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类肾上腺疾病的超声诊断

各类肾上腺疾病的超声诊断

肾上腺疾病的超声诊断
肾上腺是腹膜后器官,左右各一,位于双侧肾脏的内上方,相当于第一腰椎椎体与第十一肋水平。

右侧呈三角形,在右肾上极的前上方,一部分位于下腔静脉后面,膈肌脚前方,肝右叶内侧;左侧肾上腺呈月牙形,位于左肾上极前面内侧、胰尾的后面和腹主动脉的外侧。

正常肾上腺长约30-50mm,宽约20-30mm,厚约2-8mm,由外层的皮质和内层的髓质两部分组成。

肾上腺表面有一层薄的薄膜,周围为脂肪组织。

肾上腺血供丰富,膈下动脉、腹主动脉和肾动脉分别发出肾上腺上、中、下动脉到肾上腺。

肾上腺静脉不与动脉伴行,以静脉窦形式分布于肾上腺皮质和髓质,回流的小静脉注入中央静脉,右侧直接汇入下腔静脉,左侧则汇入左肾静脉。

肾上腺是内分泌器官,皮质由外向内分为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分别分泌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

肾上腺髓质由交感神经细胞和嗜铬细胞瘤组成,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

检查时选用腹部超声诊断仪,实时凸阵探头,频率3.5-5.0MHz。

检查前宜空腹8小时以上,以减少胃肠气体的干扰。

肾上腺探测的体位与途径尚无一致看法,应视病人具体情况而定。

由于正常肾上腺位置深,部分隐蔽,组织太
薄,一般在声像图上不易显示。

通常可用以下途径扫查:
1、仰卧位(侧卧位)检查:在腋前线7-9肋间做斜切扫查,或侧卧位腋前线和腋中线之间扫查,左侧以脾脏为声窗,右侧以肝脏为声窗,在肾上极上方寻找。

2、俯卧位检查:在背部肾区做纵向扫查。

3、若病人肥胖或有气体干扰,饮水后检查可改善局部探测条件。

正常肾上腺回声密度与肾实质近似,形态多变,可呈“Y”字形、“V”字形、三角形或带状低回声,其周围可见增强回声的脂肪组织,其中低回声区为肾上腺。

大小很少超过30mm。

新生儿肾上腺约为肾的1/3,成人的仅为肾脏的1/13,故新生儿的肾上腺易显示。

右侧肾上腺显示率大于左侧,原因时右侧常以肝脏作为透声窗,而左侧易受胃肠道气体干扰。

成人肾上腺声像图多呈楔形或带状低回声,外围是较低的皮质回声,中央为较强的髓质回声。

肾上腺肿瘤分为皮质和髓质两类:(1)皮质肿瘤中有分泌皮质醇过多引起的库欣综合征和引起低钾、高血压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此外,还有无分泌功能的腺瘤。

肾上腺恶性肿瘤如皮质腺癌,发展很快,雄性激素增多表现明显。

(2)髓质肿瘤主要是嗜鉻细胞瘤,其次还有神经母细胞瘤、节神经细胞瘤、髓样脂肪瘤等。

一、嗜鉻细胞瘤
(一)临床概述
90%发生在肾上腺髓质,10%发生在肾外,绝大多数为单侧性,有包膜,内部常有囊变,偶有出血。

恶性者可有转移。

典型者可有阵发性高血压或持续性高血压阵发加剧。

突然心悸、气短、头痛、出汗,有时恶心、呕吐、腹痛、视物模糊等症状。

按压刺激可诱发肿瘤。

(二)声像图表现
1、肾上腺区可探及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中等或低回声团,包膜清楚,体积可大可小,但多数为4-5cm,如有囊性变、出血时表现为无回声区。

2、肾上腺外嗜鉻细胞瘤可在肾门处,下腔静脉与腹主动脉之间及膀胱内找到相应的回声团。

(三)鉴别诊断
1、皮质腺瘤及癌:嗜鉻细胞瘤瘤体较大,边缘光滑,回声稍高,内部常有囊变,多有儿茶酚胺升高,皮质腺瘤或癌大多有醛固酮增多症及性征异常。

2、腹膜后实性及囊实性肿瘤:发现时均较大,深呼吸时与肾上腺及肾脏不一致运动。

二、肾上腺皮质腺瘤和腺癌
(一)临床概述
良性的皮质腺瘤多为单侧单个,一侧发生腺瘤,另一侧则萎缩,瘤体有完整的包膜,呈圆形,因大多有分泌功能,可引起库兴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性征异常等,亦有无分泌功能的腺瘤或腺癌无临床症状,不易发现。

腺癌少见,生长快,可有坏死、出血和钙化。

无分泌的腺癌可仅有腹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二)超声表现
1、腺瘤呈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团,边界清晰、规整,一般直径约2-4cm。

2、腺癌早期发现时可体积小,晚期瘤体直径可达6-8cm,呈圆形或椭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欠清,不规整,内部回声不均匀,如有坏死、液化或出血,可呈现不规则无回声暗区,亦可出现钙化灶,散在分布,多呈强回声,可伴有声影。

(三)鉴别诊断
小于3cm的皮质腺瘤和皮质癌几乎无法区别,但癌多大于3cm,边界不整齐,内部回声不均。

皮质腺增生:多为双侧受累,且为腺体弥漫增大。

肾上极肿瘤:多个切面扫查均与肾脏无分界,而与肾上腺不连接。

三、肾上腺囊肿
(一)临床概述:本病少见,多为内皮性,起源于淋巴管瘤或血管内皮。

一般无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

(二)声像图表现
肾上腺区可见圆形无回声区,边界清,壁薄,其内透声好,大小一般3-5cm,有时液性暗区内可见散在光点,或囊壁回声增强等钙化征象。

(三)鉴别诊断
小囊肿易确诊,如病变过大易误诊为肾囊肿、胰尾囊肿
或脾囊肿,可多个切面扫查,加用深呼吸法,可发现囊肿随原发脏器活动。

四、肾上腺皮质增生
(一)临床概述
本病病因复杂,可为原发,也可为继发。

继发者多为脑垂体病变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致双侧受累,腺体增大1倍以上,但也可在正常范围,增生多为小结节样,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数毫米,很少超过1.5cm。

由于增生的皮质细胞分泌功能不同,可导致不同的疾病。

最多见的是皮质醇增多症(库兴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向心性肥胖,皮肤紫纹、多毛等。

其次为肾上腺性征异常症(早熟、第二性征异性化)。

再次为醛固酮症(周期性麻痹、高血压、多尿及水电紊乱)。

(二)声像图表现
轻度增生超声难以显示,少数增生较明显的可显示为均匀中等回声,结节性增生可见到等回声小结节,多数直径为毫米。

一般无明显包膜。

(三)鉴别诊断
1、肾上腺皮质小肿瘤:此病可引起皮质功能亢进,当肾上腺呈结节样增生时易误诊为皮质小腺瘤,鉴别点为肿瘤为单侧、瘤体呈低回声,未长瘤一侧的肾上腺萎缩。

2、肾上腺浸润性病变:某些肿瘤(如淋巴瘤、支气管癌、肾细胞癌)或感染(如结核、组织胞浆菌病)可波及肾
上腺,使其增大,回声增强,易被误认为增生时的高回声髓质,但这些病无皮质亢进。

3、曲张的肾上腺静脉:其内显示为血流。

五、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一)临床概述
本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皮质萎缩不全、肾上腺结核、组织胞浆菌病及转移癌等。

临床表现有色素沉着、低血压等。

(二)声像图表现
1、肾上腺结核:常为双侧患病,表现为不规则低回声区,有的伴液化(干酪样坏死)及钙化,后方有声影。

2、转移癌:也多为双侧受累,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低回声。

(三)鉴别诊断
1、早期肾上腺结核及组织胞浆菌病酷似肿瘤与肿瘤很难鉴别,中晚期结核及组织胞浆菌病可出现液化及钙化。

转移瘤多有原发病灶易与原发瘤鉴别。

2、与邻近脏器的肿瘤鉴别:
a.胰腺癌:体积较大,发生在胰腺尾部的肿瘤浸润肾上腺时,有时易与肾上腺肿瘤相混淆。

一般情况下前者因瘤体推压,患侧肾多向前外侧移位,而后者患侧肾受压主要向后外侧移位。

胰尾部肿瘤均位于脾静脉的前方,而肾上腺肿瘤常位于脾静脉的后方。

此外,仔细观察可见前者瘤体与胰腺连为一体,且主要向前下方浸润,而肾上腺恶性肿瘤则多向
外上方蔓延。

b.肾上极肿瘤:位于肾上极并向外突出生长占据肾上腺区域的肾肿瘤,有时易误诊为肾上腺肿瘤。

对此采取肾长轴断面扫查,可见肾肿瘤下部位于肾包膜内,肿瘤边界与肾实质乃至肾窦回声分界不清,但两侧可见有部分肾实质包绕,形成锐角关系,其自身的解剖移位则不太明显;若肿瘤来自肾上腺,肿瘤周围虽难以显示肾上腺组织,然而肿瘤下部或侧部与肾包膜为紧邻界面关系。

同时嘱病人深呼吸仔细观察,若肿瘤来自肾上腺可见肾包膜与肿瘤下缘有界面摩擦感。

c.肝肿瘤:对于右肝后下偏内侧向外生长,占据肾上腺位置的肝肿瘤,其本身肝内回声结构常常受到肿瘤组织的破坏而表现不完整,可采用与肾上极肿瘤类似的鉴别方法,同时嘱患者深呼吸或探头加压,若显示肿瘤与肝上下动度一致,则考虑肝肿瘤,相反若肿瘤与肝表面有摩擦感,则考虑为肾上腺肿瘤的可能;另外,肝肿瘤常位于下腔静脉的前方,并将下腔静脉向左后方挤压;而肾上腺肿瘤可压迫肝右后叶并导致肝局部变形,肝包膜内陷,肿瘤突入其中。

六、特殊类型肾上腺肿瘤声像图表现
1、神经节细胞瘤:起源于交感神经细胞的良性肿瘤,多见于成人,多见于颈部至盆腔的交感神经节,发生于肾上腺者较少见,一般为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

超声表现为包膜完整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内部为均匀的低回声,有时内部可见散在增强光点,如肿块内部出血,可出现无回
声区。

2、肾上腺髓样脂肪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无功能性肿瘤,多无临床症状。

超声表现为肾上腺区高回声肿块,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内部回声细密均匀,也可呈网状结构,少数因内部出血出现无回声区。

3、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多见于儿童,恶性程度高,常为多发性,转移范围广,以眼部和肝脏较多。

临床上多表现为腹部包块。

超声表现为体积较大的实质性肿块,形态不规则,可呈分叶状,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以实性低回声为主,内见大小不等的强回声及片状无回声,周边及内部见短条状血流信号。

相关主题