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水体达标方案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水体达标方案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附件
水体达标方案编制技术指南 (试 行)
2015 年 10 月
目
录
一、总体要求 ..................................... 1 (一)编制依据 ................................ 1 (二)适用范围 ................................ 1 (三)编制主体 ................................ 2 (四)编制原则 ................................ 2 二、工作步骤 ..................................... 3 三、技术路线 ..................................... 3 (一)工作大纲编制的技术路线 .................. 3 (二)达标方案编制的技术路线 .................. 4 四、达标方案框架.................................. 4 (一)总则 .................................... 4 (二)区域概况 ................................ 5 (三)水环境现状调查分析评估与预测 ............ 5 (四)主要水环境问题诊断和识别 ................ 6 (五)污染排放与水质响应关系建立 .............. 6 (六)许可排放量分配 .......................... 7 (七)主要任务和措施 .......................... 7 (八)重点工程和投资匡算 ...................... 7 (九)目标可达性分析 .......................... 8 (十)保障措施 ................................ 8
‐1‐
本指南中的“未达标水体”是指未达到目标责任书和 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水质目标要求的 水体,主要针对重点流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近岸海域 等类型。 其他水体污染防治方案可参照本指南编制。 (三)编制主体 结合水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主要以地级市(包括地区、 自治州、盟,下同)行政区域为单元编制未达标水体达标方 案。跨地级市行政区域的方案由相关地级市协商编制,协商 不成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其相关部门协调解决。 (四)编制原则 1. 目标管理,系统施治。达标方案应坚持水环境质量 改善目标导向,以水质达标倒逼任务措施,科学制定达标路 线图和时间表,强化科学决策与系统施治,全面涵盖污染减 排、环境承载力提升和水生态修复等措施。 2.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达标方案应坚持问题导向, 水陆统筹、河海兼顾、地表与地下污染共治,充分考虑当地 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与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条件,抓住导 致水质超标的主要因素和重点环节,与相关规划、计划或方 案有机衔接,系统梳理、整合提升,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治对 策和措施。 3. 精细管理,责任落地。达标方案应突出精细化管理 要求,在时间尺度上覆盖水质达标的全过程,逐年分解目标
‐5‐
相关技术方法详见附 4(参 2) 。 (四)主要水环境问题诊断和识别 根据水环境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估结果,全面分析未达标 水体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成因,识别当前亟需解决的症结问 题。一般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力的客观限制;二是从产业结构和空间 布局分析环境压力;三是从污染源与水质现状分析污染负荷 构成;四是从治理措施分析治理力度与差距;五是从水环境 管理现状分析环境监督管理能力与差距。 (五)污染排放与水质响应关系建立 以控制断面(节点)为基点,采用图形叠加和融合等方 法勾划出汇水区范围;以汇水区为基础,结合行政区划进一 步细化控制单元,建立“关键控制节点—控制河段—对应陆 域”的水陆响应关系,构建覆盖未达标水体汇水区各控制单 元的水环境基础数据库。相关技术方法详见附 4(参 3) 。 根据污染源、水文水质特征以及资料、技术条件,选择 成熟简便并满足精度要求的方法,建立污染排放与水体水质 之间的定量响应关系。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排污口调查,率 定污染物排放量与入河排放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根据基础资 料和实测数据积累情况,不断更新完善模型参数,逐步提高 预测精度。相关技术方法详见附 4(参 4) 。 以水质目标为约束条件,采用已建立的污染排放与水质 响应关系,计算首要污染物允许排放量。
‐3‐
技术路线、组织构架与进度安排。工作大纲编制的技术路线 图详见附 2。 (二)达标方案编制的技术路线 深入调查评估水环境现状,诊断和识别主要水环境问 题,查找与水质目标和要求的差距,分级构建更精细的控制 单元,建立污染排放与水质响应关系,以阶段性水质改善目 标为约束,统筹考虑水资源优化调控,测算入河/入海允许 排放量,将允许排放量逐一分配至汇水区内的各级行政区和 排污单位,拟定许可排放量。科学分配各控制单元污染物削 减量,根据目标责任书、工作方案和其他规划、区划要求, 因地制宜地细化整治任务和措施,合理安排重点工程。从技 术经济角度论证目标可达性,提出方案落实的保障措施等。 达标方案编制的技术路线图详见附 3。 四、达标方案框架 达标方案一般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总则 1. 目的意义。结合当地水环境特征和达标要求,说明 达标方案实施对完成目标责任书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规 划等目标要求的支撑作用。 2. 编制依据。列明达标方案编制的主要依据。 3. 工作范围和时限。根据汇水特征和水体达标要求, 合理确定达标方案编制的工作范围和重点区域。一般情况
‐6‐
(六)许可排放量分配 综合考虑现状排污格局、污染源可控性和经济技术可行 性等因素,兼顾公平与效率,将允许排放量逐一分配至汇水 区内的各级行政区和排污单位,拟定许可排放量。相关技术 方法详见附 4(参 5) 。 (七)主要任务和措施 以水质达标为核心,系统推进“调结构优布局” “控源 减排” “节水及水资源保护调度”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和 “执 法监管与强化管理”等五大任务措施,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 和水质改善要求,因地制宜地安排任务措施。采用污染排放 与水质响应关系,分析各项任务措施的水质改善效果,确定 优先顺序。每项任务措施应细化分解到汇水区内的各级行政 区和排污单位,明确实施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核算各项措 施的环境效益。相关技术方法详见附 4(参 6) 。 近岸海域地市应提出入海总氮控制措施。入海总氮控制 要求可通过浓度相关关系分析、负荷历时分析等方法确定, 相关技术方法详见附 4(参 7) 。 (八)重点工程和投资匡算 开列落实各类任务措施的重点工程清单,明确工程名 称、建设内容、工程规模、预期环境效益、责任单位和实施 周期等,依据相关规定进行投资匡算。视项目成熟程度,优 先纳入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范围。相关技术方法详见附 4(参 8) 。
‐工程措施的经济技术可行性,采用已建立的污 染排放与水质响应关系,综合评估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实施 后的水质改善效果,确保目标可达、措施可行。 (十)保障措施 从强化责任主体、加强组织保障、明确部门分工、分解 落实责任、加强能力建设、健全投融资机制、强化考核问责、 推进流域联防联治、推动全民参与等方面,提出落实达标方 案的保障措施。建立定期评估机制,滚动强化整治任务、重 点工程与水质目标之间的有机联系。
-ii-
《环境保护法》规定,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 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 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以下简称 《水 十条》 )要求,未达到水质目标要求的地区要制定达标方案, 将治污任务逐一落实到汇水范围内的排污单位,明确防治措 施及达标时限。 为深入贯彻落实 《环境保护法》 和 《水十条》 , 加强达标方案的科学编制,切实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制定 本技术指南。 一、总体要求 (一)编制依据 1. 《环境保护法》 ; 2.《水污染防治法》 ; 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 导意见》 ; 4.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 5.国家与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及地方各级人民政 府签订的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 6.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制定的水污染防治相关 法规、标准及功能区划、规划、计划。 (二)适用范围 本指南是未达到水质目标要求的地区,制定未达标水体 达标方案,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
‐4‐
下,以控制断面(节点)以上的汇水区为工作范围(集中式 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工作范围应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 其补给区) ,但不超越本地级市行政区界。各地可根据水质 现状、目标要求和技术经济条件,科学确定达标时限。 4. 阶段性目标要求。根据水体水环境现状,查找与水 质目标要求的差距,确定主要污染物、首要污染物和优先控 制污染物名单,重点对首要污染物确定年度改善目标,同时 兼顾其他超标污染物的达标要求, 相关技术方法详见附 4 (参 1) 。确定阶段性水质目标可采用内插法、水质改善效果综合 分析法等。 (二)区域概况 1. 地理位置。采用图表说明编制达标方案的行政区、 汇水区和控制单元所处位置及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 2. 自然概况。包括地形地貌与水系特征、水文水资源 状况、气象气候条件、植被覆盖情况和土壤特征等。 3. 经济社会概况。包括行政区划、人口分布与密度、 产业类型、经济指标和土地利用特征等。 (三)水环境现状调查分析评估与预测 开展土地利用状况、 水文水资源现状、 污染源排放现状、 水环境质量状况等调查,必要时开展水文水质同步监测,分 析评估水环境现状。可采用人口增长预测模型、经济社会发 展预测方法、单位排放强度法和水量供需分析法等方法,预 测区域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污染排放、水资源利用等趋势。
-i-
附 1:达标方案汇总表 ........................... 9 附 2:达标方案编制工作大纲的技术路线图 ........ 10 附 3:达标方案编制的技术路线图 ................ 11 附 4:参考目录 参 1 污染特征识别 ........................ 12 参 2 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估 .................. 12 参 3 控制单元细化分解技术 ................ 19 参 4 污染排放与水质响应关系建立方法 ...... 22 参 5 许可排放量计算与分配技术 ............ 24 参 6 主要整治任务和措施 .................. 26 参 7 入海河流总氮控制要求 ................ 30 参 8 重点工程与投资匡算 ..................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