
现代教师不仅要加强教学的现代意识,把握学科内在的规律和科学性,更要对学生学习心理进行研究,及时调整授课的计划、内容、进度、方法,本着与时俱进,科学有效,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进行教学。
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从学生的认知策略、知识的迁移、记忆方法、学习效果等方面,采用符合学生特点的、直观的、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习的效率。
3、打破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尊重学生,信赖学生。
在中国,自20世纪五十年代受前苏联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师生关系中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也是以管理者为中心开展的,管理者要求学生言听计从,管理者与学生的关系是“管”和“被管”的关系,管理的内容主要表现为要求被管理者“做……”、“不做……”、“如果……就……”,管理的基本方式是“要求”、“批评(甚至是训斥、吓唬)”和“处分”。
这样的管理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是起到积极作用的。
但在这样的管理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创新精神,依赖性强,这样的管理理念已经与时代的发展特征不相符,也是学生对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认可的重要原因,这样的管理理念必须打破,我们要通过了解学生,信赖学生,进而树立起新的,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